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下震雷,上坤地,地雷復卦)
大意:復卦象征陽氣回復。為十二消息卦中第十一月卦(時值冬至),此時陰氣剝陽已盡,陽開始復生,所以稱為復。
陽氣開始復返,則意味著一切順利通達,往來無礙,所以可萬事亨通。而微陽猶如初生禾苗生長,生機暢旺。從象看,初陽回復,群陰引以為朋(陰陽異性相吸的原因),所以沒有對抗,通達暢通,毫無咎害。 而回復陽剛正道,所需時間不過七日(七個月),轉機迅速。此時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利于君子積極有所作為(建議與上一卦剝卦參看)。(岀入是指陽氣開始生長,也即陽開始出于下卦震,而入于群陰之內,入為自內生,出為向外長。朋來是指初陽上復,群陰引以為朋,陰以陽為朋。道,天地之理)
傳統解讀:
復卦是剝卦的顛倒。
群陰剝陽,剝至極處,就物極必反,陰極陽返。陽被剝于上,復生于下。復卦就是一陽復生于下之象。
復就是返本回復之意。雖然只有一陽,但它是新生的,蓬勃向上的。正如冬至之后,陰寒最盛之時,一陽復生,這就預兆著大地回春之時將至,其欣欣向榮之勢是不可阻擋的,當然是必然順利亨通的。
“出入無疾,朋來無咎”是對亨的解釋。“出入”指陽爻從下卦產生出來、逐漸進入上卦。“朋來”是指一陽萌生則眾陰引以為朋,預示諸陽也將像朋友一樣結伴前來,將是陽氣萌發、勃勃生長的一片興旺景象。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是說陰長則陽消,陽長則陰消,陰陽往來交替消長,按照一定的規律變化(也即前面已經介紹過的12消息卦)。這個規律在《易經》中表述為“七日來復”,七日就是所謂謂七更。就是說,從“一陽消退”到“一陽復生”,要經歷七次變化。具體過程是:“一陽消”為“姤”,“二陽消”為“遁”,“三陽消”為“否”,“四陽消”為“觀”,“五陽消”為“剝”,“六陽消盡”為“坤”,“一陽來復”為“復”。
當“剝”之時,陰進陽退,陽消將盡,所以“不利有攸往”;當“復”之時,陽進陰退,陽氣方生,所以“利有攸往”。
黃壽祺先生說:“七日來復”意謂“來復快速”也。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大意:《彖傳》說:因為陽剛之氣已經再生,復返于初爻,所以復卦是萬事順利亨通之象。復卦下卦是震,是動,上卦是坤,是順,顯示陽剛之氣順著天地自然之理而動,因此微陽生長,生機暢旺,不受侵害,初陽上復,群陰引以為朋,復道暢通,毫無咎害。
回復其陽剛之正道,所需之時間不過七日(七個月),這說明陰陽的消息,盛衰的轉換,冬夏的更替不過是天道運行的自然現象而已,人既不能改變,也不能阻止,人只能效法天道,按照天理順勢而為(其實一部《易經》不過是反復說明: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而已)。
所以這里說的此時利于人積極有所作為,不過是說明此時明陽剛之氣將日益盛長,正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之時。
因此,從復卦所蘊含的道理,可以體現天地萬物的基本周期律。
傳統解讀:
復卦下卦為震、為動,上為卦坤、為順,所以有“動而以順行”之象。也就是說處復之時,行動是順應客觀規律而動。這與剝卦的“順而止之”恰好相反。君子處“剝”、處“復”,或止或行,都是順乎規律。
反,就是復。陰消陽長,是順其自然,是自然基本規律,不是以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所以陽氣從卜卦上九一岀到復卦下卦一入,則下卦震動,上卦坤順,即一陽動處,見天地生生之意,體現天道盈虧轉換的真理。所以從復卦可得到一個啟示:沒有永遠的黑暗,也沒有永遠的輝煌。
古人說:“天行健不息,君子亦自強不息,合天人而一以貫之”。就是就是基于對天道循環,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的基本規律的認識。這也是中國人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思想基礎--最黑暗的時候,就是光明來臨的開始。
“明莫大乎自見,聰莫大乎自聞,睿莫大乎自慮”。這種自信,自省和自律,才是中國人的思想精華。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大意:《象傳》說:復卦下卦是震,是雷,上卦是坤,是地,有雷在地中之象。十一月正是時值冬至,陽氣正待回復,萬物正待靜養,所以雷在地中,靜待時機而復,尚未顯其作用。
古代先王觀察復卦雷在地中之象,感悟到冬至陽氣復生之際,應當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因此封閉關闕通路,使人民不得岀入,商旅不得通行,君王公侯也不岀門省視四方。(至日,指冬至。在12消息卦中,復卦為冬至,姤卦為夏至。 閉關,封閉關闕通路,使人民不得岀入)
傳統解讀:
復卦下卦為震、為雷,上卦為坤、為地,是雷在地中之象。雷潛于地中,象征著陽氣剛剛回復,一陽始生于下,還很微弱,還無力奮出地面。按照中國古代說話,雷是陰陽相薄而成聲。在陽復制之初,陽氣甚微,所以雷還不能發,雷之能藏在地中,養精蓄銳,留待時日。
先王觀復卦之象而順天道,在冬至時,正是陰氣極盛、陰極生陽、陽氣初生的“冬至”之時。由于陽氣始生,不能隨意損耗,應該安靜以養,所以閉關使商旅不行,不省視四方。所以傳統上冬至后休兵不舉事,閉關商旅不行,休養生息。
從人修養的角度來解釋,初九是一陽初復,是人良心復現,這時不能大動,大用,要閉關,使此心復于清夜平旦,涵養于不覩不聞之時,省察于隱微獨知之地,內外交修,才能見天地之心,成大器之才。
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大意:初九陽剛得位,上有六四應與,以一陽居群陰之下,居復之始,為復之主。不遠復就是走不遠即迷途知返,所以無多大悔恨,又能獲最大的吉祥。(祇,大。無祇悔即無大悔。程頤釋為:祇,抵也,至也。無祇悔,不至于悔)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大意:《象傳》說:初九因為能端正其心,修養其身,所以能知其不善而能及時悔悟,復歸于善。
傳統解讀:
傳統中,陽為君子之道,所以復的意思就是回歸善。
剝卦講因不能見微知著,導致陰柔邪念漸長,陽被陰剝,導致萬物肅殺,陰盛陽衰,君子道消,小人猖獗,所以有悔,所以知道錯誤所在,不會再重蹈覆轍,所以無大咎。“不遠”就是指微小的邪念一起就能查即覺,查覺后就能控制不再增長,然后立即回復到意念微動之初的那個狀態。也即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并以此修身。 孔子說“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
從卦象看,初九處復卦之初,是陽剛來復,是復的最先者,是不遠而復者也。失而后有復,不失則何復之有?唯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不遠而復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學問之道無它也,唯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無祇悔,謂不至于悔也。
黃壽祺先生說:復卦借陽剛以喻美善,其意義則以復善趨仁為歸。象傳以修身解釋不遠復,是對爻辭的具體闡釋。故系辭傳下引孔子語釋,謂不遠復有“知不善而未嘗復行”之意。
六二,休復,吉。
大意:六二陰柔中正,下面與初九相鄰,是當小人道消君子道漲的陽氣返復之時,有陽剛賢德的善鄰,是親仁以復善之象,是復道中最好的,所以可獲吉祥。 (休,美善,喜慶)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大意:《象傳》說:六二陰柔中正,因為能親近在下有仁德之人,所以能夠順利復歸于善。是復道中的休美者,所以可獲吉祥。(下仁,指親近在下位有仁德之人)
傳統解讀:
從象來看,初九最先覺醒,回復陽氣,六二陰爻據中位,有虛中之德,能夠接納初九,,所以能夠借助初九陽氣,就像草木借助回春地氣,必然根莖暢達,生機勃勃,就算有什么障礙挫折,也沒有什么可以遏制這種大勢。
黃壽祺先生說:初九陽剛有仁,是善的象征,六二比之,此其所以復善親仁而獲吉之關鍵所在。
程頤說:復者,復于禮也,復禮則為仁。初陽復,復于仁也,仁者,天下公善之本也。
六三,頻復,厲無咎。
大意:六三陰柔據陽位,是失正,有偏激燥進之象,再加上面六位不是陽爻,無應與,而且相鄰的兩爻都是陰爻,無陽爻可以依靠,所以復善之道有艱難危厲之象,只能依靠自己振奮努力,頻頻改過復善,不斷受挫,不斷努力,屢敗屢戰,才能逢兇化吉,無所咎害。(頻,屢)。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大意:《象傳》說:六三在改過復善的過程中,雖然挫折不斷,艱難危厲,但是如果能夠百折不撓,能夠振奮向善,堅持不懈,宜其無所咎害,逢兇化吉。
傳統解讀:
六二居中得正,又親近于初九,所以對于回復于陽是心悅誠服的。六三位于下卦震的最上一爻,是處動之極,陰柔失正而有不中,上下也無依靠幫忙,孤立無援,所以是盡管回復轉陽,也是不能穩定之象,需要頻頻重復。做任何事情的基本原則都是穩定,如果不能穩定,隨時都在重蹈覆轍,做無用功,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態。但是六三的上面是坤卦,這是穩定之象,所以有旋動旋靜,旋失而能旋復,復而又復之象。如果能夠屢敗屢戰,積累經驗和教訓,逐步改進,不斷逼近穩定,就沒有什么危險了,能夠逢兇化吉了。所以說:雖然危險,但是預后不錯。古人說:改過向善,雖危無咎。
六四,中行獨復。
大意:六四居五個陰爻的中位,且陰爻居陰位,陰柔得正,又與初陽有應,有居中行正,專意應陽的象,是能固守正道,誠心于復善的狀態。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大意:《象傳》說:六四因為居中行正,所以能夠專意應陽以復于善,以循初陽之應而復歸于正道。
傳統解讀:
六四上下各有兩個陰爻,它居于五個陰爻的中間位置,所以叫做“中行”。它以陰爻居陰位得正,而且與初九陰陽相應。在五個陰爻中,唯獨六四處在與陽剛相應的位置,是與眾俱行,而獨能從善之象。是一心一意從陽剛君子之善道的象,所以是獨得所復。這是十分有利的條件。
所以,六四雖然居于群陰包圍之中,卻獨能順利地回復于陽。這就叫“中行獨復”。
復卦之所以是陽氣初復,全在初爻,初九就像人的初念一樣。
但是這一爻并未說吉兇。這是因為六四居群陰之間,初陽甚微,不足以相援,無可濟之理,同時六四又以陰居陰,柔弱之甚,雖然有從陽之志,但是陽氣力量太弱,未足以有為,所以也不是完全無咎。剝卦的六三爻也有這種情況。
剝卦與復卦陰陽倒翻,剝卦三爻獨獨應上九的陽,復卦四爻獨獨應初九之陽,都是群陰中自行其道,獨立不群的,是不會為短期功利所誘的。董仲舒說: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初九不遠復,是省察克制之要;六四之中行獨復,是應事接物之方。初九為天命之性,六四應初九是從道。順道而反,物莫之犯。
六五,敦復,無悔。
大意:六五柔居尊位,居上卦坤卦中位,柔順而厚重,有敦厚自重,持中自察,以復歸于善之象,所以雖然在二位無應,且陰居陽位,但是由于持中求正,所以無所悔恨,不會有大問題。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大意:《象傳》說:六五因為能敦厚持中,內心能自我省察,所以能復歸于善而不會有什么悔恨。
傳統解讀:
本來六四陰爻居陽剛之位,下面二位又不是陽爻,沒有應,而且離初陽也遠,應該是不吉有悔的,但是六四處于坤卦之中位,而坤厚德載物,是敦厚之象,又持中而不偏,顯示是能夠自省自律,小心謹慎,所以能夠動不失中,所以無悔。當然這里也是在警戒,要求中持正。而且即使如此,也僅僅是無悔而已,切不可大意。
上六,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大意:上六是陰爻居極陰之位,下面三位又沒有陽爻相應,五位也無陽爻所承,是陰極不復,又無陽爻幫助支持的孤立無援,深陷危機的處境,有迷入歧途,背離回復向善之道的象,所以有兇險,一動則有失,災害迭至。
因此,上六這種處境的人不能有所作為,若帶兵作戰,則將遭遇敗績;若參與治理國政、輔佐國君,則將遭致國亂君昏之兇。所以若重用上六,即使久經時日,也不能使國家振興發展(十年不克征)。(災眚,動則有失,災害迭至。 災,外來的傷害。 眚,音sheng,自作的過失)
《象》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
大意:《象傳》說:上六迷入歧途,背離復善之道,而且有兇險,是因為上六離初陽太遠了,還不能受到陽光照耀,所以還得在黑暗中迷走。陰不從陽必然迷失其道,乃反君道而行也。
傳統解讀:
上六陰柔居復卦終位,是復卦中離初陽最遠的,不能被陽光照亮,是仍然在黑暗中行走的,所以是迷者。迷者,形容迷迷瞪瞪,大腦漿糊狀態,如果用這種人來指揮打仗,只能大敗;用來治國,只能導致大亂。這種糊涂,即使用很長時間,也改變不了,這種人是絕對不可用的。
從象來看,豫卦是雷在地上,所以利治國征戰,無不利;復卦是雷在地下,是微陽初復,這時陽氣不旺,還不能操之過急,還必須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待機而行。過于操切,急于求成,必然大敗。所以這時不利于大動作,不管是治國還是征戰都是如此。
誤人歧途是難免的,回來便是,回頭就是岸。最可怕的是昏迷而不知回復,迷迷糊糊地愈滑愈遠。上六認不清事物發展的大趨勢,逆潮流而動。當陽氣回復、眾陰歸向陽剛之時,它仍然違反陽剛之道,一意孤行,不知回頭。(陽為君,是主導因素;陰為臣,是從屬因素。所以《象傳》把陽剛的主導作用稱為“君道”。)
上六的迷復與初九的不遠復行為相反,所以結果是十年不克征與七日來復亦相反。有因必有果。而上六由于處于迷途狀態,迷則轉而為惡,是不能順時順勢之象,是陽氣不達之象,陽氣窮則變而為殺。殺心盛則生機隱,人欲盛則天理亡。老子說: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貪功而強戰者,天人之所惡也。所以大敗而兇,以至于十年不克征,是不能順天順時順勢的原因。
小結:復卦的要點是在正氣開始回復,邪氣開始消退,君子勢漲,小人道消的大勢下,必須順大勢而為,順大勢則亨。《中庸》說:或安而行之,初之象也;或利而行之,二之象也;或勉強而行之,三之象也。初九不遠而復,“元吉”;上六遠而不復,“兇有災眚”。這一首一尾兩爻,對比最為突出。初九是全卦唯一的陽爻,一陽初生,生機勃勃,這是陽氣回復的根本。五個陰爻,除了上六迷而不復、終致災兇以外,其余四陰,都在不同程度地向陽剛回復。其中六二比于初陽而“休復”,有“下仁”的佳譽;六四應于初陽而“獨復”,獲“從道”的美稱。六三、六五,雖然與初陽無比無應,但六三終于忍受痛苦而“頻復”,六五則秉性忠厚而“敦復”,都回復到歸向陽剛的正道上來,得以“無咎”、“無悔”。總之,如何判斷大勢是正氣回復是極關鍵的,只有搞清楚大勢方向,才能作出明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