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唯有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01
人類悲喜并不相通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
你為什么越來越少發朋友圈狀態?
最高贊的兩個回答內容相差無幾:
認識到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99%都與旁人無關。
察覺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厭倦到不再需要用旁人的認同填補內心的空虛迷惘。
不管好壞,不管給多少人看,不管發多少朋友圈,自己的經歷,自己的人生對別人來說,最多不過是一段小插曲。我的日子最終還是要我自己過,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奇葩說》,馬薇薇講到自己因為抑郁癥而難過的時候,高曉松為了安慰她說:
“你那個不算什么,我們比你慘多了?!?/span>
這時蔡康永反駁他:
“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可以拿你的痛苦去比較別人的痛苦,不是你這個才痛,別人的就不痛?!?/strong>
是呀,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都太難得。
人類的悲喜有時并不相通。
你的喜悅可能會刺激著別人的悲痛,你的傷心也許會淹沒在歡聲笑語之中,你引以為豪的成就在別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你撕心裂肺的難過也沒有誰可以代替你承受。
一個人變得成熟的標志,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022
孤獨,是人的宿命
“利奇馬”剛來上海的時候,安娜剛結束她上一段戀情,相愛四年,在周年紀念日前一天發現男友出軌。分手后回家舔舐傷口又得知媽媽生了重病。愛情和親情的雙重打擊一下子讓她原本美滿的生活變得沉默而晦暗。
周圍的朋友談及此,沉重之余,也只是感慨:人人誤以為別人過得更幸??鞓?,更堅定果敢,其實生活里每個人都不容易,大家吃了這么多苦,也只敢在深夜里偷偷哭一下。
這讓我突然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怎樣的孤獨。
愛情遭遇危機時,承受痛苦是我們自己;
工作失意時,遠方的朋友也不能分擔心里的焦慮;
當生活出現重大變故時,也只能自己一個人慢慢努力地熬過去。
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父母、朋友、伴侶、同好??傻搅艘欢昙o才發現,生活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每個人的生活進程、變老的時間、對人事物的看法觀點都會隨著時間變得不同。
絕大部分時候,生命里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度過一段時光。他們不能幫我們承擔所有,即使能夠解決當下困難,可內心的傷口還是要自己撫慰。
正如季羨林所說:
“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就像上世界八十年代,那只在北太平洋里被捕捉到的頻率52HZ的鯨魚,它獨自游了二十多年,卻因為發生頻率遠高于同類的聽覺上限,而從未有過同伴。
人類的群居生活里,我們心照不宣的是,虛張聲勢的喧鬧不是常態,孤獨才是。
03
成年人的孤獨是悲喜自渡
年紀小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任性哭鬧,長大之后,栽了跟頭也會立刻爬起來,拍拍土就若無其事地往前走。
學生時代,我們會因為成績沒考好或者被家長批評而覺得天倒塌了,成年后,卻學會了即使遇到退無可退的事情也不動聲色地默默解決。
我們是一個成年人了,逐漸懂得了生命的無常,也知道生活會有許許多多無法預測的苦難。在生活這場艱難的修行中,我們是親歷者也是旁觀者。開心時可以大笑,傷心時也能痛哭,可無論何種境地,個中滋味都是自己在嘗。
生命的深刻不在于聽過多少他人的故事而感慨,而是自己親歷的每一場自我救贖。
我們讀書,讀別人的經歷,看電影,看形形色色的人生,會氣憤,會難過,會感動,無非是因為,在各種各樣的故事里,看到了關于生命強烈的共鳴——人類的悲喜,以及悲喜自渡的真相。
成年人的孤獨就是悲喜自渡,這也是我們難得的自由。
不需要照顧別人的想法而自由地選擇想要的生活模式,因為知道無論好壞都是自己一個人扛;不用過分在意旁人的眼光,因為知道這個世界上,大家都一樣,各自有各自的光芒;也不用一直等待、有所猶豫,生活沒有唯一的答案,就獨自前行,對得起自己的心就好。
我想,世界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呢,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常言道“求人不如求己”,其實說的就是自渡。一個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消化人世悲喜,縱然會經歷坎坷,也必能得到一定的圓滿。這也是季羨林在《悲喜自渡》這本書中,想要告訴世人的道理。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是孤旅,生死其程像一首歌,苦樂跌宕全是造化,能弄人,也能成人,關鍵就在自渡。渡過了能獲新生,渡不過只能遍體傷痕。
[ 今日薦書 ]
《悲喜自渡》
書名:《悲喜自渡》
作者:季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