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奔豚證?
原文:師曰:病有奔脈,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
從驚發得之。師曰:奔脈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奔豚雖屬小證,但病勢急驟,一發即猛,用藥宜急。臨床不能忽視,稍緩須臾,變生他患,后果莫測。
“奔豚癥,是中醫的一種說法,就是指患者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部,咽喉的一種疾病。由于其癥狀像有一只小豬在胸腹間奔走,所以叫做奔豚。從中醫角度考慮,認為是心陽不振,下焦腎之陰寒之水上逆所致。
奔豚病名始于《內經》,次見于《金匱要略》。奔豚之義,言奔豚氣發作之時,如河豚奔出江面之急,水位升高,河豚亦隨之升高。言其病勢驟急,從少腹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得止。是病可以理解屬于雜病沖疝范圍。奔豚發生的病因:一是屬于大驚大恐之后,引起肝腎之氣上逆;一是少陰寒水之氣上沖,發為是病。
原文: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主癥:臍下悸,寒水之氣從少腹起上沖胸咽,形寒。苔白滑,脈弦。
病機:心陽虛損,下焦水氣上逆。
治法:利水通陽,平沖降逆。
方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傷寒論》)。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 炙甘草 二兩 大棗 十五枚
服法: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主癥: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咽喉,發作欲死,驚悸不定,或腹痛、喘逆、嘔吐、煩渴,乍寒乍熱,氣還則止,常反復發作。舌苔薄白,脈弦。
病機:血虛肝郁。
治法:下氣降逆,清熱調肝。
方藥:奔豚湯(《金匱要略》)。
甘草 二兩 川芎 二兩 當歸 二兩 半夏 四兩 黃芩 二兩
生葛根 五兩 芍藥 二兩 生姜 四兩 敢李根白皮 一升
服法: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原文:登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輿桂枝加桂湯主之。
病機:寒邪入內。
治法:溫陽散寒,平沖降逆。
方藥:桂枝加桂湯(《金匱要略》)。
桂枝 五兩 芍藥 三兩 炙甘草 二兩 生姜 三兩 大棗十二枚
服法: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區分:
奔豚湯:肝氣奔豚
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腎氣奔豚(將發)
臍下跳動不適,欲作奔豚。
桂枝加桂湯:腎氣奔豚(已發)
氣從少腹上至心胸,針孔處出現結合紅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