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有異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這是梅核氣的典型癥狀,該病西醫一般歸屬于癔病、慢性咽炎等。雖說該病的表現一般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患者總感覺嗓子里堵著東西,不清爽、不得勁,總想把這種異物感甩掉。其實,該病很多時候是由于氣血瘀滯而導致的,治療從這方面入手則事半功倍。
張某,女性,35歲。首診時間:2000年8月7日。
主訴:喉中異物感2年,加重3個月。
現病史:患者于2年前離異后,終日憂思郁慮,逐漸出現胸脘痞塞,甚則喉中梗阻感如有硬物置于其中,不得吐咽,但進食時卻無梗阻之感,并未予以重視。3個月前患者上述癥狀加重,并伴有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健忘,到當地醫院檢查無任何異常,當地醫院給予診斷為“咽部神經官能癥”,并囑患者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不良刺激,學會心理放松和自我減壓,口服谷維素。3個月以來未見明顯改善,遂尋求中醫治療,就診于我門診。
既往史:無。
中醫四診:甲狀腺無腫大,患者現喉中異物感明顯,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不影響飲食喝水等吞咽動作,時有脅肋部及少腹刺痛,頭痛失眠,健忘,伴近3個月月經未行,舌質紫暗,苔薄白,脈弦細。
中醫診斷:梅核氣(氣滯血瘀證)。
西醫診斷:癔病;繼發性閉經。
治法:理氣解郁,活血化瘀。
處方:柴胡15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陳皮10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白芍10克,澤蘭10克,郁金10克,桃仁10克,牛膝5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10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50mL。
囑患者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勿勞逸過度。
二診:患者服用湯劑后上述癥狀均有所改善,現頭痛、失眠已消失,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澀。在原方基礎上加郁金量,并加丹參、佛手,以理氣和血,調整方藥如下:
處方:柴胡15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陳皮10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白芍10克,澤蘭10克,郁金15克,桃仁10克,牛膝5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丹參10克,佛手10克。
10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50mL。
三診:患者服藥后脅肋部刺痛,少腹刺痛消失,咽部異物感明顯減輕,現情緒稍有改善,舌紅苔白,脈弦,給予原方繼續服用10劑,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50mL。
四診:患者服上劑湯劑第4劑,月經來潮,血色暗夾有瘀塊,無腹部疼痛,咽部異物感消失。囑患者停服中藥,定期復查,定期隨訪。
該患者憂思郁慮致使氣郁血瘀患為“梅核氣”。氣與該病密切相關,而氣血同源,氣病則血亦累。筆者認為梅核氣可理解為氣機失常致病,但氣與血每每關聯,特別是氣郁日久,必致血流澀滯,或素有血瘀,也可引起氣行不暢,氣血凝滯,咽喉之氣痞塞,氣病及血,氣血互阻,上阻咽喉,下閉沖任,故見閉經及喉中梗阻如有梅核。應采用理氣解郁行滯、養血活血化瘀。
方用柴胡,取其行氣解郁之效,川芎、當歸養血;桃紅加澤蘭、三棱、莪術活血化瘀;香附、郁金開郁理氣行滯;懷牛膝引血下行。諸藥合用,行氣破血效顯著。二診時,患者服食湯藥后效果顯著,失眠已消失,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澀,提示瘀血仍在,為增加藥效、縮短療程,故給予患者加郁金、丹參、佛手,理氣和血、養血開郁。三診,鞏固治療。四診,患者梅核氣之癥已消失,月經來潮,方中應用大量活血行氣之品,故臨證應用此方宜中病即止。
綜上所述,梅核氣歸屬于中醫的郁證范疇,在乎血在乎氣,故全方施以理氣解郁行滯、養血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