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李某,女41歲,
初診:患者月經淋漓不盡持續1年余,B超示:子宮肥大。久服消炎止血藥及刮宮術無效。刻下:頭暈,口干不思飲,經水紅黑色,有塊,小腹脹冷,小便不利,大便可,余無不適,舌紅紫,脈滑弦。
辨證:厥陰病
方劑:溫經湯
吳茱萸6g,生姜3片,桂枝12g ,白芍12g ,川芎6g,當歸12g,黨參12g,甘草6g,阿膠10g,麥冬12g,半夏12g,牡丹皮10g
5劑水煎服,先將藥物浸泡1小時,機器煎煮50分鐘,阿膠打粉湯藥順服。
二診:淋漓之經水已愈,舌淡苔白滑,脈沉,繼服5劑。
三診:病人因近日家事操勞,略有少量經水淋漓,舌淡,脈滑。繼服原方5劑。
2月后隨訪,未見漏下表現,余無不適。
按:本案“月經淋漓”是寒熱錯雜之證,六經屬厥陰病。
觀其證,正是溫經湯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9條: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注:“利”當“血”講。
此案口干不思飲,經水紅黑色,舌紅紫辨證為上熱;小腹冷疼,小便不利,頭暈脈滑辨證為下寒;血塊為有瘀血,故予溫經湯。
中醫臨床治療婦科病必問清經色、質、量、味,用于經方辯證,其色有淡紅色、鮮紅色、深紅色、暗紅色、黑紫色之分。質有清稀、黏稠、血塊之別。量有多少、淋漓、絕閉之異。也有無味及味臭之分。
溫經湯包含川芎膠艾湯、當歸芍藥散、吳茱萸湯、麥門冬湯諸方義及諸方義的合病證,故用于上熱下寒,寒熱錯雜之證。臨床中溫經湯是一張婦科常用方,但需要精準辯證,方可效如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