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為剛臟,體陰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郁,郁則化火、生風,故肝病以陽亢為多見;且其性易動而難靜,病即延及它臟,故曰:“肝為五臟之賊”,為病最雜而治法最廣。
辨證原則
肝臟病證,可分為虛證和實證兩大類。實證有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風內動;虛證有肝陰(血)不足,血燥生風等證;兼證有肝腎陰虛,心肝火旺,肝胃不和等。
治療原則
實證治宜疏肝理氣、清肝瀉火、平肝息風;虛證治宜用滋陰潛陽、養血柔肝、養血祛風等法。若兼見它臟癥狀時,分別標本主次,兼顧治療。
肝實證
1.肝氣郁結
情緒抑郁不暢,脅肋脹痛,甚則涉及腰背肩胛等處,或胸悶,咽部有異物感,暖氣泛惡,納食減少,或乳房脹痛有核,少腹痛等。舌苔薄白,脈細弦。
治法:疏肝理氣。
例方:柴胡疏肝飲加減。本方功能疏肝解郁,理氣和絡,適用于肝郁氣滯之病證。
2.肝火上炎
頭痛眩暈,額部跳痛,耳鳴,面紅目赤,急躁多怒,口干口苦,脅痛如灼,嘔吐黃苦水,甚或吐血、衄血,大便干結或秘。舌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例方:龍膽瀉肝湯加減。本方瀉肝火,清濕熱,適應于肝經濕熱壅滯,或肝火上炎等證。
3.肝風內動
頭痛眩暈,痛如抽掣,甚或口眼歪斜,肢麻震顫,或舌強,舌體偏斜抖動,言語不清,甚則猝然昏倒,手足抽搐或拘急。舌紅苔薄,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
例方:天麻鉤藤飲加減。本方功能平肝息風潛陽,適用于肝陽亢盛,內風上旋的病證。
肝虛證
1.肝陰(血)不足
頭痛眩暈,面部烘熱,兩目干澀,雀目夜盲,肢麻肉〓,虛煩不寐,口干。舌紅少苔,脈細弦。
治法:養血柔肝。
例方:歸芍地黃湯加減。本方功能養陰補血柔肝,適用于陰血不足,肝失涵養之病證。
2.血燥生風
皮膚干燥,瘙癢脫屑,癮疹時發,肢體麻木,甚則爪甲枯槁,毛發脫落。
治法:養血祛風。
例方:當歸飲子加減。本方功能養血和營,散風止癢,適用于肝血不足,血燥生風之病證。
兼證
1.肝腎陰虛
眩暈耳鳴,兩目干澀,顴紅咽干,五心煩熱,盜汗,腰膝酸軟,或男子夢遺,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弦數。
治法:滋養肝腎。
例方:杞菊地黃湯加減。本方功能滋養肝腎,平潛虛陽,適應于肝腎陰虛陽亢的病證。
2.心肝火旺
頭痛,面紅目赤,脅痛,性情急躁易怒,驚悸少寐,甚則精神失常,狂躁不安,語無倫次。舌尖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心瀉肝。
例方:龍膽瀉肝湯、瀉心湯加減。兩方皆能清熱瀉火,用于心肝火旺之證。但前方以清瀉肝膽實火為長,用于肝火旺盛,目赤性躁,頭痛等癥;后方清心瀉火為主,用于心火熾盛,心煩心悸等癥。
3.肝胃不和
脅肋脹痛,脘部滿悶隱痛,納少,噯氣吞酸,嘔吐或嘈雜,吐苦水,舌苔薄黃,脈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
例方:四逆散合左金丸。前方疏肝理氣和胃,用于肝氣犯胃脅痛,脘痛等癥;后方清肝泄熱,用于肝郁化熱,噯氣吞酸等癥。
4.土敗木賊
腹大脹滿,形如蛙腹,撐脹不甚,胸悶納呆,脅下脹痛,小便短少,大便易溏,或見下肢浮腫。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弦。
治法:補脾柔肝,行氣利水。
例方:歸芍六君湯、五苓散加減。前方柔肝健脾,用于肝郁脾虛之脅痛;后方健脾利水,用于脾虛水濕內停,腹大脹滿等癥。
方劑畢竟是方劑,讀者只有在辯證清楚下應用,才得萬全。不經辨證而貿然應用,是不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