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你看了嗎?
“即使對國內觀眾來說,這部電影也充滿了異域風情”,網友這個獲得高贊并被頻繁引用的評價,可能反映了很多中國觀眾的心聲。
那么,劇中那位“迪士尼首位中國公主,也是唯一一位不靠血統、不靠魔法的平民公主”,與流傳千余載的《木蘭詩》里的木蘭,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備受歡迎的大IP。由此衍生了民歌、詩詞、戲曲、電影、電視劇等眾多藝術形式的文化產品,將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印刻在不同時代中國人的記憶里。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當年全文背誦的課文,你還記得哪些段落呢?來都來了,就讓著名朗誦家雅坤老師,帶你重拾記憶的碎片,重溫經典的韻律吧:
這首詩將木蘭的故事娓娓道來,我們讀過背過,卻往往會忽略很多重要的細節。下面,就讓我們跟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李山教授,在《木蘭詩》的字里行間中,尋找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那個早上,尋找木蘭最初的樣子。
我們先來看看與木蘭同時期的另一個少女的生活。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妹歌》
也就是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人群剛剛從游牧轉為農耕,保留著尚弓馬、尚武的民族特點。女子好騎馬、好射箭,她們平時“唧唧復唧唧”地織布,但遇上戰事,完全有能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木蘭原本是其中普通的一員,她的故事在北方可能原本只是一首短歌,卻在以女子參軍為奇事的南方人手中被不斷加工,最終形成《木蘭詩》廣為流傳。
說好的木蘭“不靠魔法”呢?!
明明是刀光劍影里隱藏自己的女兒身,和男人一樣九死一生、戎馬倥傯,“同行十二年”的伙伴都“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怎么會以一身紅色戎裝,加披散的大波浪出現在沙場上?
那么,既然北朝女子上戰場是常事,木蘭又為何要女扮男裝呢?她又是怎么做到十年不被人發現的呢?在李山老師看來,這也與南方作者改編北方故事有關系。女子上陣作戰在當時的北方可能并不稀奇,但在南方作者看來卻難上加難,要重點強調,但又無法確切描述,因此《木蘭詩》用了極為簡省的語句將十年戰爭生活一筆帶過,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木蘭爸爸表示很冤枉。聽到女兒的嘆息聲,立馬關心地“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兒表達了“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想法后,父親一定是同意的,否則不會有依依不舍的送別和那句“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離家越來越遠,聽不到父母的聲聲呼喚,畢竟還是小女孩的木蘭不會不想家、不會不害怕,而惟其如此,她仍舊毅然奔赴戰場的決心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更難得的是,經歷殘酷的戰爭,面對天子的賞賜,木蘭沒有貪戀功名利祿,只愿回到深愛的故鄉,投入熱情迎接自己的家人的懷抱,卸下一身戎裝與榮光,回歸平凡的女兒、妹妹、姐姐的身份。
電影里“忠勇真孝”四個字是刻在冷劍上的訓誡,可對真實的木蘭而言,她的“孝”建立在與家人的相親相愛上,她的“忠”源于對家園的熱愛和守護,她的“勇”不依賴虛無縹緲的“氣”,她的“真”也不取決于是否接納自己的女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