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就是馬家駒老師所著的《經方表證》,是馬家駒老師于2020年春,應邀開始線上主講《詳解<傷寒論>398條113方》,強調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用八綱解讀《傷寒論》條文及方證,打破條文順序,將條文、方證重新歸納,思路清晰,邏輯縝密。提出經方辨治六步法,凝練六經的診斷標準等,并通過圖表、思維導圖等形式幫助理解,最大程度上體現了仲景的臨床思維,構建了完整的經方六經辨證體系。
本書為馬家駒老師通過近1年時間、40次講課,完整地構建了經方六經辨治體系下的表證診治。包括單純表證(太陽病、少陰病)和表里合病(太陽陽明、太陽太陰、少陰太陰)的診治和常用方證。
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我們一起讀書、一起學習,為經方學術的傳承發展做出一份努力。廣告
胡希恕經方醫學:經方表證·中醫師承學堂
作者:馬家駒
京東
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作序
胡希恕經方學術的特點,就是從八綱的角度認識六經。八綱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從八綱看來,六經的本質就是三個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兩種病性(陰、陽)構成的六類證。簡潔明了,自從《傷寒論》問世至今一千八百年來,為什么很多人學不懂呢?這是誤讀傳統,就在于沒有客觀正確地認識六經,用內經注解傷寒,用臟腑、用經絡去解釋,只能說陷入于誤區,牽強附會,讓經方變得神秘,導致很多人讀不懂《傷寒論》,眾說紛紜,解釋起來各執己見,難以共識。
《醫宗金鑒》曰:“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胡希恕先生明確指出,六經來自于八綱,從八綱角度來認識六經,是更符合仲景條文本義的。給我們指明了學習的方向,但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真正理解和認識經方,還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馬家駒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本科期間,就開始跟著我學習經方,善于思考和總結,也有志于經方事業的傳承。碩士畢業后,回家鄉基層工作,后由于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的工作需要,義無反顧來京參與建設,與陶有強等一起付出了諸多心血,包括全國經方論壇等工作。在2011年,家駒潛下心來,攻讀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溫病學博士。博士畢業后,工作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在繁忙臨床工作中,也始終不忘經方。又曾陪我去澳大利亞墨爾本和臺灣等地區傳承經方。后攻讀了我的博士后。
家駒在堅持專注經方臨床的同時,也借助于各種機會來推廣傳承胡希恕經方,在中醫在線平臺應邀開設胡希恕經方醫學相關課程,也發表了多篇論文和著作,出版了《六經入門講記》、《走近胡希恕》等著作,也讓更多的人理解和認識了經方。
太陽病、少陰病,如果從八綱角度來看,二者的共同特點都是表證,共同的治法是汗法,核心藥物離不開麻黃、桂枝。表證又分陰陽,太陽病是表陽證、少陰病是表陰證,陽證在于機體功能亢奮有余,治療上專注于祛邪,而陰證源自于機體功能沉衰不足,需要扶正祛邪,故加入附子。因此太陽病的代表方就是麻黃湯、桂枝湯,少陰病的代表方就是麻黃附子甘草湯、桂枝加附子湯。
為了讓更多人能夠理解和認識經方,家駒一直在思考如何深入淺出的講,用簡單的語言來闡述六經的本質、辨證、治法、方藥,強調要有體系的學,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學習。
本書就是家駒近年來的學習總結,探討經方表證(太陽病、少陰病),思路清晰、文字簡潔、娓娓道來,不厭其煩,緊扣要點,對于學習經方醫學,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著作。
家駒邀我作序,欣然接受。看到家駒不斷成長,經方事業代有傳人,我也很欣慰。有志者事竟成,也希望家駒在以后的經方路上,不斷精進,專注于經方學術的研究與傳承,取得更大的成績。
馮世綸
2021.5.20
胡希恕經方醫學
732
第1講:要有體系的學習經方
2017年應邀在中醫在線開授了《左手傷寒右手溫病》的課程,是胡希恕經方醫學六經入門的筑基課程,雖然簡單卻完整的講解了六經辨證和常見方證。整理成《胡希恕經方醫學六經入門講記》,2018年11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廣告
胡希恕經方醫學:六經入門講記
作者:馬家駒
京東
學習永無止境,需要反復的學,同時需要不斷的在臨床實戰,就像賣油翁說的:熟能生巧。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牽動著我們的心,因為我們是醫務工作者,所以大家更關注本次新發疫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身崗位工作給做好,同時繼續努力的把中醫學好,每個人都進步一小步,對中醫來說就是進步了一大步。假若國家征召你上戰場,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依靠的就是我們扎實的臨床辨證論治基本功。而辨證則依賴于辨證體系,我們這門課程,講授的就是六經辨證體系。
2020年和中醫在線合作,推出這門新的課程,用八綱解六經的思路,完整而系統的講一遍《傷寒論》398條、113方。有同仁問,本門課程和之前的經方訓練營、經方特訓營有什么區別呢?聽過我的課程,大家都知道其實經方的核心理論知識并不是特別多,經方訓練營是兩天一晚的時間,從整體上系統的介紹了六經辨治體系及臨床思路。特訓營更多針對的是專題講課和解決臨床面臨的問題,答疑解惑,更加深入一些。
眾所周知,醫圣張仲景留存于世的著作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也是六經的代表著作。而本次詳解《傷寒論》的課程,是從《傷寒論》原文入手,學習398條、113方,透過條文與方劑去學習背后的經方六經辨治體系,包括常見方證的應用。也是在六經辨治思維指導下去學習具體的條文和方證。所謂書越讀越厚者,是啟示人讀傷寒時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書越讀越薄者,乃心有所得,抓住了核心體系,就能執簡馭繁,越學越簡單。
仲景自序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傷寒雜病論》,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仲景家族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死亡了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張仲景很有壓力,要想辦法去解決臨床疾病,逼迫著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在前人基礎上創新了六經辨證體系,所以有壓力才有動力。
大家也需要樹立一個目標,成為能夠解決臨床問題的明醫。這樣到老的時候,才能問心無愧的說:這輩子我以張仲景為榜樣,以仲景為師,盡了自己的努力,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
我們思考一下,怎么樣才能成為明醫呢?第一對中醫有強烈興趣,第二研讀經典,第三臨床實踐,第四肯于總結思考。熟讀經典,重點條文要口誦心記,熟記于心、反復玩味,驗之于臨床,明六經,辨方證,加上時間的沉淀,水滴石穿,繩鋸木斷,自然能夠登堂入室,成為一代經方傳人。
中醫學的兩大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經方也是中醫的一個學術流派,也離不開辨證論治的思想。胡希恕先生給我們明確指出: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相應而治愈疾病。六經辨證是把辨證論治的思想具體細化為先辨六經,在六經的基礎上再繼續辨方證。
辨證論治,辨證之后才能論治,大家學經方,都想學具體方證的臨床應用,實際上,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我們稱之為方證相應。當我們面對患者的時候,最終要給患者開具一張處方。處方有療效的前提是辨證要準確。大家想,要是辨六經你都辨錯了,后面的法、后面的方,都是不對的。所以我們的學習的重點要放在辨六經上,在六經的基礎上再去細辨方證。因此,辨六經是我們的基本功,一定要把六經給辨證準確了。而不是重點放在辨方證上面。
辨證,辨的是病位和病性。只要有病位、有病性,才能構成一個診斷。就像地圖上確定一個坐標,需要經度和緯度。平常老百姓說:脾虛、腎虛、肺熱、肝火、宮寒、腑實等,病位是五臟六腑,病性是寒熱虛實。臟腑辨證下的診斷也離不開病位和病性。
六經來自于八綱。八綱的病位是表、里,病性是陰、陽。寒熱、虛實隸屬于陰陽。說陰陽的時候,其實已經把寒熱、虛實給概括進來了。《醫宗金鑒》的《傷寒心法要訣》里面說過: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用八綱辨證的話,病位離不開表、里范圍,病性離不開陰證、陽證,因此在八綱辨證看來,世上所有的疾病只有四個證。
表1八綱辨證示意圖
陽
陰
表
表陽證
表陰證
里
里陽證
里陰證
六經來自于八綱。八綱的病位只有表、里,在表里的兩個病位中間,加入了半表半里,成為三個病位。每個病位上各有陰陽,從而構成了六個證,即六經。
表2六經辨證示意圖
陽(熱證、實證)
陰(寒證、虛證)
表
表陽證
(太陽病)
表陰證
(少陰病)
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陽證
(少陽病)
半表半里陰證
(厥陰病)
里
里陽證
(陽明病)
里陰證
(太陰病)
這六個證就是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你可以稱之為六個病,如太陽病,你也可以稱之為六個經,也是六經辨證名字的來源。實際上,六經的本質是六個證,由三個病位、兩個病性構成的六個證,也是六個診斷。
胡希恕經方醫學
33
明白六經本質是六個證,六經辨證就變得很清晰了。從病位角度來看,世間疾病只有三種,表、里、半表半里。從病性來說,世間疾病不是陰證就是陽證。只需要會辨這六個證就可以了,證辨出來,就可以立法處方了,而法只有八個(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這樣來看,經方很簡單。
六經辨證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理論上來說,世間一切疾病都可以用六經辨治。因此柯韻伯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俞根初說:“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所以仲景被稱為醫圣,六經也被譽為開萬世之法門。
六經實質是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上的陰陽,也就是三陰三陽。只要會辨表、里、半表半里,會辨陰證、陽證。六經的辨證你就掌握了。經方的理論體系相對比較簡單,因此很好理解,容易掌握,表2就是胡希恕經方體系核心的不能再核心的表。需要大家牢牢記住。
本次課程的版本是趙開美版的宋本,具體以錢超塵教授點校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傷寒論》為準,俗稱人衛社黃皮書。大家需要注意,我講的時候不是按照《傷寒論》現行的條文順序去講,會打破原先的條文順序,按照六經-方證的思路,重新編排條文順序,類似于錯簡重排了。
學習中醫,就要有體系的去學,六經辨證就是簡單而完整的體系,執簡御繁,在六經辨證基礎上去學方證,事半功倍。
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相應而治愈疾病。經方很簡單,本質就是三個病位上的陰證、陽證,很容易入手學習,這也是為何越是基層醫師越喜歡經方,沒那么多繁雜理論,只要辨證準確,用上去就有療效。辨六經的基本功就是辨陰陽、辨表里半表半里。任何時候都要牢記《醫宗金鑒》的“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掌握了辨陰陽辨表里,你就掌握了經方的核心理論體系。
經方的六經辨證體系構建了,下一步就是在臨床上邁出第一步,去臨床,去實踐,有了第一個有效案例,就會源源不斷的有第二個、第三個。我第一次開出麻黃附子甘草湯治療發熱的時候,我也忐忑,但有了第一例的經驗,以后就輕松簡單了。當然前提還是強調,務必先把六經給辨證準確了,在六經的基礎上再去細辨方證。
我們講398條113方,是從原文和方證角度,溫故知新,幫我們梳理、學習、掌握經方六經辨證的體系,才是我們最大的學習目的。
廣告
胡希恕經方醫學:經方表證·中醫師承學堂
作者:馬家駒
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