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0歲
反復驚悸發作2年
患者訴2年前出現驚悸,心慌,失眠,難以入睡,在我院門診就診,癥狀改善,但依然反復發作,驚悸發作的時間,持續時間不長,胸悶,頭暈,與暈沉感為主,無惡心嘔吐,無天旋地轉,頭痛,以前額痛為主,無惡風怕冷,無四逆,口干口苦,早起為甚,納可,能入睡,大便2-3天一次,月經量少,舌淡苔白,脈沉細,細弱。
中醫辨證:厥陰病,血虛水飲。
擬方:柴桂姜、歸芍散、瓜蔞薤白枳實湯。
柴胡15g,桂枝12g,干姜10g,生龍牡45g,天花粉10g,黃芩10g,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5g,白術12g,澤瀉12g,全瓜蔞20g,薤白15g,枳實15g,厚樸15g,7劑。
8月22日:二診,癥狀改善,生氣時有胸悶,頭暈減輕,口干口苦減,能入睡,早醒,易受驚嚇,舌淡苔白,脈沉細,加龍牡60g。
8月29日:三診,癥狀改善明顯,舌脈同前,守方7劑。
9月10日:患者各項癥狀好轉,睡眠改善,因為要出差,不愿在服藥。
按語:患者病史,雖然有兩年,但是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柴桂姜、歸芍散,是我在臨床中常用的一首方子,學習經方后,可以治療很多的疾病,可以從中參考:
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是胡馮理論體系的神合一方,在臨床中運用廣泛,特別是認識到厥陰病的本質后。
厥陰病病位:半表半里
病性:陰證
本質:上熱下寒,虛實夾雜,寒熱夾雜
厥陰病的概念的主要特點,應該是:
①“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②上熱下寒。
厥陰病的治則:和解半表半里,溫下清上。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己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馮老認為:
傷寒五六日,雖已發汗,病不解則常轉入少陽柴胡湯證。醫不詳查,而又誤用下法,因使邪熱內陷,雖胸脅滿未去,但已微結。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虛少,熱更傷津致燥,故渴而不嘔。
氣沖于上,故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為柴胡證還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此微結是對大陷胸湯證說的,即是說此結輕微,與大陷胸湯證結如石硬者顯異。
《傷寒論》第148條是專對陽微陽注釋,故胡希恕先生認為,該條是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而不是小柴胡湯方證,參見專篇論述。
《金匱要略·瘧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湯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效。
當瘧發作時,若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宜本方治之。
病欲自表解則惡寒,瘧發作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機。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試看方后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的注語可證。
厥陰病,上熱下寒,血虛水飲,從臨床癥候反應,舌脈,可以辨別出來,患者頭暈,考慮的是水飲沖逆,方子合了苓桂術甘湯、澤瀉飲小方,胸悶是為水飲沖,濁陰竊機陽位,合了瓜蔞薤白枳實湯,開胸陽降氣,這個小的方子,不起眼,在合方的時候,能單刀直入,直搗黃龍。
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失眠
馬某,女,27歲,失眠1月余來診。
自訴1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失眠,難入睡,口干不欲飲,心煩,怕冷,周身乏力,覺臍動如豚,大便稀爛,月經量少。無口苦、汗出、胸悶、腹痛等。
舌紅苔黃膩,脈沉細。既往有“神經衰弱”病史。
PE:神清,萎黃貌,精神差,對答切題,聲低氣微,手腳冰涼。N·S(-)。
診為:不寐-少陽陽明太陰合病(屬厥陰)
柴胡18g, 黃芩15g,桂枝10g,干姜10g,牡蠣20g,天花粉15g,當歸15g,白芍12g,川芎10g,澤瀉12g,茯苓40g,白術30g。
本例為明顯上熱下寒的醫案,熱擾于神故失眠,口干、心煩、腹部跳動都是上熱的表現,又有怕冷、大便溏爛、月經量少、手腳冰涼等下寒的癥狀,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原方。
患者服用五劑后,能夠慢慢入睡,可以入睡4小時左右,囑其調整生活方式,調整心態,養成好的睡眠習慣。
心身疾病的治療,涉及的因素很多,作為醫生,有時你會覺得很多時候無能改變,家庭、環境、經濟等等,一切在于內在的覺醒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