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你不知道的余光中:翻譯王爾德,喜歡披頭士,在阿拉斯加買戒指送夫人

大家好,我是凹叔。

前段時間凹叔跟大家聊了聊大師余光中。

戳圖片查看

提到余光中,文學界的五彩筆,詩文評論俱佳;

學貫中西的讀書人,把英詩彌爾頓的“Lawrence,of Virtuous Father Virtuous Son”與杜甫的“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放在一起講倒裝……

種種譽美之言,凹叔在這里就不再贅述。

但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先生,絕不是古板的讀書人。

因先生已作古,凹叔便跟余光中先生的二女兒余幼珊,聊了聊先生的種種喜好,家庭趣事。

 

余光中先生(左一);余幼珊(右三)

余幼珊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美文學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國文學博士,目前為臺灣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威廉·華茲華斯以及英國浪漫時期詩歌,著作包含多篇有關華茲華斯的研究論文以及譯著《溪畔天問》。

“父親喜愛熱食熱湯,不喜冷食,所以早年去美國留學時,很不習慣冰牛奶、冰水和生菜等。

不過他兩次赴美講學,倒是喜歡上了美國人早餐常吃的「玉米片」(corn flakes),有好長一段時間都以此為早餐,加上西柚。

父親也特別喜歡湯面,晚年米飯不一定吃得多,但是只要是湯面,一定吃完。肉類他較喜歡魚。”

都是私貨!建議先碼后看!

1

關于生死

余光中先生最后一部作品是《時間的鄉愁》,關于這本書的內容,早已由女兒余幼珊清清楚楚地寫在序言中:

父親在此評論集中收入了二十九篇文章,我依照其性質分成五章,第一章是父親的古典文學論,第二章是篇幅較長的評論,第三章收入各類藝術形式的評論及亡友悼文,編入第四章的是為朋友后輩所寫的序文,而最后一章則以幾篇賀文作為結尾。 

此外,父親在2015年出版了 《太陽點名》和《粉絲與知音》之后,又寫了十幾首詩和四篇散文,這些作品無法單獨集結成冊,因此我另辟第六章,將這些詩文收在此書中。

——《時間的鄉愁:代序 無盡的思念》

凹叔:在《時間的鄉愁》中有不少富有哲理的詩作,能感受到晚年余光中先生對于老、病的思考更為沉重。請問,余光中先生是在怎樣的心境下創作的這些詩作?

余幼珊:父親自香港時期開始,直到86歲左右,都非常健康。生前最后幾年,先是發現有青光眼,但仍可閱讀寫作和教書。87歲那年,他摔了一跤,傷及腦部,不能再教書,寫作閱讀等也多少受到影響,所以他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最常思考的就是死后靈魂要到哪里去?有時候也會問母親,如果其中一人先離開了會如何?

2

子女教育

凹叔:在交友上,余光中先生不干涉女兒交友;在讀書上,您提到“父親從來沒有刻意教我們讀書”,而四個女兒都學業有成。請問在讀書上受到父親哪些影響呢?父親是否給過你們關于讀書的建議和方法?

余幼珊:小時候父親從不「正式」教我們讀書,但是經常買童話書給我們。家中書籍很多,所以我們從小就自己拿書來看。在學校的課業,父母從來不干涉,初中我成績不好,他們從未給我壓力逼我進步。后來我進了大學,選了自己喜歡的科系,成績自然就進步了。反而是,當我太用功而感到壓力時,父親要我放松些。

其他姐妹也都是各自發展,父母很少干涉。父親是身教多于言教。

3

伉儷情深

凹叔:余光中先生與范我存女士伉儷情深,書中常有體現,讓讀者深受感動。年輕時的余光中先生曾在臺灣廈門街的樹干上刻有“YLM”三個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愛,M是咪咪。請問從女兒的角度,您能分享一下兩位相處的小故事嗎?

余幼珊:母親和父親結婚六十多年,相處和睦。父親曾說家庭中是講情的,不是講理的,所以他們都是以這種方式相處,意見不合時,最多拌嘴,很少吵架。

凹叔:余光中先生的寫作離不開范我存女士的支持和付出,先生在書中提到妻子是他寫作的助手也是知音,請問范我存女士對先生的創作有哪些影響呢?

余幼珊:母親對父親的寫作生涯,影響最大的是翻譯方面的。父親早期翻譯《老人和大海》(后來書名改成《老人與海》)、《梵高傳》,都是因為母親的緣故。母親的表哥當時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讀書,經常寄Life (《生活》周刊)給母親,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那時正好在《生活》周刊連載,父親看了就開始翻譯這篇小說,并于《大華晚報》上連載。梵高的畫,父親也是在《生活》周刊上第一次看到,初見只覺其風格怪異,母親便請表哥多寄一些資料過來,其中便包括了《梵高傳》(Lust for Life)。

《從徐霞客到梵高》

余光中 著

磨鐵圖書出品

一百年前,荷蘭大畫家梵高在巴黎西北郊外的小鎮奧維,寫信給故鄉的妹妹威廉明娜,說他為嘉舍醫生畫了一張像,那表情“悲哀而溫柔,卻又明確而敏捷——許多人像原該這樣畫的。也許百年之后會有人為之哀傷”。

梵高寫這封信時,在人間的日子已經不到兩個月了。到那時候,他只賣掉一幅油畫,題名“紅葡萄園”,而論他的畫評也只出現了一篇。在那樣冷漠的歲月,他的奢望也只能寄托在百年之后了。可是他絕未料到,一百年真的過去后,他的名氣早已超過自己崇拜的德拉克洛瓦,而他的地位也已凌駕米勒而直追本國的前輩倫勃朗;絕未料到,他的故事會拍成電影,唱成歌調,他的書信會譯成各國文字,他的作品有千百位學者來撰文著書,為之解說;絕未料到,生前無人看得起,身后無人買得起,他的畫,在拍賣場中的叫價,會壓倒全世界的杰作,那天文數字,養得活當年他愛莫能助的整個礦區;絕未料到,從他的生辰(三月三十日)到他的忌日(七月二十九日),以“梵高畫作回顧展”為主題的百年祭正在他的祖國展開,熱浪洶涌,波及了全世界的藝壇,包括東方;更未料到,安貧樂道的藝術苦行僧,在以畫證道、以身殉道之余,那樣高潔光燦的一幅幅杰作,竟被市場競相利用,淪為裝飾商品的圖形。

荷蘭曾經生他、養他、排斥過他再接納他。法蘭西迷惑過他又開啟過他,關過他又放過他,最后又用她的沃土來承受他無助的倦體。如果在百年的長眠之后,那倦體忽然醒來,面對這一切歌頌與狂熱,面對被自己的向日葵與麥浪照亮的世界,會感到欣慰還是愕然,還是愣愣地傻笑?

其實那一具疲倦的軀殼,早已沒有右耳,且被寂寞掏空,被憂傷蠶食,被瘋狂的激情燒焦,久已還給了天地。他的生命,那淋漓充沛的精神,早已一燈傳遍千燈,由燃燒的畫筆引渡到一幅又一幅的作品上去了。

想想看,這世界要是沒有了阿爾勒時期那些熱烘烘的黃艷艷的作品,會顯得多么貧窮。用一個人的悲傷換來全世界的喜悅,那犧牲的代價,簽在每一幅杰作上面,名叫文森特。直到一九四八年,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修畫師皮士(Murray Pease),在檢查梵高的《柏樹》組畫時,還發現其中的一幅顏料并未干透,用指甲一戳,仍會下陷。這當然還是指的物質現象。但是在精神上,梵高的畫面蟠蜿淋漓,似乎仍濕著十九世紀末那一股元氣。

——《從徐霞客到梵高:破畫欲出的淋漓元氣》

4

家庭溫馨

凹叔:您是否可以提供少數幾張最為珍貴的家庭照片,并講述一下背后的故事?

余幼珊:旅游和晚餐,是我們全家最快樂的時光。

我們全家都喜愛旅游,從小父親便經常帶我們長途旅行,所以家庭照片多半是旅游途中所拍的。父親喜愛開車,一直開到87歲。一方面他喜歡速度感,另一方面開車帶給他自由的感覺。后來父母年紀大了,我們便改搭游輪。

2006年全家從溫哥華搭游輪前往阿拉斯加,在船上為父母慶祝了他們的金婚。

游輪上的家庭合影

父親特地在阿拉斯加買了一只戒指送母親。

圖中范我存(左)左手戴的戒指,即是這一枚。

晚餐的時候,一家人圍著圓桌,一面吃飯一面聊天,非常快樂。父親會在這個時候告訴我們他最近看的書、寫的詩。

1978年全家人在香港晚餐的情景。

譬如他翻譯王爾德的戲劇,就會說起劇中幽默的對白。翻譯《梵高傳》,就會述說梵高的生活。讀舊詩時,就會講詩人的故事。而我們當然也會講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

5

余光中先生的朋友

凹叔:《時間的鄉愁》中有一些懷念友人、評析朋友作品的文章,余光中先生和這些朋友的交往模式是怎樣的?在朋友面前的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余幼珊:不熟悉父親的人,會認為他很嚴肅,但是父親的朋友都知道他十分幽默。

6

飲食喜好

凹叔:很多經典散文作家多多少少都會寫到美食,比如汪曾祺、梁實秋等等,但很少見到余光中先生寫“吃”。可以講講余光中老師“食人間煙火”的一面嗎?

余幼珊:父親的心思很少花在飲食上,母親煮什么他就吃甚么,從不挑剔。母親是常州人,手藝很好,以江浙口味的家常菜為主,而并不特別講究一定要烹煮「山珍海味」。

父親喜愛熱食熱湯,不喜冷食,所以早年去美國留學時,很不習慣冰牛奶、冰水和生菜等。不過他兩次赴美講學,倒是喜歡上了美國人早餐常吃的「玉米片」(corn flakes),有好長一段時間都以此為早餐,加上西柚。

父親也特別喜歡湯面,晚年米飯不一定吃得多,但是只要是湯面,一定吃完。肉類他較喜歡魚。

7

樂即詩歌

凹叔:余光中先生喜歡音樂,在臺灣廈門街的家中,余光中先生收藏有100多種唱片。他的散文也往往具有音樂感,您怎么看這種散文與音樂的結合?

余幼珊:文學之外,父親也很喜愛音樂與藝術,記得全家住在香港時,有時候周末早晨是在蕭邦的《波蘭舞曲》中醒來,那是非常美好的回憶。

他到美國留學時(1958年),很快就買了唱機。回到臺灣,在師范大學教書時,有時候會帶唱機到學校,放唱片給學生聽。那時的唱機體積相當大,不易攜帶,他必須抱在懷中,但是他充滿了熱情與學生共享。

父親對音樂的喜好多少是天生的,他一方面欣賞音樂,一方面也將與生俱來的音感和節奏感帶入作品中。他早年聽古典音樂,因此早期的作品中出現古典音樂。

中年前往美國教學,接觸了搖滾樂、鄉村民謠和靈魂樂,尤其喜愛The Beatles、Bob Dylan、Joan Baez、Joni Mitchel、Aretha Franklin、Chuck Berry等,因而寫出了《在茫茫的風中》、《民歌手》等。

他認為一首詩除了意象之外,音感和節奏也非常重要。

其實他的散文亦如此,《聽聽那冷雨》便是佳例。

他也因而很強調誦詩,認為詩不能只是閱讀,還應朗誦,上課時也都要求學生大聲朗讀。他曾多次舉辦朗誦會,最后一次是在2016年,也就是離世前一年。在香港時期亦多次擔任「香港學校朗誦節」的評審。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相信大多數人也和凹叔一樣,提起余光中先生,能想到的還只是小學時候要求全文背誦的《鄉愁》。

但是,在先生女兒余幼珊的娓娓道來之后。凹叔覺得,這位老先生鮮活立體了起來。

他不再僅僅是一代大師,也是一位有溫度、有性情,幽默可愛的“鄰家”老人。

留言互動
說說你的鄉愁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根據留言點贊的熱度和質量,
讀書魚仔會選出1名真愛
送出一本《時間的鄉愁》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右下角“在看”哦~
領最新好書,微信掃碼直接加讀書魚仔
 
↓凹叔推薦↓

《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 著

磨鐵圖書出品

凹叔推薦的是當代文學大師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本書共收錄二十八篇文章。

前8篇絕對不會讓你失望,都是經典名篇,卻也十分有趣。不信請看,余光中寫婚禮:

食畢。禮成。回家。

“對了,今晚的新郎姓王還是姓黃?”

“好像是姓汪吧。第一個講話的是誰?”

——《聽聽那冷雨:蝗族的盛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回到老家,也說《鄉愁》,致敬余光中先生
悼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先生靜靜地離開,留下的筆跡彌漫著淡淡的鄉愁
懷念余光中先生!
讀《鄉愁》緬懷余光中先生!
吟誦《鄉愁》,痛悼余光中先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龙海市| 元朗区| 灵石县| 蒲江县| 根河市| 佛学| 沽源县| 曲阜市| 布尔津县| 驻马店市| 惠东县| 兰考县| 正镶白旗| 铜山县| 台北市| 沙田区| 蓬安县| 长治市| 同江市| 常山县| 泰顺县| 珠海市| 崇阳县| 射阳县| 沁源县| 个旧市| 云龙县| 安岳县| 玉林市| 杭锦后旗| 佛教| 石河子市| 于田县| 辽中县| 朝阳市| 海兴县| 乐都县| 贵定县| 竹山县|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