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醫(y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醫(yī)是如何化濕提神的。
我跟你說,現(xiàn)在有很多人,之所以總是沒精神,犯困,走到哪里都想睡,而且一睡就著,就源于濕氣阻滯,清陽不升。
陽氣,想要到他腦袋上去,結(jié)果根本上不去,被濕邪給墜住了。
來吧,我給你講一個真實的醫(yī)案故事。你看看,這個患者的身上,是不是有你,或者你身邊人的影子。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子,當時是42歲。
什么毛病呢?主要就是長期精神不振,坐在那里不到十分鐘,肯定睡著。坐在車上,人家也把腦袋向后一仰,說睡就睡。
睡了以后,別人招呼他,他能醒來。但是剛醒來不一會兒,他又睡了。
除了總犯困、愛睡覺以外,這個人還總是倦怠乏力,身體虛胖虛胖的,肉摸上去軟軟乎乎。
另外,他這人有個特點,就是很少出汗,不怕熱,但是畏寒怕冷。
后來,就有人建議他,說你實在不行的話,就去看看中醫(yī)吧。
于是,他就去看中醫(yī),想找個辦法,能讓自己精神起來。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遲,苔白膩,形體矮胖而浮腫。細問得知,大便溏,食欲不好。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醫(yī)家就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蒼術(shù)9克,厚樸6克,陳皮6克,半夏6克,陳膽星6克,石菖蒲6克,補骨脂9克,熟附塊9克,益智仁6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jié)果如何?這個方子,患者前后用了兩個月,中間略有加減,先是浮腫消退,接著大便開始轉(zhuǎn)實,再后來,整個人的精神就好起來了,不再嗜睡,而且食欲頗佳。
這就是醫(yī)案的基本經(jīng)過。醫(yī)家姓朱,是上海的一位中醫(yī)前輩。
這里頭是怎么回事呢?我給你聊聊吧。
其實,這人的問題,顯然在于脾虛濕盛,清陽不升。
就診當時,他苔白膩,形體矮胖,便溏,食欲不振,這一看就知道,是脾虛濕盛,對吧?
濕氣盛,它就好比一座障礙物。人的清陽之氣,想要升到頭面去,就顯得特別困難。于是,我們的腦袋沒了清陽之氣的供養(yǎng),人就開始犯困,時時想睡,處處能睡。
另外,濕氣這個東西,屬于陰邪。陰邪,能傷陽氣。所以,患者日久,還有陽虛之態(tài)。他怕冷、畏寒、不出汗、脈沉遲,這些都是陽氣不足、受損的體現(xiàn)。
這個時候怎么辦?。烤偷没瘽駳?,補陽氣。這樣,才能讓清陽之氣,順利升到頭面,讓我們精神煥發(fā)。
來看看當時醫(yī)家用的配伍吧——
蒼術(shù)9克,厚樸6克,陳皮6克,半夏6克,陳膽星6克,石菖蒲6克,補骨脂9克,熟附塊9克,益智仁6克。
這里頭,蒼術(shù)、厚樸、陳皮,是模仿平胃散了。
平胃散原方是蒼術(shù)15克,厚樸、陳皮各9克,甘草4克。其中,蒼術(shù)燥濕運脾,厚樸和陳皮理氣消脹除濕。它是治療濕滯脾胃的常用方。
另外,陳皮、半夏,取二陳湯的意思,半夏燥濕化痰,陳皮行氣除濕。
陳膽星和石菖蒲,用于化濕醒神。補骨脂、附子塊和益智仁,用于補益腎陽。
你看,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它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等患者濕邪沒了,陽氣足了,他的精神頭,自然也就好起來了。
其實,放眼我們的生活,類似這樣因為脾虛濕盛、清陽不升而犯困、嗜睡、渾身倦怠乏力者,有很多。大家的癥狀,可能沒有醫(yī)案里那么明顯,但是結(jié)合舌脈和其他表現(xiàn),我們對其是不難辨證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健脾化濕,升清陽之氣。平胃散配合二陳湯,這思路還是很好的。醫(yī)案里患者的表現(xiàn),舌脈特點,以及用方選藥,咱們得好好借鑒和琢磨。非專業(yè)讀者,請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科學運用。專業(yè)的讀者朋友,咱們就好好當個成功經(jīng)驗來看。
當然,有的朋友講,文老師,我也總困,但明顯是睡眠不好造成的。這個時候用上頭的思路,行不行?我說,不行。睡眠不好,當然得從調(diào)節(jié)睡眠入手啊。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化濕,那怎么可以?另外,還有一部分人,腦子不清醒,和缺少體育運動有關系。運動不足,導致頭部的供氧不好,當然犯困。所以說,具體的問題,務必具體來分析。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給你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