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耳鼻喉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 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通過上病下治之法,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故事。
啥叫上病下治啊?咱們就鼻炎來說吧,你的病,明明在上頭鼻子,我呢,偏偏在下面治,治你的脾。通過健脾,來打通你的鼻竅。
這方面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我下面給你說的這個,是相對容易理解、十分典型的一個。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子,當時是72歲。
這人,年輕的時候身體很好。可是在上了70歲以后啊,他的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最讓他撓頭的,是患上了過敏性鼻炎。表現出來,就是鼻塞,流白色黏鼻涕,鼻子發癢,不斷打噴嚏。
老爺子心里納悶啊,我這大半輩子過去了,鼻子好好的,怎么到老了,還鬧出這么個事兒?
此患到處醫治,效果差強人意。
最后,他決定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細,苔薄白,舌質淡紅。
仔細詢問,得知患者大便比較溏薄,平時食欲不振。現在的飯量,也就是年輕時候的三分之一吧。
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醫家書方一首。但見——
薏苡仁30克,蓮子肉30克,桔梗15克,白扁豆20克,砂仁10克,黨參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山藥30克,陳皮10克,白術20克,烏梅10克,蒼耳子1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天2次,連服14劑。
結果如何?患者14天后復診,表示鼻子已經通氣了,鼻癢和打噴嚏的現象得到遏制。
接下來,原方保持不變,再投14劑,諸證繼續改善。
到最后,患者的身體基本就徹底好了,吃飯食欲很好,身體有力,鼻子通氣,所謂過敏性鼻炎,可謂一掃而光。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于2016年的《內蒙古中醫藥》。
好了,現在,我給你聊聊這里的學問。
方才我說過,我給你講的,是上病下治,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故事。
醫案里的醫家,到底是怎么上病下治的呢?你看出來沒?
其實啊,你會發現,這個患者苔薄白,脈細,大便溏薄,食欲不振。這不是明擺著脾虛有濕嗎?脾虛,運化失常,濕邪聚生,這就引起便溏。胃納不佳,所以患者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
這個脾虛的狀態,顯然引起了醫家的注意。所以你仔細看醫案里的方子,屬于參苓白術散加減,大部分精力是專門治脾——
薏苡仁30克,蓮子肉30克,桔梗15克,白扁豆20克,砂仁10克,黨參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山藥30克,陳皮10克,白術20克,烏梅10克,蒼耳子10克。
其中的黨參,健脾益氣。茯苓,健脾利濕。山藥,健脾固本。白術,健脾燥濕。薏苡仁、蓮子肉、白扁豆,無一不具有杰出的健脾之功。其中,薏苡仁、蓮子肉、白扁豆、山藥等,都源于參苓白術散。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此興師動眾健脾化濕,真的只源于患者便溏納差嗎?
當然不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中醫講,土生金。脾土不足,則肺金不足。現在,患者有過敏性鼻炎,鼻涕黏白,打噴嚏,鼻塞鼻癢,這一看就知道,是肺氣不足,肺竅不通啊。肺氣不足,津液不得輸布,所以聚而成痰,形成鼻涕,流出鼻竅。那如果我們通過健脾,來實現培土生金,強壯肺氣,那是不是意味著可以間接地改善鼻炎、流鼻涕等癥狀呢?
這個想法,事實證明是正確的。因為培土生金之法,從來都是中醫的治療方法之一,千百年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你的病,明明在鼻子,我卻挖你的病根,治的你脾。這就有上病下治的味道了。
也正因如此,醫案里在大隊健脾益氣利濕之品的基礎上,加蒼耳子通鼻竅,加烏梅斂肺氣,加桔梗將所補氣健脾之藥性帶入肺中,使得肺氣得以滋補強壯。你看,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可見,這是利用參苓白術散加減,來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典型案例。
讀者朋友,從這個小醫案里,你看到了什么?
這就是,我們應對過敏性鼻炎的一個思路,這就是從健脾滲濕論治。參苓白術散,本身就是健脾滲濕的呀。通過健脾,增強肺氣。通過滲濕,化散痰濁。患者的鼻子,怎么會不康復呢?
另外,這就是中醫治病的妙處——看到的是病所,想到的卻是病根兒。而這個病根兒,你看的準不準,就靠你對中醫的理解,對病因病機的把握,對中醫整體觀的理解了。說到底,這里面全是功夫啊。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有過敏性鼻炎的朋友,您不妨對上方上案加以收藏。將來有機會,可以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適當加減借鑒。專業的讀者朋友,咱們就當溫故而知新。
全文完。我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