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聲音”是鑒定站洋銀元的主要方法,因此要熟悉各種版別正常站洋銀元的聲音。凡符合標準的站洋銀元,一般聲音柔和有韻;不足成色的站洋銀元,因含銅量高,聲音尖而高,帶有銅聲;包皮、挖補的站洋銀元聲音低啞;假質站洋銀元音長、尖、高或低、悶。站洋銀元的直徑大小和厚薄,鑄造時壓力的大小以及雜質成分的不同,都是影響聲音的主要因素。正常站洋銀元如果經火燒或用力猛摔以及其他原因,也會使聲音變得悶或低啞。因此,聽聲音是鑒定站洋銀元的關鍵,也是鑒定技術的基本功。
從版式上看,站洋銀幣大概能夠分為三~四類:
其一為是有暗記版的,是通常的“B”字版,主要是在槍戟的尖上有陰文“B”字,通常肉眼便可調查,借用放大鏡作用十分好,“B”版十分遍及,在該幣有發行的23個年頭中,除了1925年未發現有暗記版式外,其它年號均有暗記版站洋,并且以通常“B”字版為常見;還有“C”版者,此暗記在站人正面與褲裙接壤的下方三角內,船下波濤紋較淺。
近兩年來錢幣市場里漲幅的板塊,既不是前幾年風光無限的連體紀念鈔,也不是近正在炒作的彩色金銀幣,而是長期以來一直默默無聞的傳統銀元和外國早期商貿銀元兩大板塊。在筆者的記憶里,外國早期商貿銀元很多年以來價 格一直相當平穩,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珍 稀版“鷹洋”和“站洋”等低檔銀元價 格就一直在3萬~6萬左右盤整,但從2006年秋季起,外國商貿銀元價 格先向上攀升,至2008年春漲到130~160萬元,尤其是今年春季以來,外國商貿銀元的漲幅有所加 快,現市場里“鷹洋”和“站洋”的成 交價已分別達到280萬和450萬元一枚。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絕大部分外國商貿銀元的漲幅都超過了兩倍甚至更高。
站洋行情分析:暗記品為稀世珍品
1895年,由于英國限 制本土銀幣的流出,所以英國在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的造幣廠鑄造了新的貿易銀元,用于英國在亞洲的貿易,因此嚴格說來仍然屬于英國銀幣。銀元正面中 央是一持戟、盾的不列顛女 神(國內因此俗稱“站洋”或“站人”),上端在女 神左右有英文幣值“onEDOLLAR(一元)”,下有紀年;背面中 央為壽字紋,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
重量26.9568克,成色百分90.0。該幣發行后廣泛流通于亞洲各國,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地區,進入我國后初流通于粵、桂兩省,1900年以后北方開始使用,特別在京津地區更為盛行,占領了我國自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區。由于當時香港并未發行過壹圓銀幣,且該幣在香港一度獲得法定流通資格,因此廣東部分地區也習慣稱為“香港壹圓”。
英國“站洋”又稱“港元”或“站人”銀元,它實際上是外國商貿銀幣在中國民間的一種簡稱,是清末流行于中國的一 款英國銀元。
中國近代機制幣中,既有政 府發行,在全國范圍內流通使用的貨幣;也有地方發行,在某一地區流通使用的貨幣。還有不少是只打制了樣幣或少量的試制幣,并未正式發行;有的只有少量流入市場,隨既便收回或停止發行。
據記載,早在明朝中期,西班牙就已在墨西哥制造“本洋”銀幣(俗稱“雙柱”),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中國對外貿易日趨繁榮,從外國流入中國的銀幣種類也日漸增多。至清朝末年,除“雙柱”外,還有墨西哥“鷹洋”、英國“站洋”、印度支 那“坐洋”、日本“龍洋”和德國威廉一世紀念銀幣等品種,其中,英國“站洋”以制作精良、圖案美觀而著稱于世。
1895年,英國利用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的造幣廠鑄造了新的貿易銀元,即“站洋”,它是當時英國為適應對華貿易和在香港市場流通而設計發行的。銀元正面圖案中 央是一頭戴鋼盔、手執戟和的武士,盾面呈米字形的英國圖案,上端在武士左右有英文幣值“ONEDOL-LAR(一元)”,下有紀年;背面圖案中 央為壽字紋,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重量為26.95克,成色約百分90。該幣發行后初流通于我國的粵、桂兩省,1900年以后開始在北方使用,特別在京津地區更為盛行,并逐步占領了我國自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區,套取了大量的白銀。
西方的藝術品收藏機構主要以基金會的模式運作,并和藝術家本人的聯系緊密。這樣的機構收藏有扶持藝術創作的意義。他們的機構收藏之所以能夠逐漸不斷地成長,在于他們有健康開放的心態,對新的事物有習慣性的支持。從藝術到生活,從財富到心靈,這種心境的完成也可謂收藏期間的妙處,這些對于社會良性發展和文化傳承意義深遠。這樣看來,藝術品收藏應該是古往今來人們的一種心靈活動,有人樂在其中,有人被執念所困。“物因人貴,人因物雅”,如果沒有正確的收藏理念與學養,充其量等于建設了一個藝術品集散地。
改小站洋銀元是將正常站洋銀元的齒銼平、改小,目的是獲取碎銀。一般只要對照一枚足重的真站洋銀元即可判別。砂版銀幣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制作。只要用力往地上一摔,便會即刻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