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富津教授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專家,國家重點學科方劑學創始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方劑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指導教師,黑龍江省名老中醫。他幼承師訓,熟記經典,博覽群書,長年堅持臨床出診,從醫50余載,擅長診治中醫內、婦、兒科及諸多疑難病癥,尤其對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風濕病、腎病、肝病等,有較為獨到的診療經驗。段老臨證立足于中醫理論,強調辨證論治,以法組方。筆者有幸跟師臨證,親聆教誨,受益匪淺,茲僅列其診治糖尿病并發癥經驗一二,以饗同道。
1 病案舉例
1.1麻木趙某,女,52歲,2000年7月17日初診。糖尿病史20余年,現兩足麻木不仁,肌肉瘦削,肢體疫軟乏力,行走如履棉花,四末欠溫,短氣乏力,倦怠嗜臥,空腹血糖:8.6mmol/L,舌微暗苔白,脈右反關左緩。處方:黃芪35g,赤芍15g,山藥30g,當歸20g,川芎15g,雞血藤25g,木瓜15g,葛根15g,懷牛膝20g,地龍15g,甘草15g,7劑,水煎服。7月24日二診:明顯好轉,麻木減輕,身漸有力。守方繼服7劑。7月31日三診:腿部仍麻,至夜為著。上方加姜黃15g,路路通10g
陰虧,虛火上炎之證。陰津虧虛,則口渴咽干,干咳少痰,痰粘而不易咳出;虛火上炎,而見潮熱盜汗,心煩失眠,手足心熱;熱傷肺絡則痰中帶血;熱傷氣陰則倦怠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故治宜養陰清熱,潤肺止咳,方選百合固金湯加味。其中二地為君,滋補腎陰,生地且能涼血。百合、麥冬、川貝母為臣,潤肺止咳。佐以玄參、知母、地骨皮滋陰清熱;當歸養血和陰;百部、桔梗化痰止咳。久病氣陰兩虛,故加黃芪補氣;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本方既能治療勞咳,同時亦能治療消渴,有標本同治之效。
1.6雀目陳某,女,55歲,2003年11月24日初診。3年前診斷患有糖尿病,后一直服用西藥進行降糖治療。近一年感覺視物模糊,眼前常見黑影,或如蠅飛蚊舞,或如隔輕煙薄霧,現服磺脲類降糖藥物,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左右,四肢無力,身體消瘦,腰膝疫痛,舌略紅少苔,脈弦略數。處方:熟地20g,山藥25g,山茱萸15g,茯苓20g,枸杞20g,菊花15g,女貞子20g,黃芪30g,杜仲15g,桑寄生15g,五味子15g,丹皮15g,石斛20g,7劑,水煎服。12月8日二診:自己停服西藥,服上方2周,空腹血糖6.8mmol/L,視物漸清,腰痛減,舌上有薄苔。上方繼進7劑。1周后測得空腹血糖值為5.6mmol/L,眼前漸亮,諸癥基本消失,后以本方制丸服2月鞏固療效。
按:糖尿病眼病以視網膜病變最多。金·劉完素在《三消論》中稱“消渴者多變聾盲”,明·戴元禮也指出:“三消既久,精血既虧,或目無所見,或手足偏廢”,指出其病機為肝腎精血虧虛。肝藏血、腎藏精,肝開竅于目,目得血則能視,腎開竅于耳,耳得養則能聞,精血不能上承以濡養耳目,故成內障、雀目、耳聾等癥。方以杞菊地黃丸滋腎養肝為主;加入黃芪益氣以助養陰;杜仲、桑寄生強腰壯膝;女貞子、五味子、石斛皆為滋陰養血之品,共養肝腎之陰血。
1.7淋證王某,女,70歲,2001年3月12日初診。患者平素頭暈項強,身顫,一個月前身體不適,經檢查發現空腹血糖在17mmol/L左右,尿糖為(++++),遂診斷為糖尿病,口服西藥降糖藥。現尿頻、尿急、尿痛,小便余淋或自遺,時有排尿不暢,小腹脹痛,口干欲飲,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血壓偏高,舌淡苔白,脈弦緩。處方:黃芪30g,山藥30g,五味子15g,生白芍15g,瞿麥15g,石葦15g,甘草15g,地龍15g,枸杞子20g,生龜板20g,10劑,水煎服。3月22日二診:諸癥減輕,空腹血糖已降至13.8mmol/L,尿糖(++),但口干欲飲,四肢無力。繼服上方10劑。10天后,尿頻、尿急、尿痛等癥已無,仍口干乏力,遂停服湯劑,改服芪藥消渴膠囊。
按:本病臨床發病率較高,且有纏綿難愈,反復發作的特點。消渴并發淋證與一般的淋證不同,后者多由熱積膀胱,病久及腎所致;而前者則是因消渴日久,脾腎兩虛,濕濁內生,內濕招致外濕,乃虛中夾實之證。驟發之時往往以邪實為主,久之則正虛邪戀,故其治療亦應辨清標本緩急。本案患者年事已高,素體有陰虛陽亢,肝風內動之證,今又兼夾膀胱濕熱而病小便淋澀,故治以益氣養陰,平肝熄風,清熱利濕。方以玉液湯化裁,其中黃芪、山藥、枸杞子、五味子益氣健脾,固腎止渴;瞿麥、石葦清熱利水通淋;地龍、生龜板、白芍益陰潛陽,平肝熄風;甘草調藥,兼可健脾。服20劑,諸癥緩解,淋證已愈,改服芪藥消渴膠囊緩緩圖治。
1.8水腫關某,男,65歲,2000年7月10日初診。糖尿病史23年,近2月出現腎功能不全。現身體消瘦,神疲畏寒,口干思飲,嘔惡厭食,小便不利,全身浮腫,尤以雙下肢為甚,且下肢發涼、痰軟無力,雙膝關節疼痛,站立困難,舉步維艱,大便2日1行。實驗室檢查:血肌酐:192mol/L,尿素氮:9.5mol/L,空腹血糖:8.2mol/L,尿蛋白:(++++),舌苔黑厚,脈弦無力。處方:熟地25g,山藥25g,山茱萸15g,茯苓30g,澤瀉20g,黃芪30g,大黃10g(后下),丹皮15g,桂枝15g,車前子15g,仙茅15g,懷牛膝20g,甘草15g,7劑,水煎服。7月17日二診:7劑服后,諸癥緩解,舌苔轉薄,但仍雙膝疼痛。上方加木瓜15g,地龍15g,7劑,水煎服。7月24日三診:諸癥好轉,但時覺溲時澀痛。上方去仙茅,加白花蛇舌草25g,7劑,水煎服。8月3日四診:雙下肢浮腫明顯減輕,尿蛋白(++),仍嘔惡厭食。上方加竹茹20g、砂仁10g,7劑,水煎服。囑其下周化驗腎功、血糖。8月14日五診:腎功基本恢復正常,空腹血糖已降至5.1mmol/L,尿蛋白(士),舌脈復常,但仍有踝關節浮腫。上方繼服20劑,水煎服。后家屬前來取藥,告之一切安好,繼服上方20劑,以善其后。
按:本案例屬消渴日久,陰損及陽,演變成水腫。治宜益氣養陰,溫陽利水。方選腎氣丸加減,其中六昧地黃丸滋陰補腎,填精益髓;黃芪伍山藥,氣陰雙補;桂枝溫腎助陽,鼓舞腎氣,取“少火生氣”之意;仙茅溫腎陽、祛寒濕,止雙膝冷痛;車前子利濕泄濁;懷牛膝補益肝腎;大黃化瘀瀉濁;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陰陽并補,利水消腫。二診時,諸癥雖有緩解,但兩膝仍痛,故加地龍、木瓜以利濕消腫,通經活絡;三診又時有尿痛,為下焦濕熱為患,故去仙茅之熱,加白花蛇舌草以清熱利水;四診時,已見顯著療效,自覺良好,尿蛋白有所下降,仍嘔惡納差,故加砂仁、竹茹以和胃止嘔;五診時,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癥已不著,故繼前方,調理善后。
1.9 眩暈(高血壓)陳某,男,57歲,2006年3月2日初診。患糖尿病、高血壓多年,一直服用西藥降糖、降壓,最近因怒而病情加重。現頭目眩暈、脹痛,耳鳴,面紅耳赤,口渴咽干,渴而多飲,心中煩熱,急躁易怒,尿頻量多,腰膝痰軟,眠差,血壓:160/110mmHg,空腹血糖:8.1mmol/L,舌微紅,少苔,脈略弦細數。處方:代赭石40g,懷牛膝20g,生龍牡各40g,天麻15g,地龍15g,生地黃15g,山藥30g,知母15g,生白芍15g,夏枯草15g,甘草15g,7劑,水煎服。3月9日二診:服藥后,癥狀稍改善,血壓:150/105mmHg,空腹血糖:7.3mmol/L,惟舌尖略干。上方加麥冬20g,7劑,水煎服。3月16日三診:諸癥好轉,已無不適,血壓:140/95nunHg,空腹血糖:6.1mmol/L。上方加石決明30g,7劑,水煎服。3月26日四診:諸癥盡消,血糖、血壓穩定,上方代赭石、生龍牡各減10g,繼服14劑,囑其低鹽、低糖、低脂飲食,保持心情舒暢,堅持適當鍛煉。
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關系十分密切。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其病機主要為陰虛陽亢。本案例因腎陰虧虛,封藏失司,故尿頻量多。水不涵木,則肝陽上亢,故頭目眩暈、脹痛,耳鳴,面紅耳赤。肝失疏泄,則急躁易怒。陰津虧虛,津不上承,則口渴咽干,渴而多飲。治宜鎮肝潛陽,滋養肝腎,方選建瓴湯加減。方中懷牛膝、代赭石合用重鎮降逆,引血下行,牛膝并有補益肝腎之功;生龍牡益陰潛陽;生地、白芍滋陰清熱,配伍天麻、地龍之平肝熄風,以收育陰熄風之效;夏枯草清肝泄火;山藥、知母滋陰生津,以涵上亢之肝陽;伍人甘草調藥和中,且防止金石類藥物礙胃。上藥用于肝陽上亢,既重鎮以治其標,又滋陰以治其本,標本兼顧,但以治標為主。
2 小結
糖尿病并發癥是糖尿病進一步發展而變生的病證,與糖尿病有著因果關系,但在某一階段卻占據疾病的主導地位。二者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因此段老對其并發癥的治療,是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原發疾病,謹守病機,通過整體調節、標本兼顧予以治療;并善用古方,了然藥性,隨證權變,但變不離宗。方源于法,法本乎證,藥對證因,功效顯著,故而可最大限度地發揮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的特點和優勢。(趙雪瑩 李 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