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Kino。我在UCI,也就是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科學與邏輯系讀博士生最后一年,主要是做統計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哲學。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哲學學生為什么要學邏輯。
哲學學生為什么要學邏輯?一個可能的說法就像早期的羅素說的那樣(包括也有一些其他人),認為邏輯是最抽象、最有概括性的學科。羅素認為不同的學科都有自己的專業,比如說醫學就是學醫學,生物學生物,但是所有的學科中最抽象的那一部分就是邏輯。
因為邏輯是共通的最基礎學科,且羅素又認為哲學的目的就是把所有的學問都融會貫通,所以如果你想要學哲學,你就需要先學好邏輯,這樣你就可以理解所有的學科共通的那一部分,再把它們融會貫通,就好像每個建筑師都需要學素描一樣——盡管你最后可能會需要學其它的比較深入的東西,但是素描是最基礎的。
如果你去問為什么哲學學生都需要學邏輯的話,上一段是很多人都會給你的一個回答。但實際上這么理解邏輯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已經并不是很多了。那為什么現在哲學學生還要去學邏輯,特別是學習形式邏輯呢?你說話、做事、寫東西要有邏輯性,但這和形式邏輯還是不太一樣的。形式邏輯就像數學一樣,偏理科。如果我們對哲學和邏輯的理解和羅素不同的話,我們還有什么學邏輯學的理由呢?我下面給出三個簡單的理由。第一個原因就是哲學史:如果你對哲學史感興趣的話,學邏輯可以幫你更好地理解歷史上哲學家的寫作。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哲學家都和羅素是同樣的想法,他們認為所有的學科的核心是邏輯,所以他們會把哲學核心部分用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的表達是不是把原本能講明白的東西,給講復雜、反而講不明白了呢?我認為很多東西他們不一定需要用邏輯,但事實是很多人都是用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你學好邏輯之后,在閱讀一些哲學史文本時就會比較容易懂。第二個原因,使用邏輯的方法其實就是把形式邏輯作為一種工具——因為形式邏輯本身是一種把論證抽象化的學科——它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分析論證結構。舉個比較常見的例子。比如下面這張圖,左邊是紐約市的一個俯瞰圖,這里邊有很多很多的細節:有樓房、有道路、有樹什么的,這些細節都有可能非常重要。但如果你只是想知道「如何坐地鐵從城東去到城西」,那么左邊這個地圖肯定看得非常暈。你需要將這個地圖抽象化,只將你需要的信息提取出來,把不需要的信息全都隱藏起來,這樣就會得到右邊這個地鐵圖,看起來就會比較清楚。邏輯和日常語言論證的關系,跟這兩幅圖的關系非常像。日常語言中有很多重要的部分,比如說:一句話到底是不是真的?你怎么知道這句話的?這些都不是邏輯問題。雖然這些問題都很重要,但有時候你目前不想解決這些問題,而只想解決論證結構問題,那么你用形式邏輯的方式將它進行抽象,就會比較好理解。形式邏輯作為這種工具,在倫理學、認知學、形而上學中都會被使用,所以學好邏輯也能訓練你這方面的思維能力。第三種學邏輯的原因當然就是你可能對邏輯本身感興趣,或者你對數學哲學本身感興趣。如果你只是把邏輯作為工具的話,就學一些比較基礎的內容就足夠了,不需要學得特別深入。而如果你對邏輯哲學或者數學哲學感興趣,那當然就需要學得比較深入。比如羅素認為邏輯是所有學科中共通的部分,你可能覺得羅素的說法不太對,那你就需要邏輯哲學來思考和討論邏輯究竟是什么。另外,我來回應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可能有的同學會說「邏輯聽起來好恐怖」,「我數學一直都不好」,「我一直覺得我邏輯能力很差」——這個是比較常見的邏輯恐懼癥。這怎么應對呢?
實際上邏輯就像一門語言,學邏輯就像學語言。是不是有人比較有語言天賦、單詞一背就會?是,有的人就是單詞背得快,有的人就是背得慢,但哪怕你單詞背得比較慢,你也可以努力練習去背,學到最后你也可以和其他人達到同樣的流暢度。并不是說你一開始學得慢,你最后就學不會,或者是學到最后還是比別人差。
所以我認為學邏輯最大的阻礙就是覺得自己不行,或者是覺得自己剛開始沒有立刻做到就意味著肯定做不到,或者是覺得自己做得慢就肯定做不到。第二阻礙就是沒興趣,因為邏輯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