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門嚴謹的科學體系,都必須有嚴謹的基礎概念和理論。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中醫是個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的醫學,不是經驗醫學。然而,中醫的理論體系明顯與現代科學和醫學的體系不同,比如“陰陽五行”等玄之又玄的概念和理論讓很多現代人望而卻步,敬而遠之。他們很難理解這樣的中醫理論是如何指導中醫臨床的。實際上,在中醫界內部對很多概念和理論也是爭論不休,無法統一。比如,什么是陰陽,什么是陰證和陽證,《傷寒論》的六經到底是什么?這更體現出對《傷寒論》等中醫經典做現代解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在之前的一系列文章中,分別從物質與能量的相互轉換,宿主與病原體相互作用的模型,自愈力與免疫力的辯證關系等角度來解讀《傷寒論》的科學內涵,形成了一個貫穿《傷寒論》始終的基礎概念和理論主線。在“12369現代解讀《傷寒論》”的星球社區,我們關于基礎理論的討論包括下列主要方面:
(作業)在星友加入星球的第一周結束時,嘗試從科學而不是文化的角度闡述陰陽的本質。陰陽是人人都知道但又最難講的概念,因為太泛化。所以,我們從科學的角度,比如太陽與地球的關系,物質與能量的關系等來討論,不做發散解讀。(字數不限)。
陰陽是中醫中最重要的概念。看似簡單,其實一點兒都不簡單。我在前面的基礎理論文章中理論探討:中醫的理論根基是地球生物圈運行的底層邏輯和機制專門寫過。為什么陰陽概念重要?因為《內經》說:查色按脈,先別陰陽“。就是你給人看病,首先就應該判斷這個病人是陰病還是陽病。怎么判斷?主要是通過色脈。什么是色?有人說是臉色,也有人說是眼睛的”五色“診斷。這個都屬于望診,現在知道的人不多了?,F在通過舌診,也能辨陰陽。那么《傷寒論》呢,主要是通過脈診來分陰陽。脈診摸什么?有人說有多少種脈象,這個太復雜。我們簡單化。從最直接的生理或者物理的因素入手。脈管的波動,一是力度(氣的多少),二是充盈度(血的多少),合在一起就是氣血能量的多少。能量足,就是陽證,能量不足,就是陰證。這個在以后的學習中詳細講。
上面說的是陰證和陽證,和陰陽本身的概念還不一樣。《內經》中有一大段話講陰陽,"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數之推知無窮,然其要一也"。我在基礎理論的文章中理論探討:中醫的理論根基是地球生物圈運行的底層邏輯和機制,也做了詳細的討論,希望大家讀一讀,看是否同意我的說法。
陰陽既是“像”概念,又是“是”概念?!跋瘛案拍罹褪顷庩栂袷裁?,取類比象;”是“概念就是陰陽是什么?
“像概念”好說,可以舉很多例子。”是概念”不好說。我認為”其要一也“,陰陽就是物質和能量。陰陽本來就是地球圍繞太陽自轉和公轉,導致的晝夜和四季,本質是地球接受太陽能的多少,多少太陽能經過光合作用變成物質。好,我就寫這么多。
希望你們也加入討論,談一談想法。
(作業)《傷寒論》的六經是什么?答案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陰陽12條經脈,有人認為是五運六氣,有人認為和這兩個都沒有直接關系。。。大家可以先看我的基礎理論文章《傷寒論》現代解讀(6):六經辨證,看能否找到答案。
《傷寒論》中的“證”是各種癥狀的集合,是一種生命狀態。所以,所謂“辨六經”就是辨人體的六種生命狀態,而手足陰陽12經脈屬于人體結構的范疇。因此,《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之“六經”不是人體的陰陽十二經脈,也不是五運六氣之“六氣”。當然,人體的生命狀態的“六經”是由人體的臟腑和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決定的。“方證相應”就是“有是證,用是方”。有什么樣的生命狀態(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就用什么樣的方子來平衡(寒熱溫涼,酸苦甘辛咸)。
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深入《傷寒論》的核心。
(作業)同樣是在第3-4周的作業,請學習和討論:《傷寒論》六經的內涵,什么是陰證和陽證?這個要結合我們之前討論過的陰陽的定義,以及自愈力與免疫力之間的關系中醫治療外感病機理的現代解讀(1)。
具體內容在我的公眾號文章中和星球的基礎理論專欄都有(見文后參考文章)。這個作業在與大家的討論中,特別是與聞慧的討論中,幾乎已經回答清楚了。《傷寒論》的六經是人體的生命狀態,與經絡的名字相同,但本質不同。經絡與臟腑是結構概念,不是狀態概念。中醫治療的核心是調陰陽平衡,就是調狀態。表里虛實寒熱都是陰陽的狀態參數。當然,人體的生命狀態是經絡和臟腑的生理和病理功能的體現。但是,不能簡單地認為太陽病是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府的病變。舉個例子就能輕易否定這種說法,我們都知道新冠病毒感染的是呼吸道和肺部,按經絡來分就是手太陰肺經,那是不是應該叫做“太陰病”?但我們明明看到的是太陽病的癥狀,對吧?另外,自古以來,中醫就把傷寒等現代意義的呼吸道感染當作表病,認為是寒邪從肌表侵入,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甚至是無稽之談。真正的原因是病毒從呼吸道侵入,人體免疫反應導致發燒和惡寒,毛孔閉合等一系列現象中醫治療外感病的現代解讀(2):論寒熱。如果不引入新的知識來講中醫,中醫幾千年在自己的圈子里爭論也不會有結果,也不會成為一門嚴謹的醫學。
由此聯想到《傷寒論》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傷寒,中風,溫病等,中醫常常認為是寒邪傷人,風邪傷人,溫邪傷人,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人體在病原體的感染下,人體出現惡寒,惡風,惡熱的感受和反應,這些都是人體的感受和反應。從“凍梨解凍現象”到“寒邪閉表”,閑聊中醫的現代化解讀
所以,我一直強調中醫的概念一定要邏輯嚴謹、準確,不能像以前一樣“狀態概念"與“結構概念”分不清,混在一起,稀里糊涂地講了兩千年,還分出不少學派,各說各話,增加了后來人學習的難度,大大影響了中醫的科學性,影響了中醫的普及。
中醫是通過調狀態來影響功能,甚至能改變結構,依靠的是人體是個自組織系統,在陰陽平衡的穩態下,自愈力能恢復功能,修復結構。而現代醫學認為結構決定功能,所以走的是從結構到功能的相反方向。比如,現代醫學把人當成汽車,如果汽車零部件壞了,汽車自己不能修好,只能從外面打開,換零部件,所以手術盛行。而中醫把人當人,給定合適的條件(狀態,能量等),他自己可以修復自己。
陰證和陽證代表人體對感染產生的總體反應狀態,即亢奮或者虛衰;然后又根據氣血能量反應勢能的方位(表、里、半表半里),性質(虛、實),和熱能多少(寒、熱),把人體的反應狀態分為六大類:即太陽證(表實熱),陽明證(里實熱),少陽證(半表半里,熱多寒少),少陰證(表虛寒),太陰證(里虛寒),厥陰證(半表半里,寒多熱少)。這些“證”是通過望聞問切等診斷方法收集的各種“癥狀”的總結和抽象,是人體的氣血能量在感染中的反應勢能狀態。所以,中醫叫辨證論治。
六經辨證就是一個可操作的臨床診斷模型和思維導圖。所有的病,無論多么復雜,都可以被歸納入六經中的某一經,或某幾個經。它指導醫生使用具有不同勢能(即四氣五味:寒熱溫涼,酸苦甘辛咸)的藥物和藥物組合來補不足(溫、補),祛瘀堵(清、消),調平衡(和),最終幫助或引導人體的排異反應勢能,做到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如出汗,嘔吐,瀉下,出血。
提問:孫老師,文中關于自愈力、免疫力和中醫對應的概念理解,意思是不是如下:1.提高自愈力即扶正祛邪。 2.平衡免疫力即陰陽平衡。如果是,您其他文章有沒有更詳細的闡述?我看不大明白。困惑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