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暉/文
我搜了一下百度,有關孔子與原壤交往的主要有兩則一一
一是《禮記·檀弓下》。原壤的母親去世,孔子幫忙操辦喪事,原壤擊棺高歌,孔子并沒有阻止,而且說“故者毋失其為故也”(即:老朋友沒有失去時才是老朋友),可見孔子多么看重原壤這個老朋友。
二是《論語·憲問》??鬃尤ヌ酵?,原壤“夷俟”孔子,然后孔子罵原壤“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可以說是孔子對原壤一生的總結。
自西漢以來,這句話被無數大儒名家注疏過,但很顯然都是誤解。
下圖是朱熹的解讀:
下圖是錢穆的解讀:
下面談談個人理解。
《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1.夷俟
有人認為“夷”通“跠”,有人認為“夷”指東夷,但最終都認為“夷俟”是講“蹲踞著等待”。
我認為,“夷”就是“平”一一平躺,或者通“倚”一一倚靠著憑幾,用今天的流行語可以稱為“葛優躺”。
2.孫弟
關于“孫弟”基本沒有不同意見。
“孫”通“遜”,謙遜恭順。
“弟”通“悌”,敬重兄長。
3.述
“述”就是“著述立說”。
4.賊
有人認為“賊”是“害人”,有人認為“賊”是“偷生”。我有點困惑,大家明明知道“賊”不是“戎貝”而是“戈則”,怎會弄不清“賊”是何意?
“賊”,從“戈”從“則”,顯然本義應該是“以武力(暴力)破壞規則(準則)”,引申為“破壞規則的人”。
5.死
“死”應該是整句的“死結”,兩千年來之所以一直以為孔子在罵原壤“老不死”,就是對“死”的誤解。
下圖是“死”的字源演化:
通過研究,我強烈感覺專家給出的“死”的甲骨文并不全是“死”。
關于“死”的甲骨文,傳統認為從“歹/歺”從“人”。“歹/歺”表示的是“缺胳膊斷腿之人”,引申為“傷殘”,又因為在上古時期傷殘致亡率極高,所以含“歹/歺”的字多與“死亡”有關。個人認為下圖紅圈內的甲骨文“死”表意的應該是“一個人正在治療或照看傷殘人”。
關于“死”的金文,我盯了很久。
越看越覺得不是“歹人”,而是“歹氒”。
字典里沒有“氒”的本義,我可以非??隙ǖ亟o出“氒”的本義就是雄×器官(下垂)之形。這讓我想起另一個字“氏”,其本義也是雄×器官(下垂)之形。“姓氏”之說,姓來自母族,氏來自父族。
如果還不信,再看一下“昏”?!盎琛笔恰盎椤钡墓抛殖跷?,華夏先民認為男女之合就是“昏”,可惜后人卻以為是因為結婚時間在黃昏才叫“婚”?!盎琛笔恰岸捶俊保捶恐畷r在夜里,“昏”才與“夜”扯上關系。
縱觀西周到春秋戰國的金文“死”,都是“歹氒”,所以孔子時期的“死”應該就是“歹氒”一一表意的本是“男人那功能不行了”,引申為“不能生殖繁衍”?!袄隙凰馈本褪悄昀狭诉€能生殖繁衍后代。
綜上,我試著重釋《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1.原壤夷俟
原壤可能是倚靠著凴幾坐著等孔子進來,也可能干脆是平躺著等孔子進來。
說明原壤很隨便。
2.幼而不孫弟
年幼時就不謙遜恭順也不敬重兄長。
典型例子:原壤在母親去世時“擊棺高歌”。
3.長而無述焉
年長時沒有著述立說。
孔子“三十而立”,不是成家立業,而是著述立說??鬃涌隙ㄊ钦J為原壤有著述立說之才卻“無述”,為他惋惜一一原壤有一身才學卻不著述立說,就不能傳承給后人,在孔子看來簡直是暴殄天物。
4.老而不死
年老時仍然在納妾生子。
孔子提倡“君子不器”、“克伐怨欲”,所以他認為原壤年老了還在縱欲,是為老不尊。
5.是為賊
(你從幼到老一輩子)都是在破壞規則(不守規矩)。
6.以杖叩其脛
用拐杖輕輕敲擊原壤的小腿。
7.合譯
(省略)
8.三點感悟
一是原壤“不羈”。原壤雖然表現得很玩世不恭,但肯定是個“不羈之才”,否則怎能和孔子做一輩子朋友?
二是孔子“不迂”。雖然孔子自己很守禮,但并不影響他和不守禮的原壤做了一輩子朋友。原壤擊棺而歌時,孔子并不阻止,而且害怕失去這個老朋友一一“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三是友情“不淺”。孔子和原壤本是一對“矛盾”,結果卻相知相交了一輩子。正是因為后人誤以為孔子是在責罵原壤是“老不死”是“賊”,才埋沒了這對令人羨慕的“孔原之交”。
這是今天的閑扯,也是九月最后一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