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孩子,平時更聽誰的話?
我的朋友July,是個很忙碌的職場媽媽。每天晚上到家,只來得及在睡前陪伴孩子半個小時。
但即便這么忙碌,孩子依然最信任、最依賴的還是她。有什么秘密都愿意和媽媽說,媽媽說的話也總是最管用。
外婆有時都會吃醋:“我可是從早忙到晚,恨不得整天陪著他的人啊。為什么明顯孩子跟媽媽更親?同樣一件事情,孩子只聽媽媽的,不聽我的。”
July聽到嘮叨,從沒放在心上。她認為,這只是孩子跟媽媽的天然連接。
直到一次朋友們閑聊,發現事情并非如此。
發小莉莉家的孩子從小被奶奶帶大,到現在5歲了都跟奶奶最親,不肯跟媽媽睡;另一個朋友CC家的女娃,3歲就知道最愛爸爸,CC開玩笑吐槽:老娘一把屎一把尿帶大你,結果你爸爸每天回家陪你玩一會,你就叛變了?小沒良心的。
玩笑歸玩笑。小孩子不會撒謊,他們之所以會選擇一個“最愛”的人,一定有著某種神秘的決定因素。
一樣都是媽媽和孩子,July的親子關系為什么和莉莉、CC不一樣呢?
秘密就藏在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半小時里。
看起來,半小時的陪伴時間很短,但每一分鐘July都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專注和感情。她會特別設計一些環節:比如和孩子看一本繪本,玩一個枕頭大戰之類的小游戲;每天還會很認真地和孩子睡前聊天,講講彼此這一天都做了什么,有什么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
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孩子每天都很期待這段時光,即便媽媽不在身邊,也和她最親密。
用“親子關系金字塔模型”來解釋,就是July給予孩子的這半小時陪伴,都是高質量、高濃度的有效陪伴。
在這個模型里,生理需求的滿足位于底層。是最基礎的部分。
再往上一層,則是親子關系的濃度。是決定親子關系質量的關鍵。
這兩層雖有遞進關系,但是差別很大。
太多家庭把80%的關注都放在了生理層面。孩子餓不餓、冷不冷、有沒有長高……前面朋友的案例,老人就是把關注集中在這部分。孩子的精神需求,有時會被忽視,或被認為不那么重要。
而顯然,親子關系的決定因素位于金字塔第二層。就像開頭故事里的媽媽,雖然陪伴時間很少,但是確保了高濃度高質量的陪伴,一樣可以跟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連接。
決定親子關系質量的,不是時間長短,而是濃度高低!
即使你很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也可以通過提高陪伴的濃度,來做一個好媽媽。
難怪美國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平和式教養法”創始人勞拉馬卡博士曾說:養一個孩子,要把80%的力氣,花在搞好親子關系上。
被高質量親子關系滋養的孩子,可以多優秀?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說過,一生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母親。
奧巴馬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他的媽媽安·唐納姆離過兩次婚。拉扯著奧巴馬和他妹妹,最苦的時候靠領救濟金維生。
奧巴馬剛出生時,還是個大學生的安白天上學讀書,晚上回家照看孩子。哪怕是飛躍半個地球去研究人類學,都會把孩子帶在身邊。
更讓奧巴馬和妹妹銘記在心的是,媽媽從不吝惜向孩子表達愛。
奧巴馬的妹妹曾說,媽媽是個特別喜歡擁抱孩子的人,一天會說上百次“孩子我愛你。”她喜歡把孩子抱在膝蓋上,撓癢癢,或者和孩子們玩游戲,檢查他們的手,努力找到骨腱和皮膚的奇妙之處,為找到的真相開心不已。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奧巴馬說:雖然顛沛流離,但是因為媽媽的陪伴,自己獲得了十足的安全感。即使后來的分離焦慮期,也不怎么痛苦。
但這位偉大的母親帶給孩子的可不止于高濃度的親子關系,即便經歷過兩次離婚、在養育兩個孩子的壓力下,她依然用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人類學博士學位。
20年間她飛往世界各地,進行人類學研究。孩子半夜醒來,看到的是凌晨兩點還在讀書的媽媽。
作為自己人生的榜樣,奧巴馬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母親的崇拜和感激。
在“親子關系金字塔”中,奧巴馬的媽媽已經登上了更高層次——第三層。
榜樣的力量,是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的財富。
但并不只是奧巴馬媽媽,其實每一位平凡的父母都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浙江出過一個高考狀元,叫王雷捷。他出生在諸暨農村,父母學識不高,以織布維生。
在他們老家的村子里,全村的婦女都喜歡打麻將。但是王雷捷的媽媽在別人打麻將的時候,卻選擇靜靜的讀書。孩子也是受到媽媽影響愛上了讀書。
王雷捷說,“只要學校老師推薦什么書,媽媽一定會給我去買來。”
王雷捷的家庭環境寧靜和諧,讓他在書香和織布聲中成長起來。他在一篇作文中形容“父母是在平靜的生活摸到了怎樣的脈搏,而可以默然無語。”
父母的踏實、努力、愛讀書為他做出了表率,給予他平靜的力量,讓他成為了一個小鄉村里走出來的高考狀元。
王雷捷的父母,沒有給他多好的物質環境,也沒給他創造什么社交環境,更沒有給他報滿培訓班、買學區房。
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學區房。
“親子關系金字塔”的前三層已經說明:親子關系的濃度、榜樣的力量,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那么當我們盡力經營親子關系,增加親子關系的濃度;努力提升自己,給孩子良好的言傳身教……然后呢?
這時必須把目光轉向金字塔的最頂層——自驅力。
生活中不難發現,那些世俗意義上站在金字塔塔尖的人,往往有著驚人的自驅力。
NBA球員科比說:“我的成功并不是因為天賦或才能,而是來自每天凌晨四點開始的苦練。”
華人首富李嘉誠,連續工作78年,90高齡才宣布退休。
也許身為媽媽的你,還聽過“別人家的孩子”許多故事:鄰居家的學霸每天不用父母催促,就5點鐘起床背書;同樣學舞蹈,自己家的孩子喊苦喊累,同班卻有個小女孩幾年如一日刻苦練習……
我們有時自我安慰說:“同人不同命”,“肚子不爭氣,生不出學霸啊”。
但是一個孩子乃至成年人的自驅力,真的是靠天賦決定嗎?
用5年時間探索出“親子關系金字塔”的浙江大學醫學碩士李丹陽,并不同意這種說法。
她還有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年糕媽媽,母嬰領域的第一KOL。
從2014年到今天,糕媽寫了5年育兒文章,看了5年用戶留言。了解無數中國媽媽細枝末節的困惑和痛苦,更經歷了整整5年的學習、調研和思考。
她說:孩子自驅力的培養是有規律可循的,是有一套方法的。
“親子關系金字塔”正是這套方法的核心。
揭示了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良性的親子關系,引導孩子成為擁有自驅力的人。
為此,糕媽用一本書的篇幅,將她5年來完整的親子關系研究呈現出來。
書名《你的親子關系價值千萬》
這本書以“親子關系金字塔”為主線,通過7大部分,帶領父母們全面探索優質親子關系的養成路徑;找到每個家庭都會出現的親子問題背后的原因,加以修正;并以系統的方法體系,助力父母們養育擁有強大自驅力的孩子!
● 如何讀懂孩子各種情緒背后,真正的需求?
● 工作忙到飛起,怎樣兼顧好媽媽的責任?
● 不愛看書的家長,能養出愛看書的孩子嗎?
● 怎樣把孩子的自驅力從偶然性變成必然性?
● 如何管理家庭,讓全家人追隨你的養育腳步?
幾乎親子關系里每個方面的問題,你都能在這本書里得到解答或啟發。
書中許多妙趣巧思的方法,都在幫助我們與孩子建立良性關系,幫助他們找到想去的地方、做成想做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我們,去尋找自己的人生。
那時我們再不能控制他的旅程,唯一能做的,只是交給他一件行李。
糕媽說,她想給孩子的行李,就是放在“親子關系金字塔”頂層的三個字:
“自驅力”——一個人不需要外界的推動,自發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能力。
相信這也是無數中國父母的愿望。
這件行李,價值何止千萬?
今天,我們就從一本書開始,準備這份送給孩子的終生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