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抓病
cat-scratch disease
又稱:良性淋巴網狀內皮細胞增生癥(benign lymphoreticulosis)
定義:由漢賽巴爾通體感染所致的疾病。患者早期淋巴結增大、網狀細胞肥大,晚期成纖維細胞形成瘢痕的癥狀。多數患者發病前有被貓咬、貓抓或貓舔的接觸史。
學科:感染病學_病原體感染_立克次體和埃立克體感染
相關名詞:良性淋巴網狀內皮細胞增生癥 漢賽巴爾通體
【延伸閱讀】
近年來,由于家庭飼養寵物貓狗的日益增多,貓抓病的發病患者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90%的患者曾接觸過貓,80%的患者為兒童,秋冬季多發。貓抓病的傳染源主要是貓和狗,尤其是幼貓,其口腔和咽部的病原體漢賽巴爾通體(一種革蘭陰性桿菌)污染自身的皮毛和爪,通過咬傷、抓傷或接觸而傳播給人。患者大多有被貓狗咬傷、抓傷或與之接觸史。
貓抓病是以增生性肉芽腫及化膿性淋巴結炎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貓是最常見的傳染源,此外,狗、兔、猴也可引起此病,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貓抓病的潛伏期長短不等,癥狀表現多變,一般在感染后3~5天出現炎癥反應,有紅斑、丘疹、水皰、結痂等,1~2周后會自然消退,可以留有硬痂,還會伴發淋巴結的腫大、發熱、乏力、厭食等全身癥狀。醫生診斷貓抓病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
以下的4個條件中,如果滿足了其中3條,即可診斷為貓抓病。
一是貓科動物接觸史(不論有無肉眼可見的皮膚破損)。
二是排除其他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的病因,同時自淋巴結無菌穿刺獲得的膿液PCR反應陽性,和(或)CT掃描發現肝或脾的病變。
三是IFA檢測抗體滴度1比64。
四是病檢提示肉芽腫性炎癥或Warthin-Starry銀浸染色發現桿菌。
貓抓病一般2~4個月內自愈,治療以對癥療法為主。淋巴結化膿時可穿刺吸膿以減輕癥狀,必要時2~3日后重復進行,不宜切開引流。淋巴結腫大1年以上未見縮小者,可考慮進行手術摘除。雖體外漢賽巴通體對很多抗菌藥物及其衍生物、氨基糖苷類、利福平、環丙沙星等敏感或高敏感,但一般病例尚無應用抗菌藥物的指征。重癥患者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有利于縮短病程,促進預后,減少后遺癥,如選用阿奇霉素治療。
貓抓病目前尚無自動或被動免疫方法,以預防為主。預防主要是盡量避免飼養或玩弄貓狗等寵物,被抓傷或咬傷后應立即用大量流動水沖洗傷口,可用碘伏進行消毒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