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女人們的戰爭(上)
漢景帝是漢代歷史上兒子最多的皇帝。
這份強大的生育能力遺傳了兩支,竟然讓大漢帝國因此又延綿了兩次:
長沙定王劉發五世孫劉秀,著名的位面之子,東漢帝國的創始人;
中山靖王劉勝生了一百二十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的后人就是劉備劉皇叔,蜀漢政權的創始人;
可見,當皇帝的多生點兒子總有好處,因為家里真的有皇位要繼承,繼承人多點,說不定就能挑到一個拔尖的接班人。
但是,當一群女人抱著一幫奶娃過來,誰又能看出誰好誰壞呢?
中國古代講究立嫡立長,有嫡子,皇位傳給嫡子,沒有嫡子,一幫庶子里,把位置給那個年紀最大的。
至于所謂的傳賢,呵呵,誰知道什么是真的賢與不肖?比如隋煬帝,才華橫溢,絕對算得上志向宏偉,但就是這樣一個當皇帝之前以“賢明”著稱的人,最后把個繁榮富強的大隋帝國給搞成了二世而亡。
傳統的立嫡立長模式,也有可能開出個弱智皇帝的盲盒,但這是對傳統制度的尊重,往往龐大的帝國運行,靠的不是幾個人的別樣能力,而是一群人的按部就班。
漢景帝一開始是沒有嫡子的。
漢景帝的原配皇后是奶奶薄太后的娘家晚輩,史書里記載這對結發夫妻感情平平,而且兩人結婚多年,沒有子嗣。
有人說這是因為皇后無寵,但薄姬當年跟劉邦也就一夜情,過后幾乎再沒怎么跟高皇帝獨處過,不照樣有了兒子漢文帝?
再怎么無寵,總歸是結發夫妻。
但想要人生不了孩子總還不是件難事。
之前我講過漢朝重外戚的道理,因為那時候沒有所謂的科舉制度,皇帝被一幫勛貴們圍著,很難找到什么能夠全心全意依附于皇權至上的靠譜人才。
這個時候引進外戚就成為一種很好的辦法。
在漢代還有一種養門客的習俗,外戚們等于是為皇帝開辟了一個秘密是私人招聘場所。
但外戚也有個問題,要是一家外戚一直把持了皇家外戚話語權,積年累月的,最后尾大不掉,可能皇帝都得改姓了,西漢后來可不就這么改了嗎?
所以心機很深的皇帝,皇位繼承人,往往很謹慎的設法回避這種事情發生。
漢景帝的元后薄皇后出身外戚,遇到劉啟這種謹慎腹黑的男子,生不出孩子來才是正常的。
漢文帝駕崩,漢景帝繼位,但奶奶輩的薄太皇太后又活了兩年才去世。
這期間,為了敷衍老奶奶,劉啟索性連太子都沒有立。漢朝重祖制,立嫡立長,尊禮天子生母,后宮既然沒有嫡子,又用得著弟弟劉武,這太子的位置就懸在那里了。
等到七國之亂平了,皇權的威嚴前所未有的加強了,這時候劉武還在眼巴巴的等自己皇太弟的寶座呢,皇帝突然就跟重臣們商定,立皇長子劉榮當太子。
這一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砸得后宮里一群人起了心思。
第一個自發退讓的是薄皇后,這個女人很清楚自己尷尬的地位,既沒有子嗣,也沒有寵愛,唯一能保護自己地位的太皇太后也在兩年前死掉了,看來自己這個皇后的位置遲早不保,由于想得明白看得透徹,倒也沒什么心理壓力,索性跑到皇帝面前自請辭職,但腹黑的劉啟現在看這個皇后還有用處,辭職暫時不予批準。
*****
第一個立意進取的是太子生母栗夫人,她是皇帝早年間最寵愛的女子,光兒子就給皇帝生了三個,皇帝年紀最大的三個兒子,都是賈夫人所出。現在大兒子成了皇太子,又有朝中位高權重的竇嬰當太子太傅,這位置看來格外穩固。按照中國的禮法,母以子貴,子以母貴,眼見薄皇后不得寵,自請辭職,那么以栗夫人的想法,這個皇后的位置,怎么都輪到自己當了。
栗夫人出身大約很優渥,所以她的親哥哥栗賁能擔任大行令,這個官職是朝廷的九卿之一,執掌外交和禮儀。
從周公制定周禮開始,天子約束諸侯的除了兵力還有禮儀,禮儀是對全社會意識形態的灌輸,所謂尊卑有序,以卑侵尊,天子可以用兵威壓,也可以用禮作為武器,發動全社會輿論,噴死你。
到了禮崩樂壞的時候,基本就要換皇帝了。
所以大行令絕對是當時朝廷里位高權重,非常顯赫的職位。
掌禮制和外交的大臣,是需要自身文化素質相當高,張口就是各種典故,但凡沒有個從小耳濡目染的家教傳承,在當年的那個社會教育體系下,很難勝任這種對基本素質要求相當高的職位。
正如因為貧寒被迫當了公公的司馬遷,太史公祖傳史官,否則以當年的條件,普通人就是才華再出眾,沒有工具,沒有積累,誰有本事寫一本《史記》?
現代人喜歡看宮斗劇,總以為后宮一堆美人,憑自己的美貌和心機就能為所欲為。
在君權牢靠的年代,這么想當然不錯,君主擁有了絕對的權利,可以為所欲為的按照自己的心情行事。
當然,假如君主是個行走的巨嬰,為了哄美人一笑,啥無厘頭的事都干的出來,那也是有的。
漢景帝剛經歷了一場七國之亂,為了平亂還被迫殺了自己的親信晁錯,愛攬權的老母親一心想讓弟弟劉武當王朝的繼承人,哪里敢說君權無上?
從有記載的周朝起,天子和諸侯貴族們都通過締結婚姻來加強彼此的聯系,正常說,后宮的女子,但凡是個有名位的,都必須自帶身份。
大漢朝從呂后起就重外戚,雖說是有所謂孝的成分在,但出于權力平衡,天子是必須要考慮外戚對政權的加成。
漢景帝的后宮里,被拋棄的薄皇后從漢文帝殺掉舅舅薄昭開始,就已經注定過氣了,所以皇后生不出兒子,能生出皇長子的栗姬當然也不能是泛泛之輩了。
*****
至于后宮里潛伏了很久,成為一代傳奇的王娡那就更不簡單了。
史書上說漢武帝的老娘王夫人原來嫁給一個叫金王孫的人,還生了一個女兒,后來王夫人的媽媽跑去算命,一算說當貴,立刻逼著女兒離婚拋棄外孫女,帶著妹妹一起進了太子宮。
這故事怎么聽怎么透著蹊蹺。漢代是個非常講究身份地位的貴族社會,一個離異女子,就憑借著自己的美色,就能靠著老娘的運作,隨便就進了帝國太子的后宮?皇家那么龐大的服務機構,都是吃閑飯的,身份背景都沒調查清楚,阿貓阿狗隨便誰都能往皇儲身邊送?
但你看看這位王夫人的母親,就該知道此人當然有資格進太子宮了。
王夫人的母親臧兒是燕王臧荼孫女,當年臧荼造劉邦的反,當然是要被滅滿門的,但不知道為啥臧兒就留下來了。
燕王畢竟是做了那么多年分疆裂土的諸侯王,人死了,手下的勢力可是不會就那么輕易死絕。
別忘了漢文帝當年是做代王出身的,那里以前可是燕王臧荼的勢力范圍,所謂燕代之地。
當漢文帝赤手空拳的來到中央當他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在劃拉自己政治勢力的時候,大約就此跟臧荼舊部們搭上關系了,還有什么比結為婚姻能建立更親密的關系呢?臧兒年紀大了,但還有兩個正當妙齡的女兒。
既然是政治婚姻,婚史什么的也就不計較了,所謂算命的說兩女當貴,貴不貴還用得著算嗎?嫁給皇太子當個有名分的嬪妃,以后想不貴都難了。
只可惜王夫人的妹妹命薄,生下了四個兒子以后,早早的死了。
*****
后宮女人們戰斗進入白熱化靠的是漢武帝的姐姐館陶公主當的催化劑。
館陶公主是竇太后唯一的女兒,按照漢代的稱謂,所以這位長公主又叫竇太主。姐姐不像弟弟能威脅自己的皇位,又擅長處理人際關系,上能應付老母親竇太后,下能安撫不安分的弟弟劉武,百忙之中還專門為了漢景帝的生活幸福到處物色美女,你說這樣的姐姐,當皇帝的能不愛重嗎?
然而這就得罪了以未來皇后自居的栗姬。一般民間故事里都說這是出于女人的嫉妒心,但想想漢景帝后宮里一大堆兒子女兒,栗姬固然受寵,其他的夫人們也沒閑著,如果說是分寵,那是后宮眾女子的集體損失,攤到皇太子生母身上,其實也沒多少。
竇太主這種玩法最傷的是后宮的秩序,栗姬的哥哥可以執掌漢朝禮儀,想必家庭教育里也是相當重視這一塊的,長公主侵害了皇后的地位,這在以未來皇后自居的栗姬看來,非常無禮且輕浮。
這位長公主自己可不覺得,她有個小女兒叫陳阿嬌,長得冰雪可愛,連竇太后都當成了掌上明珠看,這么一個好孩子,當然是要當未來大漢朝的皇后才配得上這份尊貴。
讓太子跟阿嬌聯姻,這在漢景帝來看當然是件大好事,因為長公主的夫家是功臣之后,這樣可以拉攏功臣們,最關鍵的是這位姐姐還能擺平竇太后,親上加親,怎么都能抵消一點劉武在老太太心里的地位。
然而太子的母親公開拒絕了這門婚事。
栗姬大概認為當母親的不顧禮法,有違傳統,自然也教育不出什么靠譜的女兒,配不上未來皇后的地位。
估計栗姬在玩拒絕的時候也端著禮法,說出一些令人非常難堪的話,在厚臉皮的看來,最難堪的無過于人家憑著身份占了道理,一份義正言辭的拒絕,偏偏你還沒辦法駁倒。
假如以后劉榮當上了皇帝,母以子貴,有栗姬在,就沒長公主的好日子過了,這下子哪怕不為了出一口被拒絕的氣,為了自保都得除掉這對母子了。
這一切都被暗中冷眼旁觀的王夫人看在眼里,于是她主動對著這位了不得的大姑子伸出了友誼的手。
雙方合作的條件開出來了,長公主幫王夫人的兒子當上太子,小太子保證娶陳阿嬌當未來的皇后。
雙方一拍即合。
但問題又來了,漢景帝兒子加起來十四個,王夫人的兒子,小名彘兒的劉徹(現在還沒大名呢)排名老十,憑什么長公主就有那個把握能干成?
再說后宮里的女人想巴結這位大姑子的肯定不止王夫人,何以長公主就敲定了這一家呢?
想來想去只有一個可能,彘兒這娃從小就不俗,讓當皇帝的老子給惦記上了,作為親姐姐的長公主當然很容能套來一手情報。
如果被皇帝愛重的兒子又當了長公主的女婿,那么謀個太子的位份也沒那么難的。
再說,此時的皇帝早就開始對栗姬有所不滿,不管不滿是從哪里來的,但只看薄皇后被廢以后,栗姬遲遲沒能被冊立就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