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從盛產葡萄的地方遷徙而來 被這里豐美的水草所深深吸引 我們逐水草而居,隨日月而生息 傳承著古老的文明 隨著時代的發展 這片古老的草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伴隨著烏珠穆沁草原悠久的歷史 走進了西烏旗發展的軌跡 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里,愛上這里。 西烏珠穆沁旗(簡稱西烏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部,轄2個蘇木(巴彥胡舒蘇木、烏蘭哈拉嘎蘇木),5個鎮(巴拉嘎爾高勒鎮、巴彥花鎮、浩勒圖高勒鎮、吉仁高勒鎮、高日罕鎮),1個林業總場,全旗有93個嘎查。土地總面積22434.5平方公里,總人口8.7萬人,其中蒙古族5.35萬人, 旗政府所在地巴拉嘎爾高勒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全區小城鎮建設示范鎮”、“自治區丙組八星級文明鎮”。 旗政府所在地巴拉嘎爾高勒鎮有5個社區(巴彥烏拉社區、巴彥胡碩社區、寶日陶勒蓋社區、巴拉嘎爾社區、罕烏拉社區)。 西烏珠穆沁旗(簡稱西烏旗)草原總面積22132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面積20290平方千米,森林面積145464公頃,森林覆蓋率6.48%,淡水總面積1333公頃,耕地面積1891公頃。 西烏旗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草原風光秀麗,旅游文化特色鮮明,被譽為“搏克健將搖籃、蒙古長調之鄉、民族服飾之都、游牧文化之源”,發展草原特色旅游業、民族文化產業優勢得天獨厚。 “烏珠穆沁”系蒙古語,意為摘葡萄的人,據記載烏珠穆沁部落13世紀生活在阿爾泰山脈葡萄山一帶,17世紀中葉遷此定居,因而得名。 西烏珠穆沁草原是唯一匯集內蒙古九大類型的草原地區,也是錫林郭勒草原最華麗、最壯美的地段,素有'天堂草原'之美稱。旖旎的草原風光,獨特的區位環境,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了西烏旗發展草原旅游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西烏珠穆沁旗由于地處邊疆,牧民生產生活又主要依靠畜牧業,因而西烏旗的廣大牧民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慣,并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俗,是我國蒙古民族風俗習慣保留最為完善的地區之一。 ——“民族服飾”之都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征,西烏旗蒙古族特別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同時也十分崇尚白色和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 ——“旅游文化”之源 烏珠穆沁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風味食品主要以奶食品、肉食品為主。 烏珠穆沁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主要有賽馬、摔跤、射箭、音樂舞蹈等等。賽馬、射箭、摔跤被蒙古人民譽為“男兒三藝”。 蒙古族傳統主食為手把肉,成年羯羊從宰殺到上席僅三刻鐘左右,火候之嫩可與涮肉妣美,味道之鮮涮肉望塵末及。 烏珠穆沁蒙古族熱情豪放,崇尚禮儀,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長幼路人見面先問好,后問話,客人至,敬茶、敬酒。節日或貴客至,互贈哈達,敬美酒,盛情款待。 ——“摔跤健將”搖籃 西烏珠穆沁旗是蒙古博克的“健將搖籃”。十九世紀的傳奇人物都榮扎那、國家級博克運動健將僧格、額日登巴雅爾、關其格扎布等都是烏珠穆沁草原養育的英雄健兒。建國以來,西烏旗培養和輸送了數百名優秀搏克選手,其中,國家級搏克運動健將就有40多名,體育健兒多次在區內外重大比賽中勇創佳績。 ——“蒙古長調”之鄉 烏珠穆沁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長期生活在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上,形成了一種粗獷、豪爽的音樂藝術風格。歌喉高昂,悠揚動聽,舞蹈歡快而剛勁,表現出膘悍豪放的民族風格。 西烏旗人文景觀眾多,生態奇特,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近幾年來,西烏旗委政府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產業之一,重點進行培育和扶持。草原旅游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正方興未艾,蒸蒸日上,逐步展現出勃勃生機。 烏珠穆沁旗地處中緯度內陸地區,屬中溫帶干旱半干旱大路性氣候,西烏旗位于華北、東北結合部(東經116°21′-119°23′,北緯43°52′-45°23′),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區、京津地區的重要屏障。旗府所在地巴拉嘎爾高勒鎮距北京直線距離5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