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友生先生治療慢性胃炎慣用方胃、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和較突出的癥狀為胃部疼痛,認為可概括于胃痛癥中進行辨證論治。其病因病機可概括為:
①飲食不節,包括暴飲暴食、過食燥熱生冷、偏嗜食、饑飽無常等,使胃氣受損不能自復,脾胃陰陽失調,變生此病。
②七情所傷,主要指憂思、惱怒。憂思傷脾多屬虛證;惱怒傷肝、橫逆犯胃多屬實證;肝氣郁結又兼脾胃虛弱,或脾胃虛弱又兼濕困,甚至郁久成瘀等,均見虛實錯雜之證。
③勞倦過度,包括體力過勞與腦力過勞,甚至久坐、久臥,亦能傷氣損脾而致病。
本病胃為病位之所在,但從病機來看,熱證、實證多因胃所致;虛寒痰濕多因脾所致;虛寒過甚則往往由于脾腎陽虛所致;氣郁、氣滯多由肝失條達或肝氣太盛所致。辨證論治均應注意胃脾與肝腎之間的相互關系。
對于本病的辨證分型,主張分4型。
①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一般用四逆散加茯苓、白術、大棗。兼噯氣可加砂仁;兼反酸可加煅瓦楞、海螵蛸;若胃部刺痛,脅痛易怒,偏肝郁甚者,宜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合左金丸(前方用于肝郁偏寒,后方用于肝郁偏熱);若肝郁化火或胃熱過盛者,宜三黃瀉心湯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兼吐血者加側柏葉、生地黃、白及、阿膠、三七之屬。
②脾胃虛寒型,治宜健脾溫中,方用黃芪建中湯。若遇寒痛甚,四肢不溫者,用附桂理中湯或加高良姜;若兼見嘔吐清水冷涎,胃部有水聲者,用平胃散加桂枝、茯苓、法半夏。③脾虛肝郁兼瘀型,治宜健脾舒肝兼祛瘀,方用四君子湯加黃芪、柴胡、白芍、紅花、桃仁、海螵蛸之屬。若大便潛血,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芪、側柏葉、阿膠、白及、血余炭之屬。
④胃陰虧損型,治宜益胃養陰,用麥門冬湯加減;若兼兩手脈虛大者,宜加吉林參以大補元氣。本病雖成因多種,但必因脾胃元氣受損至不能自復而后成病,常常是慢性反復發作,故不能滿足于癥狀的緩解而終止治療。
既然脾胃氣虛為本病之根本,因此不管原屬何證型,最后均需健脾益氣或兼養胃陰,鞏固治療2~4個月,乃可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