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萬歷前期,精于鑒賞瓷器的文人認為“宣(德)窯”為明代御窯之冠;而萬歷后期以后,則認為“成(化)窯”在“宣(德)窯”之上。
因為弘治帝比較崇尚節儉,弘治朝官窯的燒造就沒有成化朝輝煌,甚至還曾幾度出現停燒的情況。這也造成了弘治青花 從器形、紋飾到色彩基本上是繼承的成化青花的風格。因此,陶瓷界歷來有“成弘之分”之說,那么弘治與成化的青花瓷究竟是“不分”還是“難辨”。
獨具匠心及女性的秀美為青花獨樹一幟,雖然世人都說成化不大氣。但是,我們能體驗到這小巧玲瓏之器,在工藝和選料上所表現出獨具匠心的制作態度,體現了成化帝對女性依戀和愛憐的至深情感。他對官窯御用瓷的嚴格要求以及窯工們的高超技藝,給我們帶來藝術和觀賞上的一種享受。成化瓷器以本朝獨樹一幟的風格,被后人所稱贊,備受陶瓷愛好者的喜愛。
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成化時期景德鎮御窯燒造的瓷器不但數量大、品種多,而且與此前明代各朝御窯瓷器相比,藝術風格有很大轉變,以造型俊秀、胎釉精細、裝飾文雅著稱于世。
成化瓷是漢族瓷器燒制的稀世珍品。其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燒制成功。成化斗彩瓷胎薄體輕,釉脂瑩潤,色彩鮮艷,畫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雞缸杯、成化斗彩三秋紋碗、高士杯、葡萄杯、嬰戲杯、天字罐等,均為絕代精品。成窯制品傳世不多,素為歷代鑒古收藏家所珍,故在明末時已有“成杯一雙,價值十萬”直說。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陶瓷科科長,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理事呂成龍先生,受中貿圣佳拍賣公司邀請,為眾多收藏愛好者講解《明代御窯斗彩瓷器鑒賞》。
成化朝的官窯青花瓷有的繼續使用蘇麻離青料,宣德遺風仍存,但多數使用的是江西樂平縣產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點是青花顏色清談典雅,藍中閃灰,呈色非常穩定、平靜。
成化民窯瓷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其器型規整、胎子潔白細密、釉子光潤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窯青花瓷多數無款,少數有款的既有寫“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寫”大明成化年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