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鴻與1942年為祝張道藩父母的七旬大壽所作,畫面上有七只喜鵲在掛滿紅葉的枝頭上嬉戲,每只姿態都各有不同。用紅葉營造畫面中人物或禽鳥的情緒,是徐悲鴻繪畫的一大特色。這幅繪畫曾在北京保利2012年春拍上出現,并以3220萬元的價格成 交。
徐悲鴻多以高麗紙水墨寫大幅奔馬、立馬、群馬,或神采英發,或傲然獨立,生機盎然,別出心裁,寫物生趣,寓意傳形,以物喻人,寄物抒懷。先生在畫馬時,重線條,重筆墨,多用大寫意的淋漓筆墨取代古代鞍馬畫線填色賦彩的技法,使得所畫之駿馬,筆酣墨飽,神采飛揚,給人一種豪放沉雄的美感。在筆墨的運用上,既細致嚴謹,又粗獷豪放。如畫馬的鼻孔、胸肌、骨關節等處,皆用慎密嚴謹之筆刻畫,而被風吹拂的鬃毛、馬尾以及馬的輪廊線多用闊筆,粗筆點濃墨或焦墨揮灑,使馬畫得既具有整體美,又具有筆墨情趣,而更有特色的是先生所畫的馬還吸收了傳統的沒骨技法,卻不墨守成規,而是做到了落筆有形,筆到神隨,在表現駿馬的形象、動感、空靈、意韻上畫至化境,通過透視、明暗變化、結構準確而獨樹一幟。
美術教育是徐悲鴻執著一生的事業之一。他常說,一個畫家,他畫得再好,成就再大,只不過是他一個人的成就,如果把美術教育發展起來,能培養出一大批畫家,那就是國家的成就。他不僅悉心培養了大批學生,還盡自己的力量送他們其中的優 秀者赴歐留學,也無私幫助了許多上門求教求訪的美術青年。據廖靜文女士回憶,徐悲鴻常常清早起來的第 一件事情就是認真回復天南海北的求教者的來信,甚至連一個遙遠的寫信請教的小學生他都親筆回信。這個當年的“小學生”就是日后成為著 名畫家的劉勃舒,這封信至今仍完好無損地保存在徐悲鴻紀念館里……“畫壇伯樂”已不足以說明徐悲鴻蘊含的深刻意義。這種超越公職崗位的看似瑣屑卻具有普遍關懷的公共精神意識,當是評判一個現代人文知識分子人格的重要尺度。
徐悲鴻1930年完成的大型歷史題材油畫。畫面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面,著重刻劃了不屈的激 情,表現出富貴不能 、威武不能屈的鮮明主題。
徐悲鴻一生中確實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熟悉了馬的氣質、馬的結構、馬的日常活動,和在技巧上需要創造的獨特的表現手法,塑造了那一洗萬古凡空馬的英姿駿馬。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 由的象征。
現代中國繪畫大師徐悲鴻的“馬”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油畫在徐悲鴻的創作中占有很小的比例。他的兩幅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后》。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
畫鬃毛也是徐悲鴻先生的一絕,他畫的鬃毛層次豐富、飄動飛逸。他首先做筆,用手把筆毛搓開,然后再蘸上淡墨畫第 一層,等淡墨干得差不多時再用焦墨畫第 二層,這樣就達到了層次分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