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后天之本,氣血津液生化之源,其特性是喜燥惡濕,脾病運化不健,則濕蘊不化,故脾病多與濕有關。
辨證原則
脾病辨證有虛、實、寒、熱的不同。虛證,主要有脾氣虛、脾陽虛;實證有寒濕困脾、濕熱蘊脾等。脾與濕的關系非常密切,脾虛可以生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而為本虛標實之證。
治療原則
虛證可用溫中祛寒、補中益氣法;實證宜用清化濕熱或溫化寒濕法;若虛實夾雜,又當祛邪與補脾兼顧。
脾虛證
1.脾陽虛衰
面色蒼白,畏寒肢涼,腹脹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納不佳,或納后不易消化,喜熱飲,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來沉細。
治法:溫中健脾。
例方:理中湯加減。本方功能溫中祛寒,補氣健脾,適用于脾陽虛而運化失健的病證。
2.脾氣不足
面色萎黃,少氣懶言,納少便溏,久瀉脫肛,四肢乏力,肌肉痿瘦,脘腹腰胯墜脹,或齒衄、吐血、便血,婦女月經過多,白帶清稀,小便淋漓不盡,或尿混濁如米泔水。舌質淡,脈濡弱等。
治法:補中益氣。
例方:補中益氣湯加減。本方功能健補脾胃,升陽益氣,適用于中氣不足,氣虛下陷的病證。
脾實證
1.寒濕困脾
胸悶口黏,納谷不馨,脘腹痞脹,頭昏身倦,泛惡嘔吐,大便溏薄,皮膚晦暗發黃,四肢浮腫,小便短少。苔薄膩,脈濡滑等。
治法:燥濕運脾。
例方:胃苓湯加減。本方功能燥濕運脾,通陽利水,適用于寒濕困脾,脾運不健的病證。
2.濕熱蘊脾
肌膚黃染如橘色,兩脅及脘腹作脹,食少厭油,惡心嘔吐,口干苦,大便秘結,或便溏不爽,小便黃赤短少,或有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
治法:清利濕熱。
例方:茵陳蒿湯合四苓散加減。兩方均有清利濕熱功能,適用于濕熱蘊脾,健運無權,熏蒸肌膚,發為黃疸的病證。但前方兼有通腑退黃作用,后方則以淡滲利濕為長。
兼證
1.脾腎陽虛面色蒼白,神倦,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喜溫,大便溏瀉或黎明即瀉,腹痛,下肢浮腫,或有腹水。舌苔淡白,脈沉遲而細。
治法:溫補脾腎。
例方:附子理中湯加減。本方健脾溫腎,用于脾腎陽虛,腹痛泄瀉,肢冷,便溏等癥。
2.肝脾不和
脅脹或痛,納少,暖氣,腹部脹滿,腸鳴,泄瀉,矢氣多,性情急躁。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
例方:逍遙散加減。
3.脾胃不和
胃脘部飽悶發脹,隱痛,食少,食后不易消化,暖氣,甚則嘔吐,腹脹,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脈細。
治法:健脾和胃。
例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本方益氣運中,調和脾胃,用于脾運失健,胃失和降等病證。
脾病多濕,常參入祛濕之法。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脾虛失運,水濕內留,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濕;標實為主者,則應以祛濕為主,兼以運脾。方劑的使用辯證清楚是最基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