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作為最早出現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藝高超、存世量稀 少而備受矚目。但歷史上,傳世的元青花曾被長期認定為明初器物。最早發現元青花的是英國人霍布遜,1929年,霍布遜發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龍紋象耳瓶”資料,但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上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波普考察了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中國陶瓷,將其和青花云龍紋象耳瓶比較分析后,認為此類器物應該是14世紀的青花瓷——后有學者稱之為“至正型青花”——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才真正拉開。
元青花之所以如此珍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它存世量極為稀 少。東京出光美術館藏有“昭君出塞”青花罐,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有“尉遲恭救主”青花罐,日本大阪萬野美術館有“百花亭”青花罐,英國鐵路基金會有“錦香亭”青花罐。蘇富比1996年拍賣的“三顧茅廬”青花罐、“西廂記”青花罐、“細柳營”青花罐,都為私人收藏。
元青花雖然是元代祖先的杰出創造,元青花本身雖不會再有新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出土形勢的變化,元青花在數量上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不到400件,如此經不起推敲的偽命題,居然會有那么多人在為此搖旗吶喊,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據悉,除了景德鎮外,云南的玉溪窯、浙江的江山窯等地也遺存有一定數量的元青花。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位陶瓷專家告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元朝時云南玉溪窯等地燒制的是青釉青花,精美的白釉青花基本都是在江西景德鎮燒制的,其他窯非常少。其他瓷窯所產的元青花,在顏色、紋飾等方面都遠遜色于景德鎮的青花瓷器。
元青花是皇 室御用之物,是贈送外邦的國之重器,在青花瓷上作畫之人,多為那個時代一流的畫師。
時至今日,國內大多數元青花的收藏家卻笑不起來,近二三十年間,與城市建設相伴的掘地運動,使大量深埋地下的元青花重見天日,隨即散落在民間。此時,國人還未真正認識到收藏元青花的價值。直到2005年那一次舉世矚目的拍賣,國內的元青花開始大量浮出水面。然而,面對這些無歷史記載、無傳承記錄的古瓷,專家的不認可,讓看似熱鬧的收藏元青花陷入尷尬。
元青花瓷器明顯的表達出與唐宋以來的漢族審美觀點完全不同的傾向,帶有濃厚的異域藝術特征,在有些瓷器上還有阿拉伯工匠的簽名。除了少數瓷器以外,絕大多數元青花是為伊斯蘭地區定制,是沒有疑問的。除了保存在中東土耳其和伊朗地區的大量元青花實例以外,國內罕見出土文物。中東地區的細密畫也明確的畫出了元青花的傳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