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眾號:思維燈泡(ID:siweidengpao)。
前段時間收到一條私信,說自己有點兒迷茫。
剛好我要寫這方面文章,所以就答應著在公眾號上寫一篇。
我看到有人甚至問道:“是不是每個人的大學都會迷茫?”
很顯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迷茫,但確實很多人都迷茫。
其實不僅大學里很多人迷茫,工作了照樣很多人也還是迷茫。
甚至可以這么說,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或這或那,總會偶爾有迷茫的時候。
什么時候容易迷茫?
我們先說什么時候不會迷茫吧。
兩種情況下一般不會迷茫:
當你沒有任何念想或者目標的時候,當下就能滿足自己的幾乎所有需求,典型的如一派天真、一臉燦爛的孩童,或者你真的能做到如莊子般無欲無求;
當你有明確的目標,而且預期目標實現的概率比較大,或者比較清楚如何去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比如高中的時候迷茫就相對少。
反之,當你不滿足于現狀,想要突破或改進,可是又沒有清晰的目標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抵達目的地的時候,就容易變得迷茫。
一般來說,人的一生當中,以下幾個階段特別容易迷茫:
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普通家庭孩子沒有人指導;
大學想要努力學習,可是又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或者方法途徑,不確定自己的方法或行動能否奏效;
畢業求職的時候,這個簡直不要太常見,估計有一半的應屆畢業生求職的時候都處于蠢萌蠢萌的階段吧;
工作了一段時間遭遇瓶頸沒法突破的時候,各個年齡段和層次的都可能會遇到。
這樣一看,迷茫簡直是貫穿人的一生。
有趣的是,以上階段往往還有因果關系:后一個階段的迷茫,多半是由于前一階段沒有規劃和策略導致,所以網上有人戲稱,“現在眼里流的淚,都是當初腦子進的水”。
迷茫其實是很正常的,在某種角度看,迷茫還是一件好事,說明你不滿足于現狀,想要有更好的生活,更高遠的目標呀。
迷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就這么一直迷茫下去。
還是得采取行動和對策。
不過,在采取行動和對策之前,還是先了解一下迷茫的原因吧。
為什么會迷茫?
有一個很雞湯的說法,“迷茫就是因為才華配不上夢想”。
雖然略顯雞湯,卻也不無道理。
不過,更確切地解釋是,“迷茫,是因為你只站在原地瞎想”。
為何這么說呢?
之所以迷茫,一個關鍵原因就在于有效信息的缺乏。
不能對現狀和目標有清醒地認知,自然就會迷茫。舉個例子,你只吃過香蕉這么一種水果,然后我要你做出選擇,“火龍果、西瓜、桃子、哈密瓜……你喜歡什么呀”。
你肯定是懵逼的,只能隨便選了,反正吃了又都沒害處。
可是,假設:1.選擇很重要;2.這些選擇有好有壞;3.一旦選擇不能輕易更改、苦果只能自己咽。
這種情形下,如果你缺乏相關信息,自然就會迷茫,甚至痛苦焦慮啊。
那為何又會缺乏有效信息呢?
原因主要有三個:
1.缺乏外部環境(人物)支持
環境對人的影響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你可能都察覺不到他對你的影響。
坐在井底的蛙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井里,以為井口的天空就是整個世界。
我們不是蛙,但周圍的環境和人群很可能就猶如一口無形之井,遮蔽了我們的視線,蒙蔽了我們的雙眼。
比如,家里條件又好,父母又厲害的孩子,多半從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論是性格的熏陶還是思維的培養,甚至有不少父母早在上大學之前就和孩子一起規劃將來的職業發展。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使得他們有機會去認識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事物,接觸不同的工作或者是真實的職業世界。
而農村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呢,從小爸媽只告訴他們要好好學習,考取大學找份好工作,至于怎樣更好地學習,怎樣科學規劃,很顯然是超出父母們的能力范圍了。一路供養孩子上大學到畢業就差不多是他們能力的極限了,根本不可能給他們帶來其他的所謂人脈、資源或機會。
簡而言之,這些孩子的父母離現代化商業環境太遠,不具備相關的思維和素養!
如果這些孩子考取的還是非常一般,或者說不怎么好的大學,學的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專業,身邊又缺乏榜樣和指導,沒有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支持的話,確實很容易就陷入迷茫。
2.懶,只站在原地
外因畢竟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本嘛。
如果你迷茫,而且是長時間持續性迷茫,那很大概率是因為你懶。
不但懶,還貪,不付出卻想收獲好的生活。
我猜你的生活很可能是這樣子的:
好無聊啊,一起去逛街吧;
天氣好好啊,咱去自拍吧,剪刀手堪比愛德華;
去圖書館和自習室,十分鐘耍了三次手機,每次3分鐘;
又要考試了,趕緊復習啊,哦不,預習吧;
上班好無聊啊,工作真枯燥;
耶,終于下班了,我的歐巴上線了,好帥好霸氣。
馬*那個賤人……寶寶是怎么戴上綠帽的……
……
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活法,不要隨意去judge別人。
不過,我們還是要清楚:什么樣的選擇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如果我們本來就是各方條件普通,想走不尋常路,想要實現更好的目標,過上更好的生活,卻也只是想想而已,根本沒有付諸努力,承擔一定的風險,那怎么行得通呢?
3.瞎想、空想
如果也不懶,還挺好學的,那么,很可能是因為方法不得當——瞎想、空想。
瞎想,就是自己沒主見,想當然、聽風就是雨,不會自己去甄別、考察和評估;
空想呢,就是光說不練,沒有真正的持續探索和實踐。
比如開頭提到的那位童鞋: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了一年多,但是覺得都是些書面知識,空有其表,缺乏實踐……對未來有點兒迷茫。想考CM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又不知道將來有多大用處?想考研也不知道該不該考,考什么專業?
看得出來,還是挺努力的,有一顆上進好學的心,然而,都是在瞎想和空想,沒有條理,也不深入,然后就猶豫糾結。
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我曾經有段時間也是這樣過來的:懵懂少年,剛上大學真的什么都不懂,身邊也沒有人可以指導,什么人力資源管理,真的也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部分老師也是水的不行,照本宣科,根本不懂教學,無聊得很。
但不能一直停在原地瞎想啊,還是得從迷茫中走出來。
怎樣從迷茫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這個問題稍微有點復雜,因為每個人的特點和面臨的情形是不一樣的。
當然,也并非全無規律。
為了從源頭上來分析,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職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吧。
奧美互動CEO布萊恩·費瑟斯通豪寫過一本書,名字叫《遠見:如何規劃職業生涯3大階段》,他在書中寫道:“職業生涯不是一場短跑比賽,而是一場至少長達45年的馬拉松。”
很多人覺得職業規劃是忽悠人的,其實那只是因為你誤解了它。
職業規劃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詳細規劃長遠的將來,而是認識職業發展的根本規律,不斷探索外在職場與內在自我,在此基礎上做出策略性的規劃,并動態調整、保持彈性。
職業生涯確實是漫長的一段長跑,就我個人觀點而言,你沒必要去急于和別人較一時高下,甚至本來就沒必要去和別人攀比。
找到適合自己的跑道,讓自己跑得幸福快樂,有價值還有意義,或許才是最明智的抉擇。(所以當我身邊的朋友發財致富的時候,我有羨慕,但不會有絲毫的嫉妒,有的也只是由衷地祝福)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長,視野放寬,心中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少了很多郁結。
基于此,作者布賴恩在《遠見》這本書中把職業生涯按照時間劃分成了3個階段,每個階段分別持續大約15年的時間。同時,作者強調,這3個階段之間是緊密關聯的,你在一個階段的所作所為都可能為接下來的階段創造機會,當然也可能是帶來惡果。(和我上文的觀點也一致)
第1階段(工作0-15年):加添燃料,強勢開局
這一階段其實是為了給將來的兩個階段奠定良好基礎。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當然錯誤和迷茫很可能也會相伴而生。沒關系,迷茫是常態,只要你不是一直待在原地瞎想,總能撥開云霧見天日。
這個階段呢,先別想著錢多事少離家近,而是竭盡所能找到自己事業的甜蜜區。所謂甜蜜區,指的是你“喜歡的”(興趣)、“擅長的”(能力)而且是“社會需要的”(價值),我們可以用一張圖來表示:
這和國內新精英生涯古典的所謂“三葉草模型”也算是不謀而合吧。
尋找這個“甜蜜區”的過程很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多半是迂回曲折的,需要你不停地探索和嘗試,逐漸尋找那些自己有興趣同時有相對擅長而且還能給別人帶來價值的工作。(其實和談戀愛找對象差不多吧)
除了“甜蜜區”的觀點外,作者還提到三種職場燃料:
可遷移技能:能夠遷移到幾乎任何領域的技能,包括思考分析、信息搜集、溝通表達、演講寫作等;
有意義的經驗:這里需要注意,經驗是“經歷+體驗”,所以在每一段經歷當中去復盤、反思,形成自己的體驗甚至哲學就變得尤為重要,如果有復盤的話,其實每一段經歷都不會是浪費;
持久的關系:關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構建關系,尤其是良好的、持久的關系還是有些學問的,這點我們后文詳述。
當我們儲備了這些燃料的時候,它就可以幫我們走得更加長遠,而且會有更多的獨立、自主和選擇權。
第2階段(工作15-30年):錨定甜蜜區,聚焦長板
做什么事,最怕的就是淺嘗輒止。
即便是所謂的復合型人才,也肯定有那么一個或幾個自己的優勢或者核心所在吧,否則,豈非成了萬精油。
這個階段可以考慮兩個方向和任務:1.精深于某個領域,變成這個領域的高手和專家;2.成為管理者,帶領團隊和部門。(也可以是兼而有之)
如果這兩個任務你一個都沒完成,那么,這個階段,“中年職場危機”恐怕就很容易出現了。
第3階段(工作30-45以上):優化長尾,發揮持續影響力
如果擱以前,工作三十多年后就是職場下坡路,甚至是考慮退休了。
可要是你前面兩個階段都完成得好的話,一方面你是不愿意退休的,因為工作本身就有很大的樂趣,另一方面,你也的確可以優化長尾,發揮持續影響力。
作者的建議是:“做好自己的退休計劃,保持自己的學習好奇心,管理自己的學習曲線,利用自己在第一、第二階段所積累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經驗,為更多的后起之秀提供幫助,讓自己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與周遭世界保持關聯性。”
現在的薛蠻子就算是典型吧,老當益壯,持續發揮影響。
具體的時間劃分,不同人肯定不一樣,有些人工作五年八年就已經到第二個階段了,有些人工作二十年可能連第一個階段的任務都沒完成,但總體上,大致規律差不多就是這樣子。
寫到這里,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差不多出來了:在職業生涯發展的早期階段,一個關鍵任務在于——尋找自己職業發展的“甜蜜區”。
從三個大的維度來考慮和定位:
具體如何操作呢?
無非是以下幾個途徑:
書籍閱讀;
網上信息檢索;
線上與線下課程;
向別人尋求咨詢和幫助;
實踐,實踐,還是TM的實踐。
這個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學會提問和思考,比如:
有哪些書籍?有誰可以推薦?有哪些渠道可以去獲得?
職業都有哪些?和我自己專業相關的職業又有哪些?他們到底是做什么的?對我有什么樣的要求?具體是什么?
行業怎么選擇?怎么去了解與分析一個行業?
組織又有哪些?不同組織利弊如何?哪些更適合我?
興趣和職業如何抉擇?
能力到底又是什么?都有哪些?該如何培養?
向誰尋求咨詢和幫助?怎么找到他們?怎樣別人才愿意幫助自己?
由于篇幅所限,此處不可能一一細說了。
如果你去尋求以上問題的答案,就沒時間迷茫了。如果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搞定了,也基本上就不怎么會有迷茫了。
如果你一直迷茫,那是因為你只站在原地瞎想!
其實自己去思考和尋求答案的過程,這本身就體現了一個人的主動性、問題分析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人際溝通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當然,后續文章我也會詳細分析這些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