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回憶我的母校雁門口臺嶺中學
大石山面容可變,我們的友誼不變。臺嶺中學校址可遷,我們旳友情長存!
——汪浩
(摘自《大石山下莘莘學子》群公告)
謹以此文獻給曾在臺嶺小(中)學學習過的所有同窗、校友。
——劉勛華

各位老同學,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母校的最初樣子?
我們的母校——臺嶺中學,前身是原臺嶺小學,位于京山縣雁門口鎮臺嶺廟街南300米。
新中國成立前,臺嶺是沒有學校的。私塾也只有一家,而且,還是在臺嶺老街南3里外的鐵匠灣。
臺嶺小學始建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49年10月。
1947年11月陳庚謝富治兵團解放鄖西,1948年6月,江漢軍區獨立二旅配合中原軍區所轄桐柏軍區第五十八軍解放京山。隨后,江漢軍區獨立二旅揮師南下,解放我們的家鄉——臺嶺。
解放初期,臺嶺的行政機構設在何家場,稱何場鄉。
1949年春,“京山縣臺嶺鄉政府”(后更名“臺嶺公社”)成立,下轄長崗村、田家門樓村、臺嶺村、京杯村、京龍村、何場村和團結村七個村。10月,鄉政府常駐機構從何家場遷到臺嶺老街北面的"天主堂"后,第一任鄉長(姓名待確定)著手興辦學校,利用臺嶺老街正中心的古廟——臺嶺廟,創辦了臺嶺轄區第一所國民小學——臺嶺初級小學。
當時,學校規模只有1-3年級,主要承擔臺嶺街周邊幾個自然村兒童的教育,同時,兼為基層政權組織培訓干部、財務人員,如公社社長、主任,大隊小隊的隊長、會計、記工員和掃盲工作。
1951年秋臺嶺小學拆遷到臺嶺老街南頭,擴建成我們讀書時的學校。擴建學校的材料是拆臺嶺廟、法遠寺(蠶洼那兒山上的一座大寺廟)和易家榨所建。9月,學校開始面向臺嶺全鄉七個村招生。
1953年,臺嶺小學成為京山縣縣辦六所完全小學之一。
后來隨著入學學生人數增多,1962年學校在校門前面空地的東南邊又擴建做了兩個教室,供五、六年級學生用。
我是1964年9月進入臺嶺小學讀一年級的。
我記憶中的母校——臺嶺小學是這樣的:
學校座北面南,呈四合院。校門形同天安門的拱形門,由老式四方形薄灰磚拌合石灰漿砌而成,門上有高大的面墻,面墻正中央是一個金色的大五角星,五角星兩側相伴的是彩繪:左邊是玩耍嘻戲的兒童、翩翩起舞的小學生和紅太陽照耀下的向日葵;右側是專注學習的青少年、眺望蒼穹的師生和藍天白云下展翅翱翔的雄鷹。面墻的正上方有三個半圓,左右兩邊是鑲著黃色花瓣的小半圓,正中是一個紅色的大半圓,寓意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大半圓的12點處豎立著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起初,旗手是老師輪流擔任,每次升旗時,旗手從大廳東面與教室連按處用梯子爬上去升旗。后來改裝滑輪用繩子升降后,每天早晨就由少先隊干部、后來的紅衛兵、紅小兵升降國旗。校門前是操場一一正宗的草坪操場,操場的前(南)面是一塊荒田,后來的足球場,再后來的教室。當時,學生活動都在校園內。
進走高大的校門,進入的是一個大廳。平時,大廳內放著乒乓球臺,供學生課間娛樂。開學典禮、散學典禮和集會時,大廳又作會場用。進門的右邊(東面)是財務保館室、體音美器材保管室。左邊(西邊)是藏書室和閱覽室。大廳的東邊有一間教室,得進入校園后經面北的走廊進去。大廳的左邊是廚房和餐廳,也是進入校園后,通過面北的走廊過去的。
另外六間教室分兩排建在校園的東西兩側。教室的不足之處,就是教室比較低矮,窗戶窄小,屋頂亮瓦少,室內光線弱,特別是到了冬天,為了防止寒風灌進教室,窗戶一堵,里面更暗。
教師宿舍建在正北,十幾間低矮的單人寢室呈一字形排列,宿舍的中間有一間辦公室。宿舍兩頭與教室之間各開一個雙扇小門(俗稱偏門),上面蓋有布瓦,檐下的走廊將將東、西、南、北四棟房子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中規中矩的四合院。面東的側門配合校門供學生上學放學通行,西邊的側門供學生上廁所行走。校園內四周走廊連通,天雪下雨老師從寢室到辦公室再到教室都不用撐傘換膠鞋。
校園正中有一個圓形花壇,花壇內花草樹木錯落有致,高有枇杷、翠柏,中有紫嶶(俗稱怕癢樹)美人蕉,低有一些至今都叫不出名的奇花異草。教室門前有女楨樹和綠化帶。后來,中心花壇變成了全校師生集會、演出、“講學講用”、站隊放學時的主席臺。
每個教室前面正中間有用蘆席辦的宣傳欄,宣傳欄內先后張貼過表揚信、學習標兵名單,學生優秀習作,“活學活用”心得體會和大批判文章。
老師宿舍后面(北面)是學校的果園,面積約8-10畝。內種桃樹、杏樹和李子樹(沙果樹)。果園里以沙果樹最多,我們稱之為"沙果園"。該果園原先是一片荒地,果園里的果樹是臺嶺小學第一任校長(姓名待確定)帶領第一批老師親手栽種,寓意"桃李滿天下"。1966年開挖大觀橋水庫引水渠時,果園變成了現在的渠道(俗稱河)。
學校的廁所建在校園外西側比學校水平面低2米多的魏家堰沖的一塊旱地上。廁所和學校之間是學校的蔬菜地,是政府專門劃撥給學校的菜地。
學生上廁所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向南出校門向右拐約80米,一條是出西偏門約120米。第三條路是從餐廳與教室連接處出去,此條路最近。廁所是封閉式的廁所,占地面積有一間教室大小。
學校的水源在學校正南方,是距校門150米的魏家堰。該堰與后來的學校操場僅一田(田名叫“長9分”)相隔。魏家堰是由兩口堰組成的夾堰。上堰約8分田大小,下堰約1畝5分田大小。上堰堰底高,下堰堰底低。天旱時水位降到與下堰堰剅持平后,農民就不再取堰塘里的水,將剩下的水留給學校專用。
1967年臺嶺小學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改造校舍,格局仍然是四合院,保留了高大氣魄的校門,改造的是低矮黑暗的教室,裂縫的土磚墻壁換成了板墻壁子(當時為保護地力,沒有到農田里挖磚,墻是用兩塊木板夾著,中間填土壘起來的,俗稱板墻),窗戶變成了寬1米,高1米2的大窗戶(原先是60×80的窗戶),房頂增多了亮瓦。即使冬天用稻草腰子繞到木窗齒上把窗戶堵起來,教室也比以前亮堂多了。打板墻,帶稻草腰子繞堵窗戶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吧?
1969年春(當年學制改革,學年按自然年份分),臺嶺創辦中學,臺嶺小學更名為臺嶺初級中學。當時在臺嶺小學就讀的學生,除臺萌大隊5、6年級的學生仍在臺嶺就讀外,其他學生全部回各自大隊民辦小學就讀,臺萌大隊1——4年級學生回大隊后就在高墻魏灣大隊部(明姓財主的一棟連三層房子)就讀。當時,我因與田竹枝、張明珍、郭志文四人跳入五年級,就留在臺嶺小學,1971年春,我在原校升入中學,1973年7月畢業。我是臺嶺中學的第三屆畢業生。
這就是我記憶中清晰而又近乎模糊的母校的樣子。

我總想回憶得完整點,完美點,但終因歲月的流逝,昔日的印象被無情的歲月漸漸磨滅、淡化……
此時,惟有和大家一起回憶,才能將我們的母校原貌描繪得更完整、更完美……
三年后。
1976年春,臺嶺中學又迎來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校舍改造——將原先的校舍全部拆平重新規劃、建設。教師寢室和辦公室在原址重建,仍座北向南辦公室居中。原先面向東西的兩排土墻布瓦教室建改建在原校門處,變成了寬敞明亮的青磚紅瓦房子。七間教室中間有一個4米寬的校門。校門正對北面的辦公室。校門的東邊有三個教室,西邊有四個教室。師生廚房建在教室與寢舍之間的東邊,廁所建在與之相對的西邊偏北80米處。
宿舍座北朝南,教室座南面北,廚房座東面西。四周用石墻與西邊的廁所相連,圍成一個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80米的長方形校園。出校門是籃球場和足球場。
同年秋,臺嶺中學開始接納從原鐵場高中分流回來的高中學生。1978年雁門口高中建成后,高中學生轉入雁門口高中,臺嶺中學又回歸初中學段。
1985年學校又在足球場(與魏家堰平行處)上擴建三間教室,8間寢室。這8間寢室因受地勢限制,上面五個單間住教師,下面三個單間做師生廚房(原廚房變為學生寢室和發電室),同時又在魏,家堰沖征用農田建了一排學生宿舍。
此時,學校規模(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和學生人數)為歷史之最。當時,母校因教學質量好,聲譽高,周邊區域的學生,如義和、劉集、熊店、瓦廟管理區以及天門佛子山公社的初三學生都紛紛轉來母校就學。學生住宿都安排到臺嶺老街和學校南邊高墻魏家灣農戶家里。在這段鼎盛時期,臺嶺中學與朱嶺中學攜手創造了京山教育史上的"兩嶺效應"。
1995年春,學校因生源銳減,政府在調整學校布局中,撤銷臺嶺中學改辦臺嶺高小,與臺嶺小學(原臺萌小學)合并,更名為“臺嶺中心小學”。合并后的臺嶺中心小學分高小片區和初小片區。高小片區招收臺嶺五所村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初小片負責臺嶺村小學1—4年級學生。
在這次調整中,我有幸擔任兩校合并后的第一任校長,也是在母校原址上從教的歷任校長中的最后一任校長。
1995年9月,為迎接全國"普九"達標驗收,黨和政府在決定為學校興建教學樓時,考慮再三,終因臺嶺高小校區無法修建400米環形跑道,忍痛割愛,將教學樓選址在臺嶺村小學。
1996年8月,四層高的"臺嶺中心小學"教學樓在原臺嶺村小學校園內拔地而起,新校園總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
9月“臺嶺中心小學”掛牌招生。
10月新校區水泥藍球場,400米煤渣環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投入使用。老校區——原臺嶺中學校舍變為師生生活區。
1997年9月我被調到雁門口鎮小學工作。
1998年原臺嶺小學校舍被徹底拆平,所有建筑材料運到新校區建了師生食堂和宿舍……
原址變成了廢墟,變成了農田,又變成了現在的農家居住地和養雞廠……
目前,走進原臺嶺小(中)學舊址,還能尋找到母校的一點遺跡,那就是1987年擴建的上面做寢室下面做廚房的“假樓房”。
遷址后的“臺嶺中心小學”,伴隨著祖國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又走過了20年風雨路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上斜街第二小學憶往
初中的校園 || 作者 黨小娟
趙曉東 | 那些年,曾就讀過的孝義中學
阿,母校
越來越多的“書法少年”為學校題寫校名,讓孩子學書法的家長真聰明!
我就讀過的文星場小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东丽区| 墨江| 依兰县| 玉山县| 德钦县| 潞城市| 扎赉特旗| 莎车县| 翼城县| 灵璧县| 古交市| 平顺县| 云龙县| 道孚县| 阳城县| 绥德县| 丰台区| 乌兰县| 荔波县| 蕲春县| 长乐市| 抚松县| 阿荣旗| 丘北县| 巴青县| 浑源县| 姚安县| 壶关县| 驻马店市| 兴城市| 金塔县| 明溪县| 枣庄市| 平潭县| 石屏县| 巨野县| 拉萨市| 四川省| 湘阴县|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