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變遷、斗轉星移。周桂珍與紫砂同榮共辱、共度難關的50多年,并且一雙兒女也追隨著父母的腳步投入了紫砂行業。“我們的命運跟紫砂的命運是綁在一起的,紫砂好我們就好!”
周桂珍天生具有藝術天份和女性纖巧的心思,自小對繡花等女紅甚感興趣。一九五八年初中畢業後,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在紫砂名藝人王寅春門下習藝,學習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和知識。一九六一年又得「壺藝泰斗」顧景舟的悉心調教,為她在日後紫砂藝術領域的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由於天賦加上勤奮好學及自身對紫砂工藝藝術深感興趣,因此技藝進步快速,深獲指導老師們的稱贊。
1978年由高海庚設計、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壺》被選作國 家 領 導 人出訪外國的禮品;1989年作品《環龍三足壺》、《云泉壺》分別獲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頒發的陶瓷美術設計獎;同年作品《玉帶提梁壺》獲亞太地區陶瓷美術精品展一等獎;1995年作品《真知提梁》獲江蘇省陶藝創新評比特別獎;2001年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周桂珍個人作品專集》。
如今,周桂珍雖已年近七旬,但她的紫砂創作卻從未停下來。“雖然我的腳步放慢了,但是我不想虧了自己的手,我還不舍得放棄。”周桂珍說,“我現在年紀大了,不可能再帶新的徒弟了,但是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指導性的工作,多給徒弟們的作品做些點評和指導,傳承顧老交給我的紫砂技藝。”
周桂珍擅長光素器,她認為,一件好的東西,不用加任何修飾就能看出它自然的美,才算最 高境界。以“韻竹提梁壺”為例,本體是一個橢圓,壺嘴、壺把、提梁都是橢圓形體的舒展和延伸,處處體現著線條的張力。
周桂珍又與眾多學者合作,創作了多種紫砂作品,如與中 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的《漢方提梁壺》、《真知提梁壺》等多件作品,都是線條流暢、造型美觀大方、樸質而富現代氣息的佳作。除張教授外,周桂珍也與韓美林教授合作多件作品,同樣受到各界的好評。
壺藝泰斗顧景舟先輩經常講,紫砂壺造型難就難在一個非常簡略的輪郭線里,把壺身、壺嘴、壺把冗務融為一體,加以組合,并要注意立體造型時三度空間細微之處的體積轉換變化。周桂珍為什么這么出類拔萃,除了她獨具匠心、心靈手巧的天分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她遇上了一段特殊鍛煉機遇。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學徒時曾得到王寅春師傅的嚴格的制作基礎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