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孫教授發了這樣的題目,我看得一臉懵圈:我學中醫五年半,還真沒仔細想過“陰陽”這個東西。
我回想我看過為數不多的病例,其實主要不是靠“理論指導”,還是靠“經驗”——自己的經驗,或者別人傳授的經驗。簡單的“方證思維”,學院制那一套“辨證論治”,“偏方驗方”,還有我了解的“調氣,調脈”。本質上都是前人經驗的重復。只不過有的經驗重復起來比較困難,比如“調脈”,有的比較容易,比如“方證”。我們的前輩把他們的“治療經驗”,用各種“中醫理論”包裝了起來。而我們解開包裝,破譯“中醫理論”,繼承他們的“治療經驗”。
因此,我更加認為中醫是“經驗醫學”,畢竟我就是靠經驗看病的,什么陰陽,五行,我看病時候根本用不到,或者說,我不會。
但是,孫教授認為:中醫是有理論根據的醫學體系,而不是“經驗醫學”。
換句話說,中醫的創造者已經掌握了相當一部分的真理,并且用這些理論創造出了中醫。比如“桂枝湯”,地球上有這么多種類的植物,如果全憑經驗和實踐,要湊齊“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這五味藥,拼湊出一個方子,根本不可能。更何況《傷寒論》這么多方子,全靠經驗湊,根本不可能啊。
我尋思著:可能我們的前輩,他們可能沒有繼承中醫創始人的理論,而是自己創造了理論。他們創造的各種理論,全都不如中醫創造者那一套理論更加接近真理。而《傷寒論》就是基于創始人的這一套理論寫成的。所以,我們中醫界扛把子就是“張仲景”,已經2000年了,沒有人超越。因為他掌握的是真理。一位老師告訴我,初學者使用經方,要“原方原量不加減”,我想也是這個道理。
要深究中醫治病的原理,等于打開人體的“黑箱”,探究人體運轉的根本原理。科學暫時只能研究簡單的真理,局限性的真理。
了解一下金觀源先生的研究:近50年來應用控制論、系統論研究中醫進展
金觀源先生代表作《系統醫學原理》《臨床針灸反射學》《針灸與控制論》等。
系統科學“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
系統科學“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
一百年前的科學和一百年后的科學完全不是同一個級別的東西。但是,一百前的中醫和一百年后的中醫大概率不會差太多......
回到孫教授這個題目,其實我覺得可以換個說法:如何用現代科學解讀《黃帝內經》。因為《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的根源,“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經絡”等等一切概念,全部來源于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