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 ,57歲,2023年6月7日初診
主訴:失眠2年。
現病史:患者于2年前開始失眠,難入睡,易醒,醒后再難入睡,半年前新冠陽后失眠加重,夜眠只能入睡3小時。
刻下:入睡困難,胃脹,困倦疲乏,出汗多,怕冷,納少,口干,便秘,舌質淡,稍暗,齒痕,苔中根膩,脈弱。
既往史:鼻竇炎病史。反流性食管炎病史。B超檢查:膽囊結石。
中醫辨證:太陰病,心脾兩虛。
處方:養心湯加味
首烏藤 15g,龍骨 20g 先煎,地黃 15g,太子參 25g,茯神 15g,五味子 12g,黃芪 15g,當歸 10g,姜厚樸 12g,浮小麥 25g,女貞子 20g,合歡皮 10g,炙甘草 5g,丹參 20g,炒麥芽 25g。
中藥4劑,每天一劑,水煎,溫服。
二診:2023年7月4日
失眠、口干口苦,大便硬結癥狀均改善,勞累后乏力,下肢易受涼,時有出汗,汗多,胃脹,反酸噯氣,脈沉細,舌暗紅,苔白。
首烏藤 15g,龍骨 20g 先煎,地黃 15g,太子參 25g,茯神 15g,五味子 12g,黃芪 15g,當歸 10g,姜厚樸 15g,浮小麥 25g,女貞子 20g,合歡皮 10g,炙甘草 5g,丹參 20g,炒麥芽 25g,茯苓 15g,白術 20g。
中藥5劑,每天一劑,水煎,溫服
三診:2023年7月10日
睡眠好轉,胃脹氣,脅脹,大便稍結,反酸,噯氣,口干口苦,心情好轉,脈沉細,舌暗紅,苔白。
首烏藤 30g,太子參 25g,茯神 20g,五味子 12g,黃芪 15g,姜厚樸 15g,浮小麥 25g,合歡皮 10g,炙甘草 5g,丹參 20g,炒麥芽 25g,茯苓 15g,白術 20g,姜半夏 12g,黃芩片 10g,黃連片 4g,干姜 10g,大棗 10g。
中藥7劑,每天一劑,水煎,溫服
四診:2023年7月19日
上證睡眠好轉,心情好轉,仍口干,右脅脹痛,胃脹,早餐吃面食后易脹氣。反酸減輕,噯氣已除。腰腿、肩頸、后背肩胛疼痛,膝蓋冷,汗出多。脈沉細虛。舌淡苔白。
炒酸棗仁 10g,制川芎 12g,茯苓 20g,茯神 20g,知母 8g,炙甘草 6g,當歸 12g,白芍 12g,白術 15g,首烏藤 30g,合歡皮 20g,北柴胡 12g,醋香附 12g,薄荷 6g 后下,五味子 10g。
中藥7劑,每天一劑,水煎,溫服
五診:2023年8月1日
反酸噯氣已除,脅肋部脹痛基本消失。仍胃脹、失眠、腰背痛。鼻竇炎病史。乏力,鼻塞無涕而干。時有心煩。脈沉細弱,舌淡紅,苔白。
炒酸棗仁 10g,制川芎 12g,茯苓 20g,茯神 20g,知母 8g,炙甘草 6g,當歸 12g,白芍 12g,白術 15g,首烏藤 30g,合歡皮 20g,北柴胡 12g,醋香附 12g,薄荷 6g 后下,五味子 10g,辛夷 10g,石菖蒲 15g,麩炒蒼術 15g。
中藥7劑,每天一劑,水煎,溫服
分析與總結:
患者以心脾兩虛為主,使用的是養心湯。
心脾兩虛傳統是以歸脾湯為主,但是養心湯與歸脾湯兩者相比較,養心湯的優點是對養心安神的作用強過歸脾湯,所以在臨床上對于心脾兩虛首選養心湯。
脾胃不好,脾的運化功能減退,脾失健運,影響食物消化和精微物質的吸收以及轉輸布散,導致納少,困倦疲乏;
胃的生理特性其一為胃主通降,胃氣通降是胃主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氣不降則出現胃脘脹滿,大便秘結,影響心火和肺氣的下降,故失眠,《素問逆調論》言“胃不合則臥不安”;
此證屬太陰病。齒痕舌,舌苔根膩因脾虛,濕濁內蘊停聚舌面所致。
三診時患者表現出明顯的肝郁,胸脅脹,胃脹,為肝郁脾虛,是少陽太陰合病的表現,使用了逍遙散合酸棗仁湯,可以和解少陽,健太陰,清陽明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