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癥判斷中我們常常講陰虛或陽虛,具體到某個臟腑則有腎陰虛、腎陽虛,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等,那陰陽失調都有哪些情況呢?
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因各種致病因素影響導致機體陰陽失去平衡,也是臟腑、經絡、營衛失調和氣機失常的概括。
邪氣有陰邪和陽邪,正氣也有陰氣與陽氣,陽邪侵犯人體時,則陰氣奮起反抗,陰邪侵犯人體時,則陽氣奮起反抗。
陽偏盛的大體原因,外來的多是感受溫熱陽邪,比如暑邪,熱邪和火邪;內生的多是氣滯、血瘀、積食或情志內傷郁而化熱。
陽氣有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表現在疾病上多有熱、動、燥的特點,比如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等。
陽盛則陰病,剛開始陽氣對陰氣和津液損傷不明顯,表現出實熱癥;如果病情發展陽氣明顯耗傷陰氣和津液,則表現為實熱和陰虛津虧證;若陰氣大傷則出現虛熱證。
陰偏盛大體原因有感受寒邪、濕邪,或者寒邪中阻,過食生冷等,導致機能抑制,熱量消耗過多的病理狀態。
陰氣有涼潤、抑制、寧靜等作用,表現在疾病上多有寒、靜、濕的特點,比如形寒肢冷、蜷臥嗜睡,舌淡而潤脈遲等。
陰盛則陽病,陰氣內盛多傷陽氣,所以陰盛的同時多有陽氣不足,形成實寒兼陽虛證;若陽氣大傷,則由實轉為虛寒證。
人體正氣有陰陽二氣,如果出現陰氣或陽氣減少或功能減退時,則不能制約對方而引起對方相對亢盛。
陽偏衰(陽虛)
陽偏衰大體有幾個原因,比如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勞倦內傷或久病傷陽等,導致機體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慢產熱不足等。
陽氣的溫煦、推動、興奮功能減退,因此多表現出寒象,比如畏寒肢冷,水濕痰飲,精神不振,脘腹冷痛,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舌淡脈遲等。
陽虛則寒與陰盛則寒的區別在于前者是虛而有寒,以虛為主,后者是以寒為主,虛象不明顯。
陰偏衰大體原因有陽邪傷陰,情志過度化火傷陰,或者久病傷陰等,出現代謝相對增快,產熱相對增多,機能虛性亢奮等。
陰氣涼潤、抑制、寧靜的功能減退,因此表現出虛熱或虛性亢奮的癥狀,比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兩顴潮紅,低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的區別在于前者是虛而有熱,以虛為主,后者是以熱為主,虛象不明顯。
除了陰陽的偏盛和偏衰外,還有陰陽互損,陰陽是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陰虛發展可導致陽虛,陽虛發展也可導致陰虛,引起陰陽兩虛。比如肝陽上亢,主要是肝腎陰虛,陰不能制約陽導致陽相對亢盛,但病情發展則可影響腎陽生化,出現畏寒肢冷、面色晄白等腎陽虛的癥狀。
陰氣太盛,寒盛于內把陽氣逼到外面來了,所以在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畏寒蜷臥的基礎上,還能看到面紅,煩熱口渴等假熱之象,這叫真寒假熱證。陽氣太盛,熱盛于內把陰氣逼到外面來了,所以在面紅高熱,氣粗煩躁,舌紅脈數的基礎上,還能看到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這叫真熱假寒證。
這種是最嚴重的情況,也是具有生命危險的病理狀態,包括亡陽和亡陰。
亡陽多是因為出汗過多,吐瀉不止,勞傷過度,久病傷陽等,導致機體陽氣大量脫失,表現出冷汗淋漓,心悸氣喘,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等癥狀。
亡陰多是因為熱邪熾盛,久熱灼津,津液外泄等,導致機體陰氣大量消耗而脫失,表現為大汗不止,煩躁不安,心悸氣喘,體倦無力等危重癥狀。
陰陽失調的情況雖然復雜,但最基本的還是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我們自己調理疾病時,主要判斷出實證還是虛癥,熱證還是寒證就可以了。討論,我動一下就大漢淋淋,總是輕飄飄的,舌頭厚厚的,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大概是氣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