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
是由于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而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好發于40歲以上的男性,多見于拇趾的跖趾關節。
痛風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首發癥狀,下肢關節尤以跖趾承受壓力最大,容易損傷,且局部溫度低,故為好發部位。
患者可以在上床睡覺時還很健康,但到了半夜因腳痛而被驚醒,數小時內癥狀發展至高峰,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痛甚劇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蓋。尚可伴有頭痛、發熱、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癥狀。
本病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節多見,半夜起病者居多。發病持續數天至數周可自然緩解,關節活動可完全恢復,僅留下炎癥區皮膚色澤改變等痕跡。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姿食膏粱厚味,致使濕熱積聚,邪毒內生,侵襲、痹著關節肌肉所為。當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根據中華醫學會“濁瘀痹(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診療方案”,中醫辨證施治,一般分為以下幾型。
一、急性發作期
1、濕熱蘊結型:主要表現為痛風,發病急驟,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劇烈,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或頭痛汗出,小便短黃,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
當以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治,方用三妙散合當歸拈痛湯加減,藥取炒蒼術、川黃柏、川牛膝、獨活、全當歸、川芎、虎杖、防風、土茯苓、萆薢、澤瀉、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余藥渣可水煎取汁足浴,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鐘(下同)。
中成藥可選用二(三、四)妙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濕熱痹顆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正清風痛寧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黃連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豨桐丸,每次10粒,一日 3次口服;復方伸筋膠囊,每次4粒,一日3次口服。
2、寒濕痹阻型:主要表現為痛風,關節疼痛,腫脹不甚,局部不熱,得溫則舒,痛有定處,屈伸不利,或見皮下結節或痛風石,肌膚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濡緩。
當以溫經散寒,除濕通絡為治,方用烏頭湯加減,藥取制川烏、生黃芪、蒼術、羌活、當歸、土茯苓、萆薢各10克,生白芍15克,炙麻黃5克。
中成藥可選用強筋健骨丸,或木瓜丸,或三烏膠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強力天麻杜仲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豨薟液,或關通舒口服液,一次10~20毫升,一日3次口服。
二、間歇期
脾虛濕阻型:主要表現為痛風,無癥狀期,或僅有輕微的關節癥狀,或高尿酸血癥,或見身困倦怠,頭昏頭暈,腰膝酸痛,納食減少,脘腹脹悶,舌質淡胖或舌尖紅,苔白或黃厚膩,脈細或弦滑等。
當以健脾利濕,益氣通絡為治,方用防己黃芪湯加減,藥取黃芪、防己、桂枝、當歸、白術、淫羊藿、苡仁、土茯苓、萆薢各10克,炙甘草5克。中成藥可選用香砂六君子丸,或四君子丸,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三、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1、痰濁瘀阻型:主要表現為痛風,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痛風結石,或皮色紫暗,舌質襯紫或紫,苔厚膩,脈弦或沉澀。
當以活血化瘀,化痰泄濁為治,方用桃紅四物湯合當歸拈痛湯加減,藥取全當歸、川芎、赤芍、桃仁、茵陳、威靈仙、海風藤、豬苓、金錢草、土茯苓、萆薢各10克。中成藥可選用三七片,每次3片,每日2次口服;大(?。┗罱j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云南白藥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
2、脾腎兩虛型:主要表現為痛風,病久屢發,神疲乏力,脘痞納少,腰膝酸軟,關節痛如被杖,局部關節變形,屈伸不利,晝輕夜重,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處有痛風結石,舌質淡紫,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濡或沉或兼澀。
當以泄濁化瘀,調益脾腎為治,方用四君子湯和六味地黃丸加減,藥取黨參、白術、茯苓、熟地、山茱萸、澤瀉、土茯苓、川萆薢、補骨脂、骨碎補各10克,白芍15克。
中成藥可選用獨活寄生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壯骨關節丸,或壯腰健腎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杜仲沖劑,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刺五加片,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
在中醫治療時,配合下列外治法,可提高治療效果:
1、三黃膏(中成藥):取藥膏適量攤于紗布上貼于患處,每隔一至二日換藥一次,或取藥膏直接涂患處,每日三至五次。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虎杖傷痛酊(中成藥):外用,搽患處,每日3~5次??苫钛[,止痛。
3、硫硼糊(中成藥):硫黃軟膏、冰硼散各1支。將冰硼散與硫黃軟膏調勻,外敷于患處,每日換藥1次,一般使用3-5日即可止痛,行動自如??苫钛舛就ńj。
4、二黃蒼白糊:黃柏、蒼術、白芷、大黃各2份、青黛、冰片各1份,共研細末備用。根據病變部位及范圍,取上藥適量加入蜂蜜攪拌成湖狀,外敷患處,外蓋油光紙,用紗布繃袋包裹,每日換藥1次??汕鍩峤舛荆钛ńj,消腫止痛。
5、二黃馬勃散:大黃、蒲黃、馬勃各等量,研細備用。每次適量,用消炎膏調勻,外敷患處,包扎固定,每日2次??汕鍩峤舛?,涼血活血,消腫止痛。
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導致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嚴重者可出現關節致殘、腎功能不全。
國家名老中醫
如何分期辨證施治?
一、急性期
急性期,濕、熱、毒、瘀痹阻關節。馮老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祛瘀。
痛風好發于肥胖的人,急性期多表現為關節突發紅腫熱痛,常以足部第一跖趾關節受累,即所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肥甘過度,酒食無節,易導致痛風。
癥狀
突發關節紅腫熱痛如燎,以四肢小關節為甚,肢體困重,關節活動受限,兼有發熱,有汗不解,心煩,口渴不欲飲,便干尿赤,舌質紅、苔黃膩或燥,脈滑數。
治療方式
馮老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祛瘀,方選當歸拈痛湯合四妙丸加味。
方中苦參、茵陳為君,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熱毒濕濁;加入金銀花、連翹、蒼術、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之品,治療濕熱痹阻、熱邪久蘊成毒者,能“利濕祛熱,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生地黃、牡丹皮、丹參、牛膝涼血行血,祛血中伏火;佐以秦艽、秦皮味苦性寒以泄熱除濕;威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諸藥合用,使熱毒清、濕濁化而瘀血除。急性期若伴有發熱者,可選用清瘟敗毒飲加減。用藥時馮老會根據患者病情酌情加減。
二、間歇期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過后,關節腫痛已消,進入間歇期。馮老認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脾氣虧虛為痛風發病之本,脾失健運、濕濁內生為痛風發病之病機關鍵,間歇期治療當以益氣健脾、化濕通利為法。
癥狀
間歇期患者關節已無明顯腫痛,周身無明顯不適,表現為高尿酸血癥,舌淡胖、苔白,脈沉細。
治療方式
此期熱毒之邪雖解,濕濁之邪纏綿,需要益氣健脾、化濕通利,馮老治以四君子湯加味。
方中黃芪為君,直入中土而行三焦,內補中氣,鼓舞氣機,使脾旺而復其運化之職;中焦脾土健旺,縱有留濕,亦可益氣祛邪,寓瀉于補,相輔相成。臣以黨參、茯苓、白術補益中州,健脾化濕;蒼術、薏苡仁、澤瀉疏泄陽明之濕、祛除穢濁惡氣。佐以厚樸、陳皮、枳殼行氣,令氣暢而濕行;莪術破氣中之血,丹參涼血祛瘀,共奏清血中伏火之功。用藥時,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酌情加減。
三、慢性期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或治療不當,最終進展為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多在起?。保澳旰蟪霈F,是病程進入慢性期的標志。慢性期治療需要健脾益腎,化濁排毒。
癥狀
濕濁毒邪留滯血中,不得泄利,積滯日久,致痰濁內生、血脈瘀阻,并損及他臟。不僅損傷腎臟,還常伴發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等。使病情逐漸加重,纏綿難愈。
治療方式
慢性期痰瘀膠著、虛實夾雜,馮老治療重在健脾益腎,化濁排毒,方選四君子湯合腎氣湯加味。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健脾;腎氣湯溫補腎氣,其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補益腎精而攝納精氣,澤瀉、牡丹皮、茯苓滲利水濕、泄濕濁,附子、桂枝溫補脾腎之陽,且濕為陰邪,得溫則化,得陽則宣。配以金銀花、連翹、土茯苓以解久郁之熱毒,白芥子、夏枯草化痰散結,三棱、莪術逐瘀通絡。諸藥相合,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痛風(gout)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本病以關節液和痛風石中可找到有雙折光性的單水尿酸鈉結晶為其特點。其臨床特征為:高尿酸血癥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嚴重者見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常伴尿路結石。本病以趾、指關節紅、腫、熱、痛反復發作,關節活動受限或伴發熱為臨表現。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痛風呈多發性和年輕化的趨勢,多見于體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絕經期后婦女。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其患病率逐漸上升,男性多于女性成為現代危害人類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重大疾病之一。
中醫學對痛風的認識 痛風病名最早見于梁代陶弘景《本經集注》一書中。獨活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女子疝瘕。冶諸賊邪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久服輕身,耐老.此時痛風作為一個證狀首次被提出。至唐代《外臺秘要》謂之白虎病,如曰:“《近效》論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失攝理,受此風邪,經脈節滯,血氣不行蓄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病晝靜而夜發,發即徹髓酸痛不 歇,其病如虎之嚙,故名曰白虎之病也。”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歷節風候》中描述痛風發作為“歷節風之狀,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飲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骨節蹉跌為癲病者。金元時期朱丹溪首次提出了中醫“痛風”之病名,并闡述病因病機的同時,也給出了治療方藥。如《格致余論》曰:“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處摶,熱得血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入錯則痛甚,行于陰也?!薄兜は姆ā访鞔_提出了治療的方藥如“因于風者,小續命湯;因于濕者,蒼術、白術之類,佐以竹瀝;因于痰者,二陳湯加酒黃芩、羌活、蒼術;因于血虛者,用芎歸之類,佐以紅花桃仁。”《癥治匯補》強調的辯證要點分為肥瘦,分晝夜以及辯脈。如曰:“瘦人多陰虛火旺,血不榮筋。肥人多風濕生痰,流注經絡?!庇衷唬骸瓣幪搫t脈弦散,而重在夜;陽虛則脈虛大,而重在晝?!?/span>
中醫內科學將痛風歸納入痹證范疇,分型為風濕熱痹。癥狀:肌膚與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步履堅難或紅斑結節,或伴發熱,或渴不欲飲,小便赤黃,舌質紅,苔白膩,脈濡數或滑數。治法:清熱通絡 祛風除濕 主用白虎加桂枝湯。病機:外邪痹阻經絡,肢體氣血運行失暢。
本癥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屬體內尿酸分泌異常所致,以肥人和更年期女性者多。祖國醫學認為平素喜嗜肥甘厚膩,日久脾胃納呆,脾失健運,胃失內降。脾胃即傷,肝腎受累亦病。腎不能分清泌濁,濕濁痰瘀留注經絡關節,阻滯經絡,不通則痛,故而關節紅腫痛,甚則變形。留于肌膚則見痰核、硬結、瘀斑。肝失所養,不能榮筋,則關節屈伸不利。濕、濁、痰、瘀留注關節及皮下,阻滯經絡,不通則通。標實多表現在發作工期以關節紅腫脹痛,晝輕夜重,皮膚黯紅,按之褪色,或皮下痰核、紅斑結節。或伴畏寒發熱。緩解期表現本虛證狀,脾腎陽虛。脾氣虛弱,脾虛生痰,留注經絡關節為害。在利濕化痰,活血祛瘀基礎上經滋養肝腎,健運脾土,與調理氣血并重。
病因病機 素體陽虛,陰寒內盛,加之飲食不節損傷損脾胃,脾胃傷則腎亦傷,腎分清泌濁功能失調,濕、濁留滯,流注關節肌肉則紅腫疼痛、皮下結節。脾虛生痰流注經絡關節肌肉,不通則痛。
分型證治
濕勝則關節單個或多個紅腫通甚,皮膚灼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
方藥;五妙散合三藤飲化裁
藥用:炒蒼術10 黃柏10 生薏米仁30 川牛膝15 五爪龍50 海風藤10 絡石藤20 青風藤15 萆解30 車前子15 玉米須30
陽虛加烏附 細辛 陽霍葉
痛甚加甲珠 蜈蚣 地龍
陰虛自汗加生地 二至丸
伴畏寒發熱者加桂枝、羌活、白勺、柴胡
在臨癥時時有祛濕不能取效或取效甚微。此時責之于痰。痰勝則關節腫脹,刺痛不移,皮下痰核或硬結;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方藥:二陳湯加白芥子合三藤飲化裁。
藥用;法半夏10 陳皮15 茯苓15 炙甘草10 萆解30 車前子15 土茯苓30
徐長青15 海風藤10 絡石藤20 青風藤15 山慈菇15
瘀勝則痛如虎嚙,晝輕夜重,難以屈伸,皮膚暗紅,按之退色;舌紅上有瘀斑。脈弦。痰瘀膠結流注關節皮下引起劇烈疼痛則豁痰逐瘀,通絡止痛。
方用自擬痛風湯
秦艽15 丹參30 地龍15 萆薢30 桃仁15 紅花15 威靈仙15 獨活15
生地20 川牛膝15 半夏12 陳皮15 蜈蚣2條 山甲6 赤芍15 山慈菇15
忍冬藤30
病案舉例:吳某,男 ,38歲。某公司業務員。
一診:
主訴:于昨夜突發右踝外側腫脹疼,尖銳刺痛,不能忍受。于今晨就診。
現病史:患者有六年通風病史,每年發作二至三次。昨天招待客戶飲酒后于夜間發作,右踝外側腫脹,痛風結石隆起如雞子大。皮膚黯紅,按之褪色。小便黃,大便可。舌紅胎白膩。脈弦滑。
查血尿酸624umol/ml
辯證:濕熱阻絡 不通則痛
治法:清利濕熱 通絡止痛
方藥:五妙散合三藤飲化裁
炒蒼術10 黃柏10 生薏米仁30 川牛膝15 五爪龍50 海風藤10 絡石藤20 青風藤15 萆解?。常败嚽白樱保怠∮衩醉殻常?/span>
五副水煎服
二診:藥后疼痛稍減,關節仍腫脹,仔細按壓皮下有結節,關節有痰核,按之移動。訴喉常有稀涎痰沫,吐之能出。視其人肥胖,面色紅潤,業務員,平素常飲酒,食肉。知是脾失健運,脾虛生痰,流注關節經絡,不通則痛。調整方藥,用二陳湯加白介子合三藤湯估裁。
調整方藥:
法半夏12 陳皮15 茯苓15 炙甘草10 萆解30 車前子 土茯苓?。叮?/span>
徐長青15 海風藤10 絡石藤20 青風藤15 山慈菇15
五副水煎服
一劑后腫痛大減,知藥已對證。五副藥后腫痛已消。
調補脾腎善后。
方藥:蒼術10 黃柏10 薏米仁30 五爪龍50 川牛膝15 杜仲15、淫陽霍20、萆解、靈仙15、當歸15、雞血藤20、車前子15
十副,水煎服
復查血尿酸325umol/ml.近日偶遇,訴未再復發。右踝外側皮有有一錢幣大硬結,按之移動,不痛。
臨證心得:一、痛風是可以用中藥治愈的。二、痛風發作期根椐濕、濁、痰、瘀的輕重辯證論治,對證處理方可取得良效。濕熱重用四妙散,痰勝用二陳加白芥子。痰瘀膠結則利濕化痰,活血祛瘀。重用萆解分清泌濁,加車前子、玉米須增強利濕祛濁功效;活絡祛痛用三藤飲。青風藤能通一身之經絡,海風神藤能祛一身之風濕,絡石藤有通一身之筋脈,三味合力能有效祛風通絡,消腫止痛。久痛入絡,疼痛難忍加蟲類搜絡祛風。藥用地龍、穿山甲、蜈蚣、全蟲等。三、緩解期調補脾腎兼以養肝。常用四妙散清熱燥濕祛除留滯關節之濕熱之邪。滋補肝腎用山茱萸、炒杜仲、淫陽霍等。四、飲食以清淡為主,對魚、蝦、肉類必須控制,但是要注意營養??梢陨偈?,食肉棄湯。禁吃動物內臟、啤酒等。多食偏堿性食物如魔芋,蘇打水等。六、多飲水,保證尿量。
#癌癥患者能服蒲公英水嗎#
痛風性關節炎(Gouty Arthritis,GA)是由于體內尿酸增高,尿酸二氫鈉(monosodium urate,MSU)晶體沉積于滑膜、關節囊、骨質及軟骨,誘發炎性細胞釋放各種炎性介質,引起爆炸性反應及組織病損的一種急性炎性關節炎,常伴有痛風結節形成,為中醫治療優勢病種,現痛風性關節炎的常用經方和當代名中醫經驗綜述如下。
1
常用經方
1.1 四妙散類:
四妙散是由“朱丹溪”二妙丸(蒼術、黃柏)加牛膝、薏苡仁而成,出自清代·張秉成《成方便讀》。方中蒼術苦溫,燥濕健脾為君藥;黃柏苦寒入下焦而祛濕熱毒邪;牛膝活血化瘀通絡,補肝腎強筋骨;薏苡仁入陽明經,祛濕熱而利筋絡。蒼術揮發油所含的蒼術素、桉葉醇和茅術醇等成分,具有改善脾虛、促進肝臟蛋白合成、抗炎的作用;黃柏可顯著地抑制小鼠肝臟黃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小鼠血尿酸水平;牛膝能激活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有改善循環、擴張血管、促進炎癥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力;薏苡仁可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溫和的鎮痛抗炎,以上四味藥合用可促進尿酸排泄,可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根據痛風性關節炎“濕、熱”的病癥特點,治宜健脾利濕,清熱止痛,四妙散為上佳選擇,臨床經廣泛運用濕熱痹阻型痛風性關節炎效果良好。
1.2 桂枝芍藥知母湯: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篇:“諸肢節疼痛,身體魁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一”。藥用:桂枝、白芍、麻黃、生姜、白術、知母、防風、附片、甘草,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之功效,主治風寒濕外襲肌體,漸次化熱傷陰所致關節腫痛。方中附子與桂枝溫經散寒、通陽宣痹,桂枝配防風、麻黃溫散表濕,白術、附片助陽除濕,芍藥、知母養陰清熱,甘草和胃調中,諸藥相合,表里兼顧,養陰而不礙陽,溫散而不傷陰。相關研究發現本方能抑制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大鼠血清IL-1表達,提高大鼠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血清IL-4的表達,降低血漿炎癥因子IL-1、IL-6、TNF-a水平,具有抗炎作用有關,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有良效。
1.3 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湯由金元醫家張元素所創,全方由羌活、防風、升麻、葛根、蒼術、白術、當歸、人參、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豬苓、澤瀉、甘草組成。具有通絡止痛、調和氣血、疏風清熱利濕的作用,被稱為治療“濕熱疼痛之圣方”。相關研究表明當歸拈痛湯及各拆方組可以同時促進Fas/FasL-mRNA的表達,促進滑膜細胞凋亡,削弱炎性滑膜的破壞作用,降低炎癥因子IL-1、IL-8、TNF-a的水平,故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安全有效。
1.4 白虎桂枝湯:
白虎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由生石膏、知母、桂枝、粳米、甘草等組成。方中生石膏為君,辛甘大寒以制陽明內盛之熱,知母為臣,苦寒潤燥以滋陰助石膏清肺胃之熱,甘草、粳米益胃護津,桂枝疏風通絡,共奏清熱通絡、祛風除濕之效,臨床適宜治療濕熱型痛性關節炎?,F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5-HT的合成和釋放,抑制K 的釋放,使關節周圍組織中的致痛因子濃度下降,抑制了局部組織中的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2
名醫經驗
2.1 病因病機
朱老認為本病乃濁毒瘀結,脾腎二臟清濁代謝失常,金實認為病機關鍵是風濕濁瘀,痹阻經絡關節。目前多數醫家認為此為本虛標實之證,或肝氣郁結,橫逆克土,或肥甘厚味傷脾,久之脾損及腎,內生濕濁毒邪,痰瘀互結。濕熱瘀毒為標,肝脾腎虧為本,治療當以利濕泄濁、健脾補腎為主,臨證常分為6個主要證型:濕熱、痰濁、血瘀、寒濕、肝腎虧虛、脾虛等。
2.2 治療
(1)從祛邪辨治
魯昌賢認為如以熱邪較盛,兼有風濕兩邪可用三妙散、白虎加桂枝湯、薏苡仁湯、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其中之一,清熱祛風,除濕通痹。常用藥物有山豆根、防己、秦艽、臭梧桐、薏苡仁、豨薟草、絡石藤。沈丕安強調早期祛邪為主,善用藤類藥物鎮痛抗炎,側重顧護脾胃,自擬復方馬齒莧湯:馬齒莧、生地黃、秦皮、車前子、桑白皮、忍冬藤、羌活、陳皮、絡石藤、佛手、甘草。
(2)從內毒辨治
痰飲、水濕、瘀血等均為內毒。朱老恪守“泄化濁瘀”法則,常以土茯苓60-120g為主藥,配伍萆蘚,并常加入血肉有情之蟲類藥,搜剔鉆透、通閉解結。常用藥有:土茯苓、萆蘚、威靈仙、薏苡仁、澤蘭、澤瀉、赤芍、秦艽、桃仁、炙僵蠶、蠶沙、地龍等。李富玉創立毒病學說,利濕解毒泄濁法貫穿始終。主要治療方法如下:清熱利濕解毒法,三妙散加秦皮、土茯苓、忍冬藤、防己、丹參、赤芍等;活血化瘀解毒法,身痛逐瘀湯加減;通腑泄濁解毒法,小承氣湯加減;補腎益肝解毒法,知柏地黃丸加減;疏肝調脾解毒法,柴胡疏肝散與平胃散加減;健脾和中解毒法,異功散與溫膽湯加減等。魯昌賢針對痰瘀痹阻型患者用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桃仁飲、身痛逐瘀湯等其中之一加減。常用藥物有牡丹皮、制大黃、赤芍、三七、郁金、茜草、丹參、穿山甲、虎杖、地鱉蟲、凌霄花、虻蟲、斑蝥、川芎、乳香、延胡索、莪術、姜黃、雞血藤、桃仁、紅花、牛膝、清半夏,膽南星、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宋紹亮倡導六法合用,創制祛毒之劑:清熱解毒如大青葉,燥濕解毒如黃柏、蒼術,活血解毒如水蛭、虎杖,利濕排毒如萆蘚、土茯苓,清熱排毒如熟大黃,益氣化毒如生甘草、薏苡仁等。黃宏興重用土茯苓、薏苡仁清熱利濕,配以生地黃、丹參等涼血活血?;咎幏饺缦?土茯苓30g,黃柏10g,薏苡仁20g,茵陳20g,蒼術10g,牛膝15g,地榆15g,生地黃10g,丹參15g,益母草15g。
(3)從肝脾腎論治
路老采用《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氣、和血止痛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藥用:柴胡12g,白芍10g,陳皮10g,炒蒼術10g,炒枳殼12g,澤蘭12g,萆蘚15g,土茯苓15g,益母草15g,醋香附10g,甘草4g,生姜2片。鄧運明提出補氣健脾、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治療法則,自擬痛風清消湯:蒼白術各15g,牛膝10g,黃柏10g,薏苡仁15g,金錢草15g,車前草15g,白豆蔻15g,徐長卿15g,土茯苓30g,萆蘚15g,重樓15g,蒲公英15g。張吉從健脾補腎,利濕清熱入手,自擬經驗方:萆蘚、篇蓄、矍麥、酒大黃、茯苓、澤瀉、車前子、豬苓、香附、制黃芪、延胡索、郁金、灸甘草;針灸亦本于脾腎二經,取穴大椎、行間、太白、解溪、三陰交、丘墟、陰陵泉為主穴。
2.3 分期辨治
(1)急性期
金實采用清熱涼血、袪風泄濁法,常用方:生地、澤蘭、黃柏、牡丹皮、石膏、防己、白芷、蜈蚣、通草、威靈仙、澤瀉、甘草。周貽福自擬清熱利濕湯:粉萆蘚15g,忍冬藤30g,金錢草15g,防己10g,威靈仙20g,澤瀉10g,土茯苓10g,牡丹皮10g,黃柏10g,山慈菇12g,連翹10g,生甘草6g。馮興華選當歸拈痛湯合四妙丸加味。陳湘君每方必用萆蘚、土茯苓二味。常用方藥:生白術、生黃芪、茯苓、生薏苡仁、懷牛膝、生山楂、萊菔子、茯苓、山慈菇、野木瓜、雞血藤、川芎[24]。房定亞認為此期重在清熱解毒、化瘀通絡、利濕泄濁。常用處方:葛根30g,威靈仙20g,土茯苓30g,蒼術12g,漢防己20g,黃柏10g,生石膏40g,馬齒莧30g,知母10g,桂枝10g,生甘草10g。林昌松運用四妙散加味:黃柏15g,蒼術15g,意苡仁30g,牛膝18g,萆蘚30g,土茯苓30g,浙貝母15g,澤瀉15g,車前子20g,澤蘭15g,甘草6g;配合局部外敷雙柏散利濕消腫。張永杰方藥多以土茯苓、萆蘚、威靈仙、蒼術、黃柏、薏苡仁、牛膝、當歸、赤芍、獨活、續斷、澤瀉、防己、秦艽、甘草等,配合生大黃30g,蘇木30g,金銀花30g,薄荷15g,黃柏15g,川牛膝15g,兩面針15g。早晚各1次,外洗用。胡玉靈用三妙散加減,基本方:蒼術、萆蘚、土茯苓、黃柏、澤蘭、赤芍、紅花、川牛膝、蒲公英、金銀花、地龍、僵蠶。
(2) 慢性及間歇期
金實此期常用方:當歸、黃柏、蜈蚣、威靈仙、澤蘭、萆蘚、通草、澤瀉、桃仁、山甲、甘草等活血通絡,利濕泄濁。房定亞在急性期用藥的基礎上配用補益肺脾腎之品。常用處方:葛根30g,土茯苓30g,滑石10g,石韋10g,威靈仙20g,蒼術12g,漢防己20g,黃柏10g,川牛膝15g,馬齒莧30g,山慈菇10g,茯苓20g,萆蘚20g,百合30g。張永杰間歇期用藥選黃芪、白術、陳皮、車前子、土茯苓、防己、薏苡仁、澤瀉、蠶砂、萆蘚、木瓜、防己、地龍等。周福貽自擬溫腎健脾湯:熟地黃15g,杜仲10g,桑寄生15g,補骨脂30g,牛膝10g,白術10g,桂枝10g,黨參10g,威靈仙20g,當歸10g,土茯苓10g,伸筋草15g,炙甘草6g。馮興華慢性期方選四君子湯合腎氣丸加味,間歇期方選四君子湯加味。
2.4 分型辨治
張明將本病分四型論治:風濕郁熱證仿李東垣拈痛湯意,予虎杖痛風飲清熱除濕,祛風通絡,藥用:羌活、虎杖、全當歸、黃柏、蒼術、川牛膝、茵陳、茯苓、豬苓、澤瀉等;濕濁內蘊型予茵連痛風飲利濕降濁,藥用:茵陳、茯苓、白術、連錢草、秦艽、土茯苓、澤蘭;痰瘀痹阻型予歸芍痛風飲祛瘀通絡,通利關節,化痰散結,藥用:全當歸、赤芍、川芎、桃仁、木瓜、茵陳、威靈仙、海風藤、豬茯苓、青陳皮、連錢草、土茯苓;久痹正虛型宗黃芪防己湯意,予芪術痛風飲益氣補腎,利濕通絡,藥用:生黃芪、山萸肉、防風、漢防己、白術、當歸、豬苓、土茯苓、陳皮、伸筋草、茵陳。林昌松在慢性期分為四型辨治:肝腎虧虛型用獨活寄生湯;脾胃虧虛型用半夏瀉心湯;寒熱錯雜型用《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瘀血阻絡型《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崔公讓將本病分為濕熱血瘀型、血瘀型、脾虛血瘀型。自擬祛痹痛風飲:葛根30g,柴胡9g,黃芩、山慈菇、金果欖、兩頭尖各12g,木賊草15g,大黃6g,甘草10g。濕熱血瘀型加生石膏;血瘀型去金果欖、黃芩,加茜草、澤蘭、桃仁;脾虛血瘀型合八珍湯,劉再朋教授將本病分為五型:濕熱下注型、瘀熱阻滯型、痰濁凝滯型、脾氣虛弱型、肝腎陰虛型。自擬痛風定痛湯:金錢草、土茯苓、海金砂、漢防己、鹽黃柏、車前子、肥知母、福澤瀉、細生地、廣地龍、生石膏、伸筋草等加減治療。吳元生將本病分為濕熱內蘊與內寒外熱二型,采用標本兼顧、內外分消的方法,濕熱內蘊型治宜健脾滲濕、清熱養陰,用竹葉石膏湯加減;內寒外熱型治宜健脾滲濕、寒熱分消,內服防己黃芪湯加味;外用痛風洗劑:大黃、黃柏各30g,生川烏、生草烏各9g,獨活、赤芍、懷牛膝、沒藥、乳香、紅花、桃仁各15g,冰片6g(外洗)。
3
小結
中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辨證論治,可針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不足之處在于診斷分型標準不一,強調各家經驗,缺乏統一指導及規范,多注重療效觀察,對深層次的原因仍研究不夠,因此需進一步加強對于本病的中醫辨證論治規律的探討和研究,規范中醫辨證分型,從根本上提高中醫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及其研究水平。
痛風性關節炎
什么是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面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它多有遺傳因素和家族因素,好發于40歲以上的男性,多見于砪趾的跖趾關節,也可發生于其他較大關節,尤其是踝部與足部關節。主要表現為關節的劇痛,常常為單側性突然發生。關節周圍組織有明顯腫脹、發熱,發紅和壓痛。做血尿酸檢查可以確診,應用藥物治療有較好的療效。本病以關節紅、腫、熱、痛反復發作,關節活動不靈活為主要臨床表現,又稱“白虎歷節病”,屈中醫學“痹證”范疇,中醫認為,該病多因外感風寒濕邪,郁而化熱或外感風熱與濕相并,而致風濕熱合邪為患,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從內生,痹阻經絡,日久不愈,導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瘀血痰濕痹阻關節所致。
火針療法
取穴主穴:行間、太沖、內庭、陷谷。濕熱蘊結者加丘墟、大都、太白;瘀熱阻滯加血海、膈俞;痰濁阻滯加豐隆、脾俞;肝腎陰虛加太溪、三陰交。均在患側取穴。
操作方法: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局部常規消毒后,將火針燒至白亮,對準穴位點刺,深度0.3~1寸,每穴點刺l~3針。針刺足部腧穴用粗火針,以出血為度,出血批不超過100ml。針刺踝關節以上穴位用細火針。每周l次,針刺后48小時保持針孔干燥。每周3次,6次/療程。
按語:采用此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足部腧穴用火針點刺后,出血批多者,療效較好,反之,則療效較差。治療同時,應進行飲食調理,忌高嘌呤食物,避免飲酒。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