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目前西醫(yī)將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全球范圍內糖尿病人數(shù)高達1.25億,預計這一數(shù)字到2025年將增加到2.99億。因此,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還是依靠降糖藥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上升,長期使用會導致藥物的依賴性和肝腎毒副作用,那么中醫(yī)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呢?
測血糖
首先,中醫(yī)是沒有糖尿病這個病名的。只是后世的醫(yī)家硬生生把西醫(yī)的糖尿病等同于中醫(yī)的消渴病,就像把真心痛等同于西醫(yī)的心肌梗死、把黃疸等同于西醫(yī)的肝炎等,都是生搬硬套。同樣的。其實,消渴病的主要表現(xiàn)是“三多一少”,與1型糖尿病還比較相似,但是和2型糖尿病就差得太遠了。因為一般2型糖尿病的病人吃得不多,喝得也不多,小便也不是很多,消瘦更是不多見,相反多數(shù)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是偏肥胖的。所以,2型糖尿病不等于消渴病。
西醫(yī)學認為糖尿病的發(fā)病,包含著飲食因素、情志因素、感染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中醫(yī)學認為陰虛津傷、脾失運化才是糖尿病的發(fā)病主因。
一般中醫(yī)認為,胰臟屬于中醫(yī)脾的范疇,脾的功能是什么?“脾主運化”!脾的功能包含兩部分,一是“運”,二是“化”!
“運”是什么意思?就是脾臟能夠把體內的水濕、痰濁及時運輸?shù)襟w外,使得體內代謝產生的痰濕被及時清理掉。
“化”是什么意思?一是吸收進入腸道內的營養(yǎng)物質,二是把這些營養(yǎng)物質變化成血液供給心臟,然后通過心臟供養(yǎng)全身四肢百骸。
當脾的這種功能減弱、不健全時,出現(xiàn)“脾失運化”時,體內的濕邪就會停留、積聚,時間長了就會郁而發(fā)熱,使單純的濕邪進一步轉化為濕熱之邪。濕熱內蘊,困遏胰臟,胰島細胞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不能舒展、細胞萎縮、功能減退,不能按需分泌胰島素,不能把血糖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內,血糖升高,糖尿病發(fā)。
那么,濕熱又是從何而來?一是先天稟賦,也就是說濕熱體質的人容易患糖尿?。欢秋嬍车脑?,如大魚大肉、高糖食物、飲料、燒烤、火鍋等,都會使體內產生濕熱;三是脾失運化,濕濁停聚,濕濁郁久化熱,濕熱由生。
有人或許疑惑:現(xiàn)在吃的喝的不錯啊,營養(yǎng)夠豐富的啦,怎么會是餓出來的糖尿病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普通營養(yǎng)如蛋白質、脂肪、糖不但不缺乏,而且過剩,而微物質則往往匱乏。原因一是脾的吸收功能下降了,這些微物質自然吸收進入體內的就少了;二是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水的污染、氣候的變異、人為溫室的建造(大棚)、土質的貧瘠等因素,我們目前的食物所含的微物質太稀少了。如果我們脾臟化的功能降低了的話,胰臟必需微物質必然缺乏,餓出來糖尿病就再正常不過了。
另外,“脾失運化”時,營養(yǎng)物質,尤其是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微物質,不能被吸收或吸收不良,遠遠達不到胰島細胞的生理代謝需求時,胰島細胞就會處于饑餓狀態(tài),時間長了,胰島細胞就會萎縮、損傷,功能隨之減退,分泌胰島素功能降低,血糖升高,糖尿病發(fā)。
一是先天的原因,脾氣偏弱體質者容易導致脾失運化。
二是“勞倦傷脾”,過勞、過累容易引起脾失運化。
三是飲食所傷。饑飽不均、暴飲暴食、飲食毫無規(guī)律等,均可引起脾失運化。
四是“思慮傷脾”,緊張、壓力過大、作息不規(guī)律等也會造成脾胃虛弱。
正常的飲食習慣是一日三餐,一般來說,胰島在餐后工作,分泌胰島素;空腹時則基本上不需要工作,可進行自我休整。但是如果這種生活規(guī)律發(fā)生了大的變化,如飲食無規(guī)律,早晨不吃飯,半夜吃夜宵,合胃口的吃得太多,不合胃口的吃得太少,勢必干擾了胰島的這種按時工作、休息的秩序,使得胰島長期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這是現(xiàn)代都市白領近年來好發(fā)糖尿病的主因。
既然脾失運化是糖尿病的發(fā)病主因,濕熱內蘊困阻胰島是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因此糖尿病的治療大法就好確立了——健運醒脾土、清燥化濕熱。前者治本,后者治標,即一方面運用健脾、運脾、醒脾的治法恢復脾主運化的功能,另一方面運用苦寒燥濕、清化的治法使熱得清解、濕得燥化,方用人參、白術、蒼術、云苓、砂仁、白豆蔻、玉米須、苦瓜、黃連、開金鎖、薏苡仁、荔枝核、馬齒莧等藥物,使得三焦清爽,把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胰島解救出來,胰臟舒展了,細胞功能逐步恢復正常,治愈糖尿病就是一個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