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以前,發水河一帶是沒有河流的,只有一些亂泥塘和牯牛坑,那里面的水無法飲用,只能用來灌溉田地。當地人飲水不是到東邊的泉水河里挑,就是到西邊的富水河里取。話說當年,在龔家坡上住著一戶人家,婆婆和兒子大發、媳婦小水三人相依為命。兒子一門心思苦讀,婆婆年紀大了,家中靠媳婦勞作,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倒還富足,就是吃水十分困難,要到幾里外的泉水河挑。這年春天,大發意氣風發,進京趕考。于是,挑水這件事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媳婦小水的肩上。羊腸小路,崎嶇難行,柔弱女子,小水挑一擔水,來回需用小半天。這天,赤日炎炎,媳婦小水挑著水回家,汗水濕透了衣裳,她放下擔子想休息休息,擦擦汗,透口氣。突然,一個白胡子老頭兒騎著一匹白馬出現在她的面前,老頭兒和藹地對小水說:“這位大姐能舍給我一桶水嗎?我的馬數日未喝上水了。”小水打量了一下老頭兒和他身邊的馬,慷慨的說:“給您一桶。”白馬將一桶水喝完,然后,老頭兒也不道謝一聲,騎著白馬,緩緩前行。第二天小水擔水回來,又在這里遇到騎馬的老頭兒。老頭兒又要去一桶水飲馬。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直到第九天,天天如此。老頭兒飲完馬后,也不道謝一聲,依然騎著馬兒緩緩前行。第十天,小水擔水回來,又路過這個地方,沒想到老頭已在這里等候她。老頭慈祥地對小水說:“這位大姐實在太辛苦了,我的馬白白喝了你九桶水,沒別的可送,就給你這把馬鞭子吧。”小水說,我們也不養馬,不要。老頭兒告訴她說:“拿回這把鞭子,搭在缸沿上,每天清晨晃兩下水缸就滿了,從此就不必受苦了。”小水半信半疑的接過鞭子,一眨眼老頭兒和馬都不見了。第二天凌晨,小水決定試試,她把鞭子搭在缸沿上,輕輕晃動兩下,果然靈驗:水缸真的滿了。就這樣,小水再也不用挑水了,村里的人發現小水有好幾個月都沒有去河里挑水了,覺得很奇怪,就紛紛到她家看個究竟。缸里滿滿的水,更奇怪的是缸上還搭一把鞭子。有人不明就里,高聲問道:“這是什么東西?”不待小水回答,這人就拿起鞭子往外一抽,“嘩”的一聲,水如柱的噴了出來,朝畈心流去。隨著水流,馬鞭子順著畈心向上游移動,馬鞭掠過之處,河道伸延,流泉汩汩,碧水清澈。馬鞭游走到石灰沖后,“嗖”的騰空而起,化作一條游龍,遁入大富水。原來,這個騎白馬的老頭兒就是平生好文、心地善良的龍王八子負屃。后來,為了激勵子孫像大發一樣發奮讀書、立志向學,同時也為了銘記小水姑娘的淳樸善良,當地人就用夫妻倆的名字給這條河取個名兒叫“發水河”。從此,發水河兩岸,每年稻黍飄香,百姓與世無爭,子孫孜孜以求,積善向學的好傳統一直保留下來。到如今,依然人心向善,耕讀之風盛行。因如此,綿綿瓜瓞,鄉賢蔚起,英才迭出,競為美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