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某,男,50歲。
初診(1986年9月26日):患者因注射預防針(不詳)后出現視力模糊,曾在外院診為“上眼瞼下垂”,經服中西藥未見好轉,病期已14年。現癥:視力模糊,流淚,手心發熱,易出汗,眼球直視,活動受限。舌淡苔白略厚,脈緩細。
中醫診斷:上胞下垂。
辨證屬脾氣虧虛,肝血不足證。
治宜健脾益氣,補肝明目。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沙菀蒺藜。
處方:炙黃芪35g,當歸10.5g,黨參17.5g,白術10.5g,陳皮10.5g,升麻7g,柴胡7g,茯苓14g,炙甘草10.5g,生姜10.5g,大棗2枚,沙菀蒺藜14g。每日1劑,連服30劑。
二診(1986年10月27日):服藥后出汗、手心發熱、流淚消失,視力由0.6增至0.9,眼球活動較前靈活,舌質淡,苔白,脈緩。繼用上方30劑。
三診(1986年11月28日):眼球活動較前好轉,余癥消失。患者工作、勞動、學習、生活一切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緩。繼用原方30劑。
本例即上瞼升舉無力,失其正常位置而下垂,乃因外邪侵襲,久傷氣血,氣虛下陷所致。輕則視物困難,重則遮蓋瞳神。西醫分為先天性與后天性兩大類。本例治以健脾益氣,補肝明目,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獲效,關鍵在于“效不更方”。
高某,男,38歲,工人。
初診(1986年9月26日):納呆,乏力,消瘦2年余。曾在外院診為“胃下垂”。現癥:納呆,四肢乏力,形體消瘦,口干欲飲,胃脹,腰背酸困,畏寒,舌淡,苔色白,脈虛細。
中醫診斷:胃緩,中氣下陷證。
治宜健脾益氣。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枳實。
處方:炙黃芪35g,當歸10.5g,黨參17.5g,白術10.5g,陳皮10.5g,升麻7g,柴胡7g,茯苓14g,炙甘草10.5g,桂枝10.5g,枳實10.5g,生姜10.5g,大棗2枚。每日1劑,服7劑。
二診(1987年10月6日):服藥后癥狀明顯減輕。舌淡,苔色白,脈虛細。繼用上方配制丸劑,每服10g,每日3次。連服3個月為一療程。
三診(1987年1月7日):諸癥消失。鋇餐檢查正常。
患者納呆、乏力、胃脹不適,為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有升提、固臟之能,中氣下陷,則臟腑下垂,氣虛納化失司,津液輸布異常,故口干欲飲;氣虛日久損陽,陽虛失溫,則出現畏寒。本例治療以補益中焦脾胃之氣為主,方以調補脾胃、升陽益氣之補中益氣湯化裁而獲效,使下陷之氣得以提升,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李某,女,14歲,學生。
初診(1986年9月26日):患重癥肌無力1年余,經服中西藥未見好轉。現癥:四肢肌肉萎縮,右手無力舉動,全身活動不便,眼瞼下垂,頭痛,納差,腰背酸痛,言語不利,形體消瘦,舌質淡體胖,苔色白,脈虛細。
中醫診斷:痿證,肝脾氣血兩虛證。
治宜健脾益氣,補血養肝。
處方:
①補中益氣湯加牛膝、附子。
炙黃芪35g,當歸10.5g,黨參17.5g,白術35g,陳皮10.5g,柴胡7g,升麻7g,炙甘草35g,茯苓14g,川牛膝10.5g,附子10.5g(先煎),生姜10.5g,大棗2枚。每日1劑,加水煎2次,共量400mL。每日服2次,早晚各服200mL,服6劑。
②健步虎潛丸。每服10g,每日2次,早晚飯前溫水送服。
二診(1986年10月4日):頭痛,納差,四肢活動較前好轉,舌淡苔色白,脈沉細。繼服上方14劑。
三診(1986年10月20日):諸癥減輕,精神好轉。舌質淡色白,脈沉細。繼服上方1個月。
四診(1986年11月11日):右手舉動有力,活動靈便,四肢肌肉較前豐滿,腰背痛消失,舌質淡,苔白厚,脈細緩。改用補中益氣丸、健步虎潛丸連服半年。五診(1987年8月12日):四肢舉動、活動基本正常,肌肉未見萎縮,余癥消失。舌淡,苔白,脈細。繼服上方3個月,以鞏固療效。
本例屬中醫痿證之范疇,主要因精血不足,不能濡養肌肉筋骨而成。因脾主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肝主筋、藏血,故用補中益氣湯,配服健步虎潛丸以健脾益氣,滋養氣血。方中通過加牛膝引藥下行,加附子溫腎而達健脾,緊抓以治脾為其核心,是本例獲效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