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應屬于中醫"濕瘡"的范疇,以多形性皮疹、滲出傾向、對稱分布、易于復發和慢性化、自覺劇烈瘙癢為特點。
皮膚科的大夫說,濕疹的樣子千奇百怪(多形性),就像潑到地上的水一樣,不知道什么形狀。
濕疹的癥狀:
濕疹剛起的時候,皮膚上會發癢,忍不住地只想撓,然后一抓一個破, 流點小黃水,干了就結個小黃痂。
遇到熱水、肥皂水、濕熱會加重,此時皮癢難忍,撓破皮后才罷休,滲出膿水,結痂,反反復復操作不能自拔。
慢慢的,皮膚增厚了,色素沉著了,膚色也變得暗沉了。
濕邪為主
外濕:如果出汗、淋雨后不及時擦干,或長時間呆在潮濕或空調房的地方,濕邪,不能及時排出體外,久之則釀成濕熱之氣。
內濕:平時愛吃葷腥魚肉、冷飲、寒涼水果、甜食等,導致脾濕,在吃了辛辣煎烤、燥熱的食物后,濕與熱勾結,外走肌膚而誘發濕疹。
風邪為輔
風盛則癢,風邪通常為西醫里的過敏原,皮膚病的瘙癢都和風邪有關。
在六淫邪氣中,風邪人緣很好,常常和其他邪氣聯合作案、沆瀣一氣,共同危害人體,于是形成了一些更加復雜、難治療的疾病,比如像濕疹這種老頑固。
看看風邪和濕邪闖下的禍:
慢性濕疹劇烈瘙癢,不得不抓撓,同時出現皮膚粗糙、皮損等現象,病因中不僅僅有濕邪、風邪,常常有血虛了。
瘙癢——是因為受到了風邪;長水泡——是因為受到了濕邪;皮膚粗糙、脫屑、變厚——是因為血虛風燥。
慢性濕疹的病理機制為:血虛風燥,兼有濕邪。
皮膚病雖在皮膚肢節,卻內連臟腑,并與情志變動、氣血失和息息相關。
慢性濕疹瘙癢難耐,伴隨多年的皮膚粗糙,首先是整體氣血失調,再找到致病的外因邪氣,所以治療原則應當: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具體怎么治呢?一個方子僅供大家參考,切勿自行熬制,每人情況不同,需要大夫辨證治療,一人一方:
熟地、當歸、生白芍、川穹、蟬衣、防風、白蒺藜、白蘚皮、土茯苓、蒼術、生薏仁、桂枝、雞血藤、丹參、炙黃芪。
我們來分析一下組方:
養血的金牌方
四物湯歷來一直治血虛,及婦人經病,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生熟地:原方中熟地換成了生熟地,清熱涼血、養血的作用更好一些。
當歸:甘補溫通,辛香而善走散,補血又能調氣活血,是補血的要藥。
生白芍:酸苦微寒,平肝斂陰,和營止痛。
川穹:“四物湯”之用川穹,并非以補血,乃為通達氣血,使補而能通。
祛風止癢
蟬衣:甘咸涼,能祛風止癢,抗過敏,老土話說:蟬衣一用,瘙癢掃光
防風:疏散風邪之要藥,諸風藥多燥,而防風為“風藥中的潤劑”,具辛潤和風之能。
白蒺藜:一種小刺果果,苦辛溫,性升而散,又祛風又止癢,入肝腎經,療風瘡而明目。
白蘚皮:苦咸寒,入肺與大腸、脾與胃四經,功能清濕熱而療死肌,為風熱瘡毒、皮膚癢疹特效藥。
祛內、外濕
慢性濕疹者一定要健脾,以健脾為目的的祛濕才能去根。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健脾胃的功效,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有熱瘡的時候,即能清熱解毒又能利濕。
蒼術:慢性濕疹的患者一定要健脾,因為他便溏,飲食、飯量也不好,蒼術有開通上下之功,升疏肝脾之養,通腠理,達肌膚。
生薏仁:甘淡,微寒而屬土,陽明(胃)藥也。甘益胃,土勝水,淡滲濕,瀉水所以益土,故也能健脾。
調營衛,補血補氣
桂枝:皮膚性疾病,病在營衛,要調和營衛、當屬桂枝,氣薄發泄,溫通血脈,利關節,開腠理,也是屬于畫龍點睛的藥物。
生白芍:酸甘微寒,養血斂陰止汗。(和第一組重復,只取一處)
雞血藤:味苦甘澀性溫,補血化瘀,又能止血,有補而不滯瘀之功。
丹參:丹參是雞血藤的好搭檔,雞血藤偏溫補,丹參則偏于涼開,兩者配伍,一溫一涼,一補一開,相輔相成。
炙黃芪:久病氣虛,也要用到補氣的藥,炙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瘡,提膿生肌。
15味藥都介紹完了,每一味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對于老頑固的疾病,打的就是一個群攻之戰。
想要調理好啊,可能不能全指望藥,還要相應改變自己的飲食結構、生活作息、運動習慣等等。
好比說,著火的森林,剛撲滅了,還有一點余溫小火苗,若是剛好遇上大風天氣,那,風借火勢,火借風勢,可能烈火又會卷土重來。
對抗慢性濕疹,要取得全面的勝利,要做到以下3點:
找準病因,改變濕疹生長的內部環境;謹遵醫囑,管住口、生活細節要調整;良好心態,堅持才是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