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變是怎么回事?
其病因病機如何?如何預防?
XUANZEZHONGYI
癌前病變會轉化為癌癥。一旦發現癌前病變,建議不要恐慌,當做好兩種事:一是養生,二是治療。
我們都害怕癌癥,因為癌癥會危及生命。但若發現有癌前病變,我們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視。癌前病變不是癌癥,但癌前病變與癌癥有著密切的聯系。
癌癥是突然發生的嗎?事實上,任何癌癥都不可能是在一天兩天的時間形成的,癌癥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個動態過程,從沒有癌癥到出現癌癥,中間會有一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癌前病變。
一、癌前病變的病機分析
所謂的癌前病變,是指轉為癌癥風險很高的良性疾病,發現了癌前病變,如果你依然不重視養生,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很有可能轉為癌癥的。
從中醫來分析,癌癥的基本病機是陽虛而陰盛。陽主化氣,陰成成形。若陽虛而氣化功能下降,那么,體內代謝出來的痰濁、水飲、瘀血、濕毒等不能及時排出,郁滯于體內,久則聚而成塊,發為腫瘤。
陽氣即是生命,生命是一個整體,無處沒有陽氣。“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機體陰陽失衡,外邪入侵,正邪相爭,正不勝邪則發病。身體若有一處陽氣不到,即一處容易患上腫瘤。由此說,陽虛體質最容易導致腫瘤。
中醫以正為本,正氣決定著疾病是否康復,也決定著是否惡化。由此說,所謂的癌前病變,根本在于正虛。換句話說,正虛是癌前病變發生的內在因素,邪實是疾病發展的重要條件,邪正勝負是決定疾病發生、發展的最終環節。進一步說,扶正祛邪是治療癌前病變的根本措施。
就正邪關系而言,正氣相當于機體的免疫功能,邪氣指能夠破壞人體內部及人體與外環境間的相對平衡狀態的各種有害因素。出現癌前病變,意味著人體內正邪相搏,導致機體內部及內外環境相互關系失調,臟腑組織器官的機能、代謝及形態結構發生變化。
只要扶助正氣,使正氣健旺,則正能勝邪,邪不能侵,癌前病變就能康復。反之,若正氣漸虛,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破壞,不能識別并殺傷體內出現的少量異常細胞(即癌細胞),就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發展。
目前,現代醫學對癌前病變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治療上主要是追蹤觀察和手術治療,而中醫藥在此方面有明顯優勢。
二、以胃癌的癌前病變為例說明
疾病是正邪交爭的過程,正氣充足則能趨邪外出,正氣虛弱則邪氣內擾,致使疾病進展,即《內經》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正氣虧虛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濕熱、氣滯、血瘀等是疾病發生的外在條件,正虛邪盛導致疾病發生。
癌癥亦是如此。胃癌的癌前病變即源于正虛而邪戀。臨床所見,胃癌的癌前病變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最為多見。
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病機,當代醫家多從“脾虛”、“血瘀”、“毒邪”三個方面來討論。
一則,正虛為本,脾胃虛弱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基礎。
脾居中焦,主運化,化生氣血,脾功能正常,氣血化生有余,則身體康健,反之脾胃受損,諸病由生。久病必虛,脾胃漸衰,氣血生化乏源,胃絡失其濡養,逐漸形成胃黏膜腺體萎縮、腸化甚至上皮內瘤變等病變。
二則,血瘀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病機之核心。
脾失健運,中焦氣化不利,久因氣滯致血瘀。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病程纏綿,脾虛日久無以生化氣血,無力推動血行而致血瘀;或因七情內傷、外邪留滯,氣機郁滯不暢而致血瘀;胃為多氣多血之腑,本身有易滯易瘀的生理特點,故血瘀貫穿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之始終,是其病機之核心。
三則,毒邪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病機之關鍵。
一般分外毒與內毒兩類,外毒是指六淫(包括疫癘、瘴氣、穢濁之氣及蟲獸、藥物、飲食之毒等)蘊結體內,日久化濁成毒和疫癘之毒濁邪氣等,毒邪經肺衛循胃膜內傳入里,侵入營血分,壅遏氣血,濁毒因毒成瘀,毒瘀互結,灼營耗陰,上侵胸肺,橫逆肝脾,下犯腸膜,迫血損絡。內毒則因臟腑功能失和,氣血運行失調,使體內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除,蘊積體內,以致邪氣亢盛,化生濁毒,敗壞形體。
綜上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與先天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久病體虛等多種因素有關。病位主要在脾胃,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胃虛弱,先天不足為主,標實主要指血瘀和毒邪。
三、一些常見癌癥的癌前病變病因病機分析
預防癌前病變,對于預防癌癥意義極大。我們大體可以這樣理解:癌前病變是身處懸崖,而癌癥則意味著是掉下懸崖。所以說,與其等掉下去再施救,不如未掉時趕緊預防。
除胃癌的癌前病變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之外,以下列出臨床上常見的三種癌癥(包括大腸癌、宮頸癌和胃癌)的癌前病變,并細加分析其可能的病因病機。
其一,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大腸腺瘤性息肉
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腺瘤性息肉轉變而來的。關于大腸息肉病因病機,現普遍認為多因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等致脾胃運化失權,內生濕熱痰濁,氣滯血瘀,以致氣、濕、痰、瘀相互結聚,日久發為本病。病位在腸,與肝脾腎相關。
其二,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子宮頸上皮內瘤變
按照程度的不同,又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其中中度和重度轉為宮頸癌的風險很高。從中醫的病因病機角度來分析,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及宮頸癌都屬宮頸感受濕毒之邪,損傷任帶二脈所致。濕毒之邪蘊于體內日久傷及脾、腎、肝,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內生;腎氣虛衰,氣化失常,水濕內停;肝郁侮脾,肝火挾脾濕下注,從而形成因實致虛,因虛更實的惡性病理循環。臨床所見,隨著宮頸病變進展,病機逐漸從外染毒邪、濕熱蘊毒,轉化為肝經濕熱、陰虛夾濕 ,進一步轉化為脾腎陽虛。患者初期臨床表現以標實為主, 隨著病變進展, 逐漸表現為虛實夾雜。
其三,胃癌的癌前病變:胃潰瘍
胃潰瘍的發生率很高,但是很多人并不重視這種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胃潰瘍是有轉為胃癌風險的,正因如此,胃潰瘍也被稱為是癌前病變。
胃潰瘍的病機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脾胃氣虛。類似于現代醫學的胃黏膜防御功能減弱。其病因主要有情志刺激、外邪侵襲、飲食失調以及勞倦內傷等方面。因為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諸邪犯胃,久病不愈等因素均可損傷脾胃,出現脾氣虧虛之證。脾氣虛弱,一方面表現運化無力,氣不生血,臨床可見消瘦、少氣懶言、四肢無力、面色無華等表現;另一方面,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邪內聚而出現食后脘悶,腹脹身重等癥。
二是濕熱。這是胃潰瘍復發的危險因素之一。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致濕聚中焦,日久化熱,濕熱困脾。臨床發現,消化性潰瘍患者出現脾胃濕熱征象者較多,據研究證實,慢性胃病中以脾胃濕熱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最高。而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潰瘍明顯相關。且胃為多氣多血之腑,所以,對于久病胃痛患者,病變必然由氣及血,氣血俱病。正如葉天士所說:“胃痛久而屢發,必有痰凝聚瘀”,臨床多見胃脘脹痛,痛處不移,痞滿不適等證。
臨床所見,大多數癌前病變并沒有特殊癥狀,多數只能是在體檢的時候意外發現。由此說,體檢對于發現癌前病變還是有極有意義的。當然,更重要的是,積極養生,這遠比依賴體檢來維持健康更靠譜。
小結
首先要明確地肯定一個觀點:癌前病變不等于癌癥。所以發現有癌前病變時不要過于擔心、憂慮,甚至悲觀、絕望。癌前病變屬于良性病變,只要得到積極有效的治療,完全可以治愈的。
我們若發現有癌前病變,要認識到兩點:一是,身體已經處于陰陽失衡、臟腑失調的狀態了,開始養生刻不容緩,不能再繼續各種消耗生命的折騰了。二是,以正為本。時時注意養正,而勿傷正。正勝邪退則大病可祛,邪勝正衰則癌前病變最容易惡化為癌癥。
盛夏之際,選擇中醫出品消暑利器酸梅湯,選用上等地道藥材,人工采摘炮制,輔以優良工藝而成,酸梅湯歷史悠久,自乾隆年間盛于朱墻之內,為王宮貴族所喜愛,后流傳民間,廣為人知。
選擇中醫酸梅湯在傳統配伍上加以改良,輔以洛神花醒脾健胃,理氣和中,在口感與功效上更勝一籌。
飲用時添加純凈水1500毫升,冰糖30克,煎煮一刻即可。
選擇中醫,選擇健康,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勝意!
00:55
03:30 / 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