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包括元代青花瓷、樞府釉白瓷、高溫蘭釉、紅釉等色釉瓷、釉上和釉下各種彩瓷,它們都是元瓷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正是這些元代彩瓷的產生,結束了過去單色釉瓷的單調格局,開創了我國陶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裝飾的新局面。
元代青花紋飾的施繪方法很多,有的是先勾勒邊框再填上顏色,有的則以毛筆蘸鈷料直接描繪而成。筆法是依據各種紋飾的需要,分別採用粗毛筆或細毛筆來畫,筆觸率真明快,常在花卉或龍紋等紋樣上產生獨特的風格。
元青花,最早在國內是沒有人發現的,直到一對青花象耳云龍瓶被大英博物館的東方部主任霍布森發現,瓶上有至正十一年的題記,他認為可能是元代的瓷器。后來一個美國人約翰一波普,把這對象耳云龍瓶和土耳其托普卡比宮,伊郎阿德比爾神廟中收藏的青花瓷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比對,確定了,元代青花至正型的標準。
元青花紋飾的繪制基本延續了宋代院派繪畫風格,對用筆要求嚴格,繪畫層次豐富,紋樣的色階變化多樣。在藝術上直接攀上了頂峰。
真品元青花瓷器釉層通透,氣泡大小都有,有的大中有小,小中還有小氣泡,形成了唾沫釉。部分元青花瓷器釉層氣泡里還或多或少進了泥土,叫死亡氣泡。
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
元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自唐代青花瓷器產生以來發展到元代產生了質的飛躍,造型恢弘,花紋鮮麗,燒造工藝完全成熟,為明初永、宣青花瓷曠古未有的輝煌燦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期以來由于缺少文獻記載,人們對元青花沒有基本的認知,甚至不知道元代有青花瓷器的存在。這種情況從元以后經明清到民國持續了近600年的漫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