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我發現許多年輕的新冠患者的肺部CT有諸多病灶,例如結節樣病變、慢性炎癥性病變、紋理增多增粗等,在中青年患者中有肺部病灶的比例高達80%-90%,讓我震驚之余,深入思索了肺部結節的相關內容。
肺部結節是醫學影像學檢查常用到的術語,是指肺內直徑≤3cm的密度增高陰影,通俗講就是胸片或者CT上顯示的肺里有小白點,有良性和惡性之分,惡性的則可能是肺癌或肺內轉移癌,良性的包括炎性假瘤、錯構瘤、結核球等。
肺部結節形成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可以從2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外界環境的刺激,例如煙霧、粉塵、病毒、細菌等;一個是肺部自身的抵抗力和自愈力。
正常人的雙肺約有3億多個肺泡,如果把它從立體造型均勻平鋪成一個平面,大約有一個籃球場那么大。中醫認為“肺為嬌臟”,是唯一與外界直接接觸的臟器,易受到外邪的影響而受傷,空氣里的煙霧、粉塵、病毒、細菌等都容易損傷肺泡,引發肺部炎癥,肺組織受到刺激功能損傷,導致一些感染者痰液排出不全,肺部呈現斑片狀的高密度影,經過治療或者身體自愈后,留下炎性肉芽腫,就像是肺部受傷后的疤痕。如果是面積較大的肺部感染,炎癥清除不完全,形成慢性炎癥,局部肉芽組織增生,這些疤痕CT上顯示為結節樣病灶,有些病灶表現為肺部之內或者是胸膜之下會出現一些淋巴結的增生。例如肺部結核桿菌的慢性感染會引起并形成肺結節病灶,多存在于雙肺上葉和肺尖部;鈣化結節沒有任何的臨床癥狀,多在體檢中發現,CT上可以見到密度增高類似骨密度的結節樣病灶,周圍沒有其他的斑片狀陰影,性質比較恒定,如果多次復查都提示結節沒有變化,就可以診斷為陳舊性肺結核,是結核痊愈后在肺部留下的疤痕。
空氣質量是導致肺部結節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醫認為肺主司呼吸,人在呼吸的時候,我們的肺一直在幫助我們過濾來自空氣中的灰塵和微小顆粒物。如今很多地區的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空氣中的PM2.5含量過高,這種空氣環境會給肺的工作增加很大的負擔,一旦負荷,就容易形成肺部結節。
另外,泉州抗擊新冠肺炎時,發現許多年輕人肺部病變可能跟他們的工作環境有關,這些人大多數在夜總會、KTV上班,這些場所普遍空間狹小,通風較差,而且在這個環境中吸煙的比例較高,同時由于環境相對密閉,煙霧會留存在房間中,繼而產生二手煙的危害,而且這些場所里的人容易長期飲酒,由于酒精的麻醉反應,他們對這種煙霧刺激并不敏感,“久居臭穢之地久而不聞其臭”,即使肺部已經出現問題卻感受不到異樣。研究表明,支流煙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的含量是主流煙的幾倍到幾十倍,這意味著二手煙的危害可能比一手煙還要大。長期大量的煙霧粉塵刺激超出身體的承受能力,我們的肺不能完全過濾這些煙霧和灰塵顆粒,再混合著二手煙空氣中的化學物質,就會沉積在呼吸道內部,導致氣道粘膜出現炎癥,有些可能會吸到肺里,這些物質在肺內沉積形成肺結節,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狀態,肺癌的發病率也會明顯增高。
還有,廚房油煙也可能是引起肺結節的重要因素。在通風系統差、燃燒效能極低的炊具上做飯一小時,其危害相當于抽兩包煙。很多人沒有去過農村,現在很多農村還在用土灶,有一些家庭的土灶搭建條件有限,廚房也沒有排煙措施,再加上中國人做菜是普遍喜歡熗鍋,炒出香味,油鍋“刺啦”時產生出較多的煙霧最傷肺。科學調查發現,廚房油煙中含有一種被稱為苯并芘的致癌物,在進入人體的呼吸道之后,會對支氣管造成刺激,讓人不停地咳嗽。經常處在惡劣的油煙環境中的人,肺結節的發生率相當高。而且我在門診時也發現,許多肺部結節的患者不能聞油煙的味道,一聞到就會產生一陣急促的咳嗽,呈刺激性的干咳,有時甚至會引發哮喘。所以看到這兒的朋友,也可以根據我的這個發現,反向檢測自己的肺部情況,若感覺不適可以盡早主動做體檢。
也許最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熬夜,也很可能是肺部結節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期熬夜,會讓身體的抵抗力和自愈力下降,肺部功能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我在臨床中遇到過一個病患案例,中年進行了肺癌手術的王女士,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主管,不抽煙不喝酒,飲食也很注意,身體平時都很好,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為什么會得肺癌,我經過詳細的詢問,發現雖然王女士確實不抽煙、不喝酒、性格開朗,但因為在上市公司做財務主管,工作壓力很大,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無論任何年齡段,熬夜都非常傷身體,古人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人有一個固定的生物鐘,如果生物鐘長期受到擾亂,必然會影響到機體的免疫力,肺部排除呼吸進來的雜質、毒素的功能隨之減弱,從而導致包括呼吸道感染在內的疾病的發生,更不用說會影響肺部結節的產生了。
說完肺部結節產生的幾大因素,可能有些人開始擔心肺部結節是否會惡變的問題。目前大多數醫學專家認為,這個擔心是多余的,結節的性質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炎癥性的良性結節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惡變,雖然有些慢性炎性結節會長期存在于肺部,不會憑空消失,但通常也不會增大,對身體沒有任何影響。肺結節90%都不是癌,有的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咳嗽、咳痰、胸口痛等癥狀,但很多人都沒有特別的癥狀。
但是,如果近期突然有以下表現,我們也需要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1、長期咳嗽:其實有許多呼吸道疾病都會有咳嗽癥狀,比方常見的肺炎、呼吸道感染等,這種咳嗽是呈刺激性干咳、刺激性嗆咳等為主,沒有痰液咳出,但如果咳嗽帶有血絲,常常是用藥后也不能治愈,反而跟著病況不斷發展,就要警惕肺癌的可能。
2、多種不適表現:肺癌的癥狀可能涉及身體多個部位,受到到咳嗽、癌組織侵犯胸壁、胸膜等影響,患者可出現間歇性的胸部鈍痛、針刺樣痛感。當癌組織侵犯的胸膈肌、腹膜等部位后,這種疼痛癥狀還會向著其他部位輻射開來,然后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性肩背部隱痛不適!
臨床中發現肺部結節的患病率跟年齡有明顯的相關性,年齡越大,肺部有結節的人就更多,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的CT檢查影像中很少看到結節性病變,而在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身上,這類結節性病變發生比例成幾何倍數的增長,而且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惡性的病變。這個現象很好理解,相對來說,高齡人群肺臟使用的時間長,發生各種感染性病變的幾率就高,接觸各種損害肺臟的因素也多,更易導致肺部結節產生甚至癌變,這時候發現肺癌,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其實在這之前已經有過多年的積累過程。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這樣的患者,起初肺部的影像檢查均傾向良性病變只有3-5mm,結節影像表現也很規則,CT讀片均傾向良性病灶,然而,定期復查檢測,發現7年以后病灶增大明顯,表現出毛刺征,有惡性的傾向,最后做了胸腔鏡的手術病理提示為早期的浸潤性肺癌。
近些年,肺癌在我國的病發率、死亡率都排在榜首,我國每年新確診的肺癌患有將近80萬,有不少人在體檢時都發現了“肺部小結節”,這小小的、出現在肺部的暗影,讓不少人都陷入恐懼和擔憂,好像無法消除它,卻暫時看不到什么明顯的消極影響,然而我們真的只能“坐以待之”嗎?我相信不是的,我們可以做出積極的行動去延緩肺部結節的發展,甚至逆轉我們的肺部結節,養護好我們的肺:①不抽煙;②霧霾天出門建議佩戴有效過濾PM2.5微粒的口罩;③廚房注意通風,有條件的話盡量安裝抽煙機;④不要熬夜,保持心情舒暢,多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