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地商幫形成的時代背景
民國初年人認為,商幫是地域觀念濃厚的產物,蓋因為“從前省界之見未除,各自分其圈限,布為自衛之策,于是有各省之幫數及各業行分之區別”④。
商幫為何會在明中后期產生的呢?
總起來說,明代后期,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如蠶桑、棉花、茶葉、絲綢、棉織、陶瓷、玉石、刻書印書、造船、釀酒等生產;商品流通的擴大,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區域調劑式的流通,而其后則主要以人們日常需要的糧食、棉花棉布、絲綢等大宗商品為主;商運線路的延伸和范圍的擴大,隆慶時徽商黃汴的《天下水陸路程》一書,列出全國水陸路程143條,其中南京至全國各地的長途路程就有11條,尤其是南北水運通道大運河的商運量大為增加;白銀作為貨幣支付手段的增加;商品市場的繁盛,明代萬歷時臨海人王士性就在他的《廣志繹》中稱,“天下馬頭,物所出所聚處。蘇、杭之幣,淮陰之糧,維揚之鹽,臨清、濟寧之貨,徐州之車贏,京師城隍、燈市之骨董,無錫之米,建陽之書,浮梁之瓷,寧、臺之鮝,香山之番舶,廣陵之姬,溫州之漆器”,這種“馬頭”,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都會之地,專業商品市場。歸有光說:“古者四民異業,至于后世士與農商常相混。”⑤王世貞對洞庭東山商人翁參以義行賈的行為贊嘆道:“嗚乎!處士豪邁絕倫若此,所至無不蒙其澤,豈區區章句腐儒所能測哉!”⑥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第355~358頁。
②道光《乍浦備志》卷三、卷六。
③《浙紹公所肇興中秋會碑》,《上海碑刻資料選輯》第210頁。
④民國《夏口縣志》卷一二《商務志·商團組織》。又,商幫在俄國,是以長老為首的公社形式的組織,是商人行會的前身。
⑤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白庵程翁八十壽序》。
⑥王世貞:《春山公暨配吳孺人合葬墓志銘》,乾隆《翁氏宗譜》卷一一《墓志銘》。
徽商自我標榜:“士商異術而同志,以雍行之藝,而崇士君子之行,又奚必縫章而后為士也。”①徽商子弟兵部侍郎汪道昆說:“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其俗不儒則賈,相代若踐更。要之,良賈何負宏儒。”②嘉靖時休寧商人許文篆之兄說:“干繭老囊中,活埋無限英雄,豈必腰青紆紫,乃稱丈夫乎!”③婺源商人李大圻棄儒從賈時說:“丈夫志四方,何者非吾所當為,即不能拾朱紫以顯父母,創業立家亦足以垂裕后昆。”④
所有這一切,促使著一個個地域性商幫在全國各地先后崛起。地域商后面沒有了具體人名,如僅稱徽商或新安商、江右商、粵商、閩商之類,某某商的稱呼,成了地域商人集團的代名詞。
這些商幫的出現,既是全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條件下的產物,也與商幫所在地的自然環境、特殊條件以及風俗人情、社會意識有關。商幫來自不同區域,代表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和背景,因而不能孤立地研究,須置于大脈絡中來看。總體而言,形成地域性商幫的地區,普遍人多田少,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條件低下,農業生產人不敷出。萬歷《歙志·風土》說當地人之所以不能不外出經商,是因為“時也,勢也,亦情也”。明末徽州人金聲說,當地“能以生業著于地者,什不獲一……其勢不得不散而求食于四方。于是乎移民而出,非生而善賈也”⑤。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經濟形勢,使得不少地區的人不得不外出經營謀生。
各地對經商的態度、對商人的認識在促成商幫形成過程中也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人稱“徽州俗例,人到十六歲,就要出門學做生意”⑥,當地“以商賈為第一等生業,科第反在次著”,“以俗業賈,日籌子母”,感覺上和行為上是“以賈代耕”。徽州甚至有諺語,“以賈為生意,不賈則無望”⑦。人稱“仰賈而食,即閥閱家不憚為賈”。徽州人自稱,“吾鄉左儒右賈,喜厚利而薄名高”⑧。甚至說:“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洞庭人呢?清初當地人吳一蜚說明代即“以商賈為本計,而以讀書為末務”⑨。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汪氏統宗譜》卷一一六《弘號南山行狀》。
②汪道昆:《太甬集》卷五五《誥贈奉直大夫戶部員外郎程公暨贈宜人閔氏合葬墓志銘》。
③陳繼儒:《陳眉公先生集》卷三六《石澗許公元配程孺人墓志銘》。
④婺源《三田李氏統宗譜·環田明處士松峰李公行狀》。
⑤金聲:《金忠節公文集》卷四《與徐按臺》。
⑥艾納居士:《豆棚閑話》第三則。
⑦[萬歷]《歙志·貨殖》。
⑧汪道昆:《太函集》卷一八《蒲江黃公七十序》。
⑨吳一蜚:《南村公墓志銘》,乾隆《洞庭吳氏家譜》。
近代歙人許承堯說:“商居四民之末,徽殊不然。”。①山西人呢?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撫劉于義奏稱:“山右積習,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人貿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雍正批道:“山右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尤肯力農,再次者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應試,朕所悉知。”②《四庫全書》的總裁紀昀說:“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歲即從人學貿易。”③光緒時山西太谷人劉大鵬說,“近來吾鄉風氣大壞,視讀書甚輕,視為商甚重,才華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門為商,而讀書者寥寥無幾,甚且有既游庠序競棄儒而賈者。亦謂讀書之士,多受饑寒,曷若為商之多得銀錢,俾家道之豐裕也。當此之時,為商者十八九,讀書者十一二。”④又說:“凡有子弟者,不令讀書,往往俾學商賈,謂讀書而多困窮,不若商賈之能致富也。是以應考之童不敷額數之縣,晉省居多。”⑤陜西人呢?隆慶、萬歷時人郭正域說:“秦俗以商販為業,即士類不諱持籌。”⑥
三、各地商幫的活動范圍和經營商品
各支地域商幫因其形成條件、從商環境、經營方式、崇尚理念的不同,其經營的商品或從事的行業也各有特色。徽商雖然號稱“其貨無所不居,其地無所不至,其時無所不鶩,其算無所不精,其利無所不專,其權無所不握”⑦,但其側重點在鹽、茶、木、典四業,而且各縣商人經營各有重點。鹽是徽商的龍頭行業,也是國家壟斷的利潤豐厚的行業,其稅收是最大的商稅,到清末基本與田賦相等。徽州的兩淮鹽商實力最雄。明代“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⑧;清代總商,是鹽業富商的代表。大鹽商主要來自歙縣。歙縣人自豪地說:“兩淮八總商,邑人恒占其四。”而且各姓世代相襲,如“江村之江、豐溪澄塘之吳、潭渡之黃、嶺山之程、稠墅潛口之汪、傅溪之徐、鄭村之鄭、唐模之許,雄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許承堯:《歙事閑譚》卷一八“歙風俗禮教考”,黃山書社2001年版,第605頁。
②《雍正朱批諭旨》第47冊。
⑧《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
④劉大鵬:《退想齋日記》,光緒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喬志強標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頁。
⑤劉大鵬:《退想齋日記》,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78頁。
⑥郭正域:《大司馬總督陜西三邊魏確庵學曾墓志銘》。
⑦[萬歷]《歙志·貨殖》。
⑧謝肇淛:《五雜俎》卷四《地部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頁。
曹、上豐之宋、棠樾之鮑、蘭田之葉,皆是也”①。清代徽州茶商幾乎壟斷了京師茶葉市場,近代上海的茶商也以徽商最有實力。如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胡光墉)就是個大絲茶商。茶商主要來自歙縣、績溪、祁門。木商主要是婺源人。江南各地的木材商,直到清中期,基本上就是徽商。南京的上新河,杭州的錢塘江岸,集中了徽州木商從長江上中游以至云貴深山老林的木材。南京的徽州燈是一大景觀,就是由木商點綴的。萬歷二十四年(1596),徽州木商王天俊等販運木材,據控告,逃稅部分就多達16萬根,其實力可以想見。典當業在明代幾乎由徽商壟斷。人們動輒以徽州當或徽典來形容典當,徽州當幾乎成了典當鋪的代名詞,徽州朝奉成了典當鋪掌柜的代名詞。清代歙縣許氏,一家開有典當鋪40余所,“江浙間多有之”,典中從業者“幾及二千”②。北京城中僅徽商汪箕一人就開了幾十家當鋪。徽州謎語:“兩人山下說詩(絲)文,三炮打進四川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許承堯:《歙事閑譚》。
②許承堯:《歙事閑譚》卷一七《唐模許氏》,黃山書社2001年版,第569~570頁。
③許承堯:《歙事閑譚》卷一八“歙風俗禮教考”,黃山書社2001年版,第604頁。
晉商以糧食、皮毛、絲綢、棉布、鹽、茶,后以錢莊、典當、賬局,尤其是票號聞名天下。康熙三年(1664)全國有當鋪2萬多家,其中山西商人開辦的有4659家。大約長江以北,典當是晉商天下。晉人也以放“印子錢”出名。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有十幾條山西商放債的例子,沒有一個不是殘忍的。晉商的“四扣”、“三扣”債在乾隆后期逼死了幾個剛赴任的欠債官員。山西人在清后期最大的商業手筆是票號的創設及其勢力。嘉慶、道光年間天津來自平遙的日升昌顏料鋪改為專業的日升昌匯兌票號,票號從此產生。經理是雷履泰。日升昌號內后院前檐雙柱上至今仍掛有這樣一副對聯:“日麗中天萬寶精華同耀彩,升臨福地八方輻輳獨居奇。”票號又稱票莊、匯票莊、匯兌莊,是專門從事匯兌業務、兼營存放款業務的金融機構,西方人稱為“山西銀行”。道光六年(1826)副經理毛鴻翙另立門戶,將蔚泰厚改為票號,后發展為有名的蔚氏蔚泰厚、蔚盛長、天成亨、新泰厚、蔚豐厚五聯號。到20世紀初,山西票號已發展到33家,分號400余處,廣布全國各大中城市,并且遠伸到日本的東京、大阪、神戶,俄國的莫斯科,南亞的新加坡等地,在各地的金融勢力中最為突出。大體上一個分號一年匯兌業務50至120萬兩銀兩,存放款業務30余萬兩。清末,山西票號的358個分號一年中匯款多達8億多兩銀子。票號營利主要通過四個途徑。一是通過存放款獲得余息,二是通過匯兌獲得匯費,三是通過折算各種銀兩的不同成色而獲得平色余利,四是多算匯兌實際時間“吃空期”。
陜西商人通常與山西商人連稱山陜商人,主要經營棉布、絲綢、皮毛、染料、茶葉與自貢鹽業。清中期在四川地區最活躍的基本上是陜商。湖南的茶也主要是由陜商販運到北方邊地的。
清代福建、廣東商人以沿海貿易和海外貿易出名,也經營棉布、絲綢、蔗糖、果木、洋貨等。在廣州的行商,因其主要從事對外貿易,也頗有名氣。廣東商人在清后期的上海,買辦勢力也很有影響。
江蘇洞庭商人先以米糧、絲綢、棉布為主要商品,后以從事買辦著稱。東山席氏家族連其女婿前后出過14個買辦,形成有名的買辦世家,至今洞庭東山還有幽雅秀麗的席家花園。江蘇籍的海商主要從事沿海貿易和北洋的沙船運輸。興起于明中期的居容商人主要是開設店鋪。專門介紹坐賈經驗的《生意世事初階》一書,就是由句容人王秉元纂集的。
浙江寧波商人以成衣、銀樓、沙船、輪運、錢莊、買辦業、民信業為主要行業。在清后期的上海,寧波買辦勢力后來居上,超過廣東買辦。買辦英文“eomprador”上海人譯成“康擺渡”。虞洽卿等大買辦就是寧波人。寧波錢莊通過上海錢業總公所建立了以莊票為中心的匯劃制度和以二七寶銀為實貨的九八規元虛銀本位制。近代上海的九家錢莊資本集團,寧波人就占了五家,即鎮海方家、李家、葉家,慈溪董家,鄞縣秦家。南京的李順昌就是奉化人李來義開設的。香港的兩位世界船王包氏和董氏都是寧波人。寧波民信業則在大清郵局產生前,基本上壟斷了全國的民間通信業務。寧波商人又與紹興商人聯合,合稱寧紹商人。衢州府的龍游商人以從事書籍、珠寶業居多。湖州商人、杭州商人以販賣絲綢、書籍為主。金華商人販賣火腿。溫州、臺州商人以經營海產、木材為主。
江西商人以糧食、瓷器、藥材、麻、竹木、紙張、書籍、藍靛等為骨干行業。
山東商人主要從事華北與江南、東北之間的糧食、梨棗、棉花、繭綢等商品的經營。
河南幫商人,基本上同守于藥材、煤炭、棉花、茶棧業等。
各地域商幫與其經營的商品相對應,活躍在不同的地域。大體而言,徽商、洞庭商主要活躍在江南、長江和運河沿線;寧波商活躍在各地通商口岸、長江沿岸及沿海地區;山西商人雖然全國多其蹤跡,但以華北地區、北’方邊地為重點;陜西商人以四川、北方邊地為重點;福建商人以江南、日本、東南亞等地為主;廣東商人以江南、廣西、東南亞為重點;江西商人以湖廣、云貴地區為主;山東商人活躍在運河沿岸和清代的東北地區;河南商人以江淮地區為主。
四、商幫組織——會館(公所) 商人會館并不是清末以來人們長期認為的那樣,是類似于西方中世紀的行會組織(日本人將“guild”稱為ギルド即“基兒特”),而是地域性商人集團。這種地域性商人集團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地域范圍大小不拘,因經營地域遠近、人數多少、勢力大小、行業特色而定,域中有幫,業中有幫,幫中有幫。地域范圍大者有數省的,如漢口包容上下兩江的江南幫(江南會館)、營口的三江公所,日本橫濱的三江幫(三江公所)、山東聊城的山陜幫;一般以一省、一府或一府以上為地域范圍,如廣東幫、福建幫、江西幫、山東幫之類,或徽州幫、寧波幫、福州幫、漳州幫、濟寧幫、膠東幫之.類;也有不少以縣為范圍,如歙縣幫、休寧幫、旌德幫、涇縣幫、句容幫等;最小的如太湖中的洞庭商幫,只有幾個鄉的范圍,形成于太湖中的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 “幫”有時只是某個特定地域的泛稱,如近代北京的票號,除了山西平遙、祁縣、太谷三大幫,其他票號屬南幫,南幫中又分為安徽人、云南人;有時又只是區別行業經營地域的泛稱,如近代福州的木材經營,按木材銷路,分為南幫和北幫。即使同一地域幫或行業幫,內部又按行業或地域分為不同的行業幫或地域幫。乾隆(1736~1795)時,蘇州的徽州商幫又有澇油幫、蜜棗幫、皮紙幫等。同治(1862~1874)時,蘇州的醬業有徽、蘇、寧、紹四幫。同為山西票號,分為平遙、祁、太谷三大幫。清代漢口的木材業,湖南幫勢力最強,內部又分為五府十八幫。在大大小小的地域商幫中,著名的有徽州(新安)、山西、陜西、山東、江西(江右)、福建、廣東、寧波、龍游、洞庭、寧國商幫等。所謂“十大商幫”是湊其整數而言,歷史上并無“十大”之說。各支地域商幫為了增強內部的凝聚力和對外的競爭力,都建有會館,作為聯絡鄉誼的聚會場所。客籍人士要在異鄉立足,建立在地域鄉邦基礎上的擴大了的宗族姻親勢力是最可憑藉和依賴的力量。而集結、聯合、擴大這種力量,惟有通過敘鄉誼、祀神祗的形式,以同宗同親,同鄉同風,共同的神靈崇拜和宗教信仰來維系和感召。會館這一建筑物本身就是鄉情親情的表征。歲時令節,同鄉之人,無論關系親疏,熟識與否,營業異同,語同音,食同風,拜鄉土神,演地方戲,親不親,故鄉情。雍雍熙熙樂陶陶的氣氛是會感染每一個人的,思親之情,鄉愁之苦,于此也可得到慰藉。平時的互通信息,互相照應,或相周恤,互相支持,更會使異鄉孤客隨時隨地感受到鄉黨的可親可敬。會館成為聯絡廣大客籍人士強有力的紐帶,同籍人士在客居地組成了一個個小社會。 會館也是崇祀神祗的公共建筑,不同的地域商幫都崇奉固定的神祗。福建、廣東這些航海商幫以及其他沿海商幫都崇奉蹈海救難、屢著靈驗、護佑航海的化身天妃(天后)。在各地,天妃宮往往就是這些商幫的會館所在地。徽州商幫、寧國商幫、山陜商幫、江浙商幫、山東東齊商幫等崇奉忠義俠膽、正義偉力的象征關羽(關公、關帝),山陜會館基本就是關帝廟。山東濟寧商幫、江淮商幫崇奉宋末殉節、庇佑河運的生員謝緒為金龍四大王,各地的大王廟往往由這些商幫所建。江西商幫崇奉晉代旌陽令主許遜為許真君。這些神化了的忠義、力量的化身,經過歷代渲染和敕封,都成了護佑一定地域或某些行業的功德神,已經超出了鄉土神的范圍。奉祀這些神祗,既祈求保佑平安吉利,又借以樹立各地商幫特有的形象。祀奉主神的同時,各地商幫也配祀、配享一個或數個鄉土神或鄉先賢。徽州、寧國商幫在盛澤鎮的徽寧會館,正殿中供關羽,東供忠烈王,西供東平王,殿東行宮供奉朱文正公朱熹。蘇州的潮州會館,始建時僅有天后閣,后增建觀音閣,觀音閣中建有昌黎祠,奉祀曾經做過潮州刺史的唐代大文豪韓愈。蘇州的兩廣會館,奉祀曾經在蘇州做過官的鄉賢,明代為應天巡撫廣東人海瑞,清代為江蘇巡撫廣西人陳宏謀。蘇州的嘉應會館供奉關帝以外,旁祀四尊,內樓供奉南華六祖。上海的潮惠會館前堂祀天妃,后堂祀關帝,左右祀財星、雙忠。可以說,關圣天妃,財神土神,鄉賢名宦,釋祖先達,都可作為崇祀對象,反映了各地商幫的企求是多方面的,相當寬泛和復雜的。會館要有持續有效的感召力,要使異地異業的眾多同籍之人對會館長久保持向心力,光憑聯鄉誼與祀神祗是遠遠不夠的。會館大多公開聲明將力行善舉也即社會救濟放在重要位置。加入會館的商人,共同集資為會館積累資金,或按經營規模負擔會館的主要開支。會館對同籍人士的生養死葬予以資助,失業者救濟,年老不能經營者資助返鄉路費,或者因病延醫供應湯藥。有的會館還為同籍或同業誦經超度,祭祀設懺。因此,就其實施的社會救濟而言,會館又是力行善舉的社會組織。客籍商幫為了在經營地站穩腳跟,自然也十分注重同鄉同業的內部團結,講求經營之道,謀求增加對外競爭的實力。說到底,會館是權量物候,商議商務的組織。聯誼祀神也好,力行善舉也好,對商人來說,多半都是為商業活動打基礎,為恢擴經營服務,而且這些活動本身就可視為商人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從商業發展著眼,會館又是客籍人士廣為聯絡,加強團結,自我保護,自謀發展,增強實力,開拓商務的鄉邦團體。明中期起涌現出來的大大小小商幫,就是在會館的旗幟下不斷發展壯大的。會館既是地域商人在客籍地聯絡大小商人自我管理、謀求發展的社會組織,也就成為地方政府加強治安管理特別是對外來人口管理的重要輔助力量。 五、各支地域商幫的特色 各支地域商幫除了如上所說的活動范圍和經營商品各有側重點外,其他方面也各有特色。 清代道光時的浙江余姚人葉調元描寫漢口的地域商幫的特點為:“徽客愛纏紅白線,鎮商喜捻旱煙筒。西人不說楚人話,三處從來習土風。”①雖然說的是徽商、當地商和山西商幫的生活習俗特征的區別,但也說明各地商幫是有不同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葉調元:《漢口竹枝詞》第163首,徐明庭輯校:《武漢竹枝詞》第80頁。 明代萬歷時人福建謝肇涮曾將全國各地之人作過比較性描述,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然新安人衣食亦甚菲嗇,薄糜鹽薤,欣然一飽矣,惟娶妾、宿妓、爭訟則揮金如土。……至其菲衣惡食,纖嗇委瑣,四方之人皆傳以為口實,不虛也。天下推纖嗇者必推新安與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貧者,其地瘠也。新安人近雅而稍輕薄,江右人近俗而多意氣。齊人鈍而不機,楚人機而不浮。吳、越浮矣,而喜近名;閩、廣質矣,而多首鼠。蜀人巧而尚禮,秦人鷙而不貪。晉陋而實,洛淺而愿,粵輕而獷,滇夷而華。”① 清后期,日人小山松壽稱,南方支那人種闊達敏捷,堅忍傈悍,當事不躊躇,其富于決斷所謂“能切思”,所以商人為天下魁首。宜哉,若廣東、寧波商人之在東洋不論,即全世界也雄飛,常能制商機,處緩急。如遇意外事,直接講求挽回經濟損失之策,承擔適當的損失,實是此等商人之所共長。隨著向內陸以至北清,柔弱之風漸薄,而不免遲鈍之譏。即處事緩慢,殆有另一人種之感②。 《清國商況視察復命書》稱,廣東商賈性格活潑剛毅,在支那人民中所罕見,嗜尚華靡,精美衣服器物,交際奔走,兢為宴游豪侈,于勤儉耐勞遜于山西商賈甚多,雖豪膽避難,處事敏速,出人意表,運轉巨資,不失時機。而且在支那人民中,通暢海外事情,以至在對外國貿易上幾乎壟斷其利,至其資本,與山西商不相伯仲,運轉數百萬資財者不少③。 《清國商況視察復命書》稱,寧波港是支那古代對外貿易港口,其人通商暢達,幾與廣東相伯仲。寧波商人的習俗,儉嗇樸茂很像山西商,而氣宇豁達、豪膽敢為,不如廣東人果斷,勤勉忍耐劣于山西商而勝于廣東商,但團結聯合之強固、渴望資本之富裕,足以與山西、廣東商相抗衡。故寧波港的貿易由寧波商專握,他省商賈不得絲毫侵占。在上海市場,該幫商賈幾乎占上海商賈的少半數,雄飛于各市場,觀其在長江一帶諸港,該商賈團結,排斥他省的商賈。又稱,寧波商人舉措活潑,思慮縝密,質樸不飾外觀,敏于商機,他商所罕見。故寧波商雄飛支那各市場,飛揚跋扈,如在上海有力商人過半是寧波商賈,在其他各要市,組織所謂寧波幫,與山西幫、廣東幫并衡不相上下,其勢力實不可侮。其氣質如與山西、廣東商人相比,思慮縝密、質樸不飾外觀類似山西商賈,而不如山西商人吝慳,商機敏捷類似廣東商,豪膽果斷不如廣東人。其性格基本上善良純誠,但陰險譎詭亦固不少④。 后來的東亞同文會在沿襲了《清國商況視察復命書》的看法后又稱,勤勉忍耐這一點上劣于山西商,團結心的強固,渴望資本的富裕,可不差于山西、廣東商,故此地的商業全由當地的商家壟斷,外來商賈并無立足之地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謝肇淛:《五雜組》卷四《地部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頁。 ②小山松壽:《南清貿易》,東京專門學校出版部1901年版,第7頁。 ③日本外務省通商局編纂:《清國商況視察復命書》第30頁。 ④日本外務省通商局編纂:《清國商況視察復命書》第30、282頁。 ⑤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支那開港場志》第1卷《中部支那》,1922年,第1044頁。 總起來看:廣東商幫果于冒險,豪膽避難,活潑剛毅,敏于商機,出人意表,運轉巨資,不失時機,篤于鄉誼,看重鄉邦精神。廣東買辦互相扶持:徐潤、鄭觀應和唐廷樞三人皆為近代中國著名買辦,他們不僅同為香山同鄉,而且互有關系,鄭是唐的親戚,也是徐的世交。誠如馮爾康指出,“廣東人到滬,因家庭、宗族、鄰里關系,互相牽引,像滾雪球一樣,人數越來越多”①。 山西商幫相對謹慎保守、樸實勤儉,但縝密細致,經營方式足可稱道。無論當地人還是外地人,一致認為山西商人“樸實勤儉”,清中期北京至有“西子”之陋稱。道光時葉調元《漢口竹枝詞》稱,“高底鑲鞋踩爛泥,羊頭袍子腳跟齊。沖人一陣蔥椒氣,不待聞聲識老西”②,形象地描繪了山西商幫較為樸實土氣的特征。山西商人十分重視培養與選拔人才,知人善用,任人所長;不惜重金,聘用人才;吐故納新,有進有出;獎罰嚴明,決不姑息。物質利益,勞資兼顧。山西商人創造了一套處理勞資兩方面物質利益關系的制度,即職工薪金制和職工頂人力股制,在企業管理中取得了成功,也迎來了整個山西商人的興盛。 寧波紹興商人特別是寧波商人,生活儉約,頗具開拓精神(經營新式行業和充當買辦)和團結精神(兩次四明公所事件),冒險精神不如廣東商人,而又穩扎穩打。寧波幫人數特別眾,與此注重鄉誼當大有關系,大小事業都來得,上自政治舞臺的人物、金融家、實業家,下至為水手仆役的工人,效率都極強。 郭印緒認為:寧波幫商人之所以能在開埠后的上海迅速崛起是由于他們順應了經濟格局轉變的歷史趨勢。他們一方面不斷開拓新興行業,得以在這些行業中占捷足之利,另一方面又在繼續發揮傳統特色行業優勢的同時,居安思危逐漸向與這些傳統行業相關的新式行業轉化,而不墨守成規,坐以待斃。寧波幫之所以能如此,主要是和寧波幫商人本身的一些特點有關。首先,甬幫商人極富開拓創新精神。其次,寧波商幫多經營與外貿有關的行業。另外,極其注重金融業的發展也是甬幫的一大特色。再次,以血緣家族擴大至地域鄉誼所形成的凝聚力是上海寧波幫崛起的保證。最后,不少寧波幫巨商大賈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官銜,以謀求保護和發展。旅滬寧波幫的這些特點使其在開埠后的上海很快崛起,控制了華資金融、外貿等主要行業,逐步超過了廣東商幫及徽州商幫,成為上海最強大的中國經濟力量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馮爾康:《清人生活漫步》,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頁。 ②葉調元:《漢口竹枝詞》第162首,徐明庭輯校:《武漢竹枝詞》第80頁。 ③郭緒印:《老上海的同鄉團體》,文匯出版社2003年版,第511~514頁。 寧波商幫極為團結一致的特點,在上海的兩次四明公所事件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同治十三年,法租界修筑貫通公所的一條馬路,公董局要求公所遷讓義冢。寧波人自然不答應,發動在滬各界寧波人抵抗。三月十八日,法方派遣水兵登岸,殺死華人7人,法人也傷數人,釀成血案。上海市民群情激憤,法國上海總領事和清廷上海道不得不發布告示聲明不筑馬路。后來中法雙方幾經交涉,直到光緒四年,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法公使談判,中國賠償銀37000兩,作為法、意等國人失房屋物件費,法國殺死華人7名,出撫恤銀7千兩。寧波商幫以血肉之軀維護了其產業。法國人雖然肇事制造了血案,獲得了大筆賠償銀,但仍不滿足,違背20年前與清廷訂立的契據,于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以公所的部分地方沒有確定所有權為借口,議劃義冢地以筑路。法兵后來甚至毀壞公所墻垣,大肆逞兇,殺戮華人17人,再次釀成震驚中外的血案。甬人異常憤怒,同仇敵愾,公所董事嚴信厚、葉澄衷、朱璜、沈洪賚等號召南北市罷市罷工,凡輪船中的甬籍水手一律上岸,西人所雇的甬籍人夫一律辭退。兩江總督特派按察使到上海查辦,各國領事也出面斡旋,法人理屈,被迫讓步。雙方明定界址,建造圍墻,永久遵守①。寧波商幫又一次以群體的力量和不折不撓的團結精神,維護了其公有財產。 紹興人以外出經商為務。直到民國時,活躍在吳江盛澤鎮上的紹興人,是僅次于徽州人的外來移民勢力,當地政府稱其為“團結力極形堅固,而又極守行規”②。 洞庭商幫經營行業、活動地域都很集中,總體上趨向穩定,如明后期起經營棉布、絲綢、糧食。康熙時的《林屋民風》說當地人,“業于商者楚地為多,故下水之貨以米為常物,山水商民惟向生意穩當者為之。上水則緞布帛,下水惟米而已,險道所不為也”③。洞庭幫又有“鉆天洞庭”之稱,上海俗諺:“徽幫人最狠,見了山浪幫,還得忍一忍。”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上海縣為四明公所冢地不筑馬路告示碑》、《蘇松太兵備道上海法總領事為四明公所血案結案碑》等,《上海碑刻資料選輯》第426~429頁;民國《上海縣續志》卷三《建置下》。 ②《吳江縣政》第1卷第1期,1934年7月。 ③王維德:《林屋民風》卷七《民風四》。 ④席德基:《東山席家與上海金融業》,《吳縣文史資料》第9輯。 徽州商人、山西商人平時較為節儉。從總體上說,徽商也不脫商人通常的刻剝纖嗇習性。咸豐三年,山西巡撫哈芬為勸捐,說“山西商民雖富,慳吝性成”①。但交結官府和官員時踵事增華,窮奢極欲,在所不惜。 徽商、晉商與官府的關系最為緊密。所謂“烏紗帽”就是說的這種情形。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稱,“原來徽州人有個僻性,是烏紗帽,紅繡鞋,一生只這兩件事不爭銀子。”在明清兩代,商人通過捐資,可以獲得官位,或獲得虛銜。在清代,可以捐官職,捐學位,捐虛銜,捐頂戴,捐缺分,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員以下,皆可報捐。徽商熱衷于或擅長結交官府及官員。明弘治時戶部郎中李夢陽說,淮揚鹽商富比王侯,以其厚資,“以蓄聲樂伎妾珍物,援結諸豪貴,藉其陰庇”②,說的就是徽商最喜交結豪貴,謀求庇護。正德時人李維楨更說,徽州高貲商人,“善行媚權勢”③。萬歷時徽州人吳時行說:“海內挾<王率>而擁豐貲無逾新都。新都之富,人饒才谞而善心計,其知足以相傾,其豪足以相御,其氣力足以設財役貧,其聲勢足以聯樞籍要。”④不擇手段交結各種有用勢力,正是徽商較之其他商幫更為明顯的特色。乾隆時,兩淮鹽業總商江春,有著一品布政使頭銜,與乾隆皇帝是至交,任兩淮總商40年,捐輸報效銀兩多達千余萬兩,至有“以布衣交天子”的雅話留傳下來。另有“五品天青褂,六味地黃丸”抑揄對聯,說的也是商人捐得虛銜的故事。乾隆時徽商程晉芳,與兩江總督尹繼善關系融洽,程納妾,尹之公子賦詩戲賀⑤。在鹽業中之錚錚者的鹽商程易,與漕運總督鐵氏、南河總督徐氏和淮關監督某公過從甚密。曾與人合辦“五老會”,宴集于荻莊,備極一時之勝,漕運總督鐵氏為這次耆紳雅集作序刻石,遠近傳為佳話⑥。賀長齡就曾指出:“兩淮鹽政、運司兩衙門,每年商人均有例送規費,其數正復不貲,雖間有不受者,亦復寥寥。至遇有撥解之款,鹽政、運司又因庫貯空虛,不得不向商人挪借,以致總商有所挾持,故鹽務一切陳奏,多有出自商人意指者。”⑦ __________________ ①咸豐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山西巡撫哈芬折片,轉引自《山西票號史料》第53頁。 ②李夢陽:《空同集》卷四十《擬處置鹽法事宜狀》。《四庫全書》本。 ③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六六《何中丞家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④吳時行:《兩洲集》卷四《光祿程公八十序》。《故宮珍本叢刊》影印崇禎月華閣刻本。 ⑤袁枚《隨園詩話》卷七載:“程魚門多須納妾,尹公子璞齋戲賀云:鶯囀一聲紅袖近,長髯三尺老奴來。文端公笑曰:阿三該打。”程魚門即徽商程晉芳,文端公即尹繼善。 ⑥李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三帙。 ⑦賀長齡:《駁長蘆鹽價改用銀樁疏》,王世華《富甲一方的徽商》謂引自《清經世文編》卷四二,查賀長齡編《清經世文編》該卷無。 山西票號之創辦人雷履泰就是擅長與官府打交道的人。據說他“久駐北京,為人誠實,擅長交際,恒出入于王公大臣之門,深得各顯貴之信任。始為委辦以事,繼則信托以款,不數年而日升號之營業盈余達數十萬”①。山西商人同樣積極向朝廷或官府捐輸效力。徐繼遷說:“晉省前后捐輸,己至五六次,數逾千萬。”②據黃鑒暉研究,從乾隆三十八年至咸豐五年的80年間,山西紳商4次共捐輸830余萬兩③。山西商幫與清廷命運緊密相連,隨著清廷覆亡而迅速衰敗。常贊春就感嘆道:“民國肇興,吾家各埠商肆,頓遭損失”,“國體驟易,時事日棘,山西商務遂難復其舊”④。常氏沒有具體說明山西商幫為何民國肇興就盛況難復,但因清廷滅亡而衰落之跡非常明顯。 陜西商幫吃苦耐勞堪稱第一,清末文獻稱:“陜幫俗能薄飲食,忍嗜欲,與庸保雜操作,雖齪訾無行而居久途富。”⑤但耳目有欠靈敏,不懂得看清商機,雖有利也無勇斷邁進氣魄,在支那商人中最處下位,故至今出外到他省經營商業者極少。在當地經商者原來也多陜西人,但大商業又有利的貿易,都經外省人之手(日本人語)。 福建商人富于冒險。福州在外經商者,按經營地點分幫,為蘇州幫、寧波幫和乍浦幫三大幫。同治年間湖廣總督侯官人郭柏蔭認為,三幫中,“而寧幫最為樸實,重信義,屏浮華,尤講鄉誼,逆旅中望衡對宇,操土音相慰問,式好若昆弟,行李之出于其途者,偶乏困,赒給必豐,無纖毫吝嗇”⑥。 今人陳支平等論福建商幫的特點為,多階層的商人組合;亦商亦盜的武裝貿易形式;內外勾結與山海兼顧;鄉族勢力與商人集團的結合;海上貿易與移居國外的相互促進⑦。 陳支平認為,福建龍巖商幫,善于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來增強自己的商業優勢,具有團結協作的向心力。龍巖人的經商意識和地緣團結精神,可以說是他們向外開拓進取較為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⑧。江西商人習俗儉樸,人數多、操業廣、滲透力強等優勢,但資本分散、小本經營等先天不足,缺乏特權為依托的江西商人更難與徽商、晉商相抗衡。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范椿年:《山西票號之組織沿革》,《中央銀行月報》第4卷第1期,1935年1月。轉引自《山西票號史料》第12頁。 ②徐繼遷:《松龕先生全集》卷三《復陽曲縣三紳士書》。 ③黃鑒暉:《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山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第473頁。 ④常贊春:《常氏家乘·十三世立訓公墓志銘》,1920年本,轉引自黃鑒暉《明清山西商人研究》第484頁。 ⑤《新疆圖志》卷二《商務》。 ⑥郭柏蔭:《重修福建會館碑記》,載《為爭回寧波福建會館敬告同鄉書》,1928年,廈門大學圖書館藏。 ⑦陳支平、胡剛:《福建商幫》,張海鵬、張海瀛主編:《中國十大商幫》第290~318頁。 ⑧陳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258頁。 山東商人勤樸為長。光緒后期,山東人自稱:“而吾鄉之商于斯者,猶循舊規,力與為敵,以樸為經,以勤為緯,尚能矗立于中外互市之秋。”①清末《山東風土記》稱:“山東風俗質樸,本不如南部之狡猾,然顧小利而無遠謀,從事大商業者甚少。蓋史公所謂齷齪儉嗇者,至今猶未改也。”② 廣東商人、寧波商人、洞庭商人熱衷洋務,最多買辦。 各地商人文化素質也有差異。總體而言,徽商最注重文化教育,最注意培養子弟,最熱衷科考入仕,就是所謂“左儒右賈”、“賈而好儒”,也最喜歡憑借實力依靠關系與人涉訟公庭,不勝不已③,有著性好訴訟的特點,儒賈并重兼用。如海陽吳姓商人,經營江西,“諸子皆材,則以儒授長、季,以賈授仲。儒用蜚聲,賈用負荷”④。三個兒子均可成材,該商并沒有讓他們都在儒或商上發展,而是讓長子和三子業儒,二子業商,從一個家庭來說,儒賈兼業,互為奧援,互為挹助。江西人李鼎就對徽商的書卷氣作出過高度評價,稱其“即賈也,猶然有士風”⑤。徽商的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張海鵬等認為,徽商“賈而好儒”。“在徽商中,以‘業儒’出身者居多,這是徽商異乎其他商幫之處,也是徽商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賈而好儒”促使其自身得以直接攀附封建政治勢力,也進一步促使其與封建宗族勢力粘合得更緊密。這在一定的時間里雖有助于商業的發展,同時卻又加強了這個商幫的封建性⑥。徽商注重經商經驗的總結,編寫商業書。隆慶年問,徽商黃汴就編寫了《天下水陸路程》一書。此書后來成為諸多商業書的母本,影響深遠。萬歷年間,休寧人程大位出版了《直指算法統宗》,風靡全國,“海內握算持籌之士,莫不家藏一編,若業制舉者之于四子書、五經義,翕然奉以為宗”⑦,而且一印再印。明清時期的商業書,多數是由徽商編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呂海寰:《創建山東會館碑》,《上海碑刻資料選輯》第195~196頁。 ②(清)佚名:《山東風土記》,《多土志抄稿本選編》(三)。 ③王士性《廣志繹》卷二《兩都》說徽商“至于商賈在外,遇鄉里之訟,不啻身嘗之,醵金出死力,則又以眾幫眾,無非亦為己身地也”。 ④吳時行:《兩洲集》卷四《賓巖吳公六十序》。《故宮珍本叢刊》本。 ⑤李鼎:《李長卿集》卷六《彰社征會記》。萬歷刻本。 ⑥張海鵬等主編《徽商研究》第391~405頁。 ⑦程世綏:《重刻直指算法統宗序》,見程大位著,梅榮照、李兆華校釋:《算法統宗校釋》第5頁。 六、商幫與社會各階層關系——以商人與名士為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幫實力的不斷加強,商人的實際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商人的自我意識日益濃厚,商人的自我感覺愈來愈好,與士子名流的關系也日漸緊密。徽商“良賈何負宏儒”的高亢宣言,為商人一吐心聲。嘉慶、道光時期的烏程人沈垚針對當時現狀,偏激地說:“仕者既與小民爭利,未仕者又必先有農桑之業方得給朝夕,以專事進取,于是貨殖之事益急,商賈之勢益重。非父兄先營事業于前,子弟即無由讀書以致身通顯。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為士。此宋元明以來變遷之大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則纖嗇之風益甚。然而睦姻任恤之風往往難見于士大夫,而轉見于商賈,何也?則以天下之勢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業則商賈也,其人則豪杰也。為豪杰則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為人所不為,不忍人所忍。是故為士者轉益纖嗇,為商者轉敦古誼。此又世道風俗之大較也。”①這完全打破了長期以來奉行的士民工商的四民等級序列,商人被人認為有不少是豪杰智略之士。 最能體現這一變化的是當時的士商關系。名士筆下的商人傳,動輒稱某商“樂與士大夫游”,“樂與士人交”。這是站在文人、士人角度,羞羞答答,硬撐面子。站在商人角度,則是“士人樂與之游”了。清初湖州商人濮淙,不少士人“咸藉詩篇為結納資”。古文大家、嘉靖時昆山人歸有光就承認吳地的士大夫都喜歡與徽商往來。浸淫于金錢世界,以貨利為急的士子名流,與商人觥籌交錯,頻繁往來,他們在收取一筆筆豐厚的潤筆費的同時,更以商人為獲得資助的對象。達官名士、文史大家如李東陽、歸有光、何良俊、汪道昆、王世貞世懋兄弟、溫純、李維楨、焦茲、申時行、韓邦奇、茅坤、陳子龍、陳繼儒、馮夢禎、錢謙益、吳偉業、顧炎武、歸莊、汪琬、徐乾學、錢大昕、劉大樾等,只要翻翻他們的文集,我們就可發現,他們都為商人或商人家屬寫過充斥了褒諛之辭的墓志銘或壽文。官至兵部侍郎的徽州人汪道昆,出身于商賈世家,也是個文壇大手筆,在他的《太函集》中,就有幾百篇商人及其家屬的志銘壽文。他也曾因大商人潘汀州之請,抱病為另一個大商人阮弼作傳。洞庭東山商人之子席啟圖編了部《畜德錄》,大名鼎鼎的汪琬、陸隴其、王掞紛紛為其寫序言。聶慎行更曾應邀與一幫文士賦詩為徽商胡某奪回戲子。洞庭東山商人葛符死,“四方之士或為位而哭于家,或齋沐而薦于寺,或千里束芻白馬素車而至”②,眾望所歸的金陵俞仲茅、上海陳繼儒、蘇州欽叔陽為他撰寫志碣行狀,文章負重名近四十年的湖北京山人李維楨為其撰家傳。金錢驅使著這些名士不顧身份甘為商人奔走效勞。袁秩、汪道昆、王世貞、董其昌、馮夢禎、李之芳、陳繼儒、張溥、吳偉業、歸莊以及萬歷年間曾做過吳縣令的公安人袁宏道等,常以洞庭商人為居停主人,游覽洞庭東西山勝景,兼旬連月,流連忘返。馮夢禎游洞庭東西山,住東山商人許懷耕家。洞庭東山商人翁彥隉父子筑了“亭榭水石之勝甲吳下”的集賢圃,董其昌、陳繼儒等著名文人詠哦其問,陳宗之為記,范景文賦詩。每當春秋佳日,江南名士的舟輿爭集其門。崇禎六年(1633),復社的虎丘大會,“舟車填咽,巷陌為滿”,這次盛大的文人聚會,活動經費出自于洞庭東山商人許德先的大力贊助。文章名望滿天下的常熟錢謙益,崇禎末年曾幫古董書畫商人歙縣吳其貞考辨出幾十幅元代書法作品的作者。著名詩人杭州人厲鶚三游鎮江,由著名鹽商馬曰琯兄弟提供費用。號稱“南朱”的一代詩宗秀水人朱彝尊著了部《經義考》,馬曰琯在揚州刊刻。一代史學家鄞縣人全祖望住在馬曰琯的小玲瓏山館,得了惡疾,馬曰琯出千金為他延請醫師。翰林院編修仁和人杭世駿,應邀人住馬曰琯家。常熟陳祖范,主講揚州安定書院,與馬曰琯唱和成集。舉博學鴻詞的吳興人姚世鈺客死揚州,馬曰琯為他料理喪事。萬歷年間,社會各界與徽商方元素的文字往還,至今還有926通保存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沈垚:《落帆樓文集》卷二四《費席山先生七十雙壽序》。《四部叢刊》本。 ②葛一龍:《先府君行略》,民國《洞庭東山葛氏宗譜》。 明清之際商人與名士的熱絡關系,可由太倉王世貞與涇縣詹景鳳的有趣對話為典型。在南京瓦官寺,王世貞偶爾說:“新安賈人見蘇州文人如蠅聚一膻。”詹景鳳反唇相譏說:“蘇州文人見新安賈人亦如蠅聚一膻。”王世貞笑而不語。才名之大、官位之崇、資產之厚如太倉王世貞也難避其嫌,為人詬言。而商人蠅聚文人,則“家業蓋以丕振”。文人名高,商人多金。名士以商人為經濟后盾,可以照樣風雅,照樣賦詩度曲;商人由名士捧場,奸貪說成義廉,俗物諛為雅士,生意越做越大,與民眾的矛盾也得以緩和。一文一商,相得益彰。可見商人與文士,原是互相攀結、互相利用、水乳交融而又各得其所的關系。 之所以如此,在商人看來,其一,名與利可以相通:“儒為名高,士為厚利”①,追求的目標雖然不一,實質是一致的。其二,義與利相通,黟商舒遵剛曾對人說,圣人說,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國且如此,況身家乎;所謂“士商異術而同志”。其三,為賈為宦在事道上相通:習賈有利于為政,習儒也有利于為商。其四,士商求取功名,與實現“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四《明故處士溪陽吳長公墓志銘》。萬歷刻本。 振家聲”的目的相通。其五,賈儒相通表現為兩種功名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①。讀書是晉身之階,營商可為讀書入仕打下經濟基礎,可以加大培養子弟的力度(以徽商為例)。所謂“良賈何負宏儒”。誠如前引清中期沈毒所說,“非父兄先營事業于前,子弟即無由讀書,以致身通顯”②。清人盛昱在論及兩淮鹽商與官府的關系時說:“官以商之富也而朘之,商以官之可以護己也而豢之,在京之縉紳,往來之名士,無不結納,甚至聯姻閣臣,排抑言路,占取鼎甲,凡其力之所能致此者,皆以賄,皆(此“皆”字疑為衍文——引者)取之國家之裸與民之膏血。”③說徽商所得“皆以賄取之國家之裸與民之膏血”未免過甚,但不擇手段交結各種有用勢力,則是徽商較之其他商幫更為明顯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上采自唐力行的觀點,見其《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第205—207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沈垚:《落帆樓文集》卷二四《費席山先生七十雙壽序》。 ③盛昱:《兩淮鹽法錄要序》,楊仲羲編《意園文略》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