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做什么,如果事先沒有想好,考慮到情況的方方面面,那么很有可能,你在執行任務時會做得很糟糕。也就是說,你會犯愚蠢的錯誤,經歷慘痛的失敗,別人會取笑你。因此,你的行為永遠不會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
思考的過程被嚴重忽視了。
人們會想,既然我有大腦,就肯定擁有思考能力。但是,老鼠也有大腦,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可以建造摩天大樓或者駕駛汽車呢?
嗯……不能吧,我從沒見過老鼠開車,連自行車都不騎。
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更好地思考。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思考?
大腦可以成功地把勺子引向你的嘴,而不會把湯灑出來,這是一回事。但是,有效地應對生活拋給你的挑戰,而不致于以坐牢或無家可歸而告終,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遺憾的是,沒有人教你思考的能力。學校關注的是告訴你該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法成功解決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問題。
此外,人們很少對思考進行思考。但毫無疑問,這是必要的。
出現在我們大腦中的模式即為思想,它會影響我們決策的方式,是我們過上愉快生活的前提。
并不是說我們的生活過得不OK,我們有智能手機,有閱讀的能力。很有可能,你在生活中過得很好。但誰又會滿足于OK呢,我們想要更多,想要更好的。
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的大腦,避免習慣的捷徑,并引入新的、思維更好的概念,我們就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我寫這篇文章時,除了依靠自己從所有讀過的書中學到的東西,除了依靠科學論文,也參考了自己的經驗。
我的目標是幫助你更好地思考“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這樣,下次有人問你說:“你對我們這個物種成為跨星系物種有什么看法?”或者,“聲音在空氣中傳播得更快,還是在水中傳播得更快,為什么?”時,你不會簡單地聳聳肩,并發出類似動物的聲音:“啊?!”,而你會根據自己鍛煉思考能力的情況,構造出一個定義明確的答案。
01
思考是具有挑戰性的。我絕對相信,你可以思考。但我們想象一下,假設今天你的大腦在“休假”,不是整個大腦,而是負責創造原創思想的那部分。現在你的腦袋里有一部分是空的。這是否意味著你會崩潰并餓死?
并不會。
你看,思考是如此困難的第一個原因是,當涉及到構建一個思想時,有一定的“等級”。我們的大腦經過了進化,一點一點地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它在一開始要簡單得多。
這些是現在大腦的主要部分:
爬蟲腦(The Reptilian brain):這部分大腦控制著我們與生俱來的自動自我保護行為模式。爬蟲腦負責所謂的4F:進食(Feeding),戰斗(Fighting),逃跑(Fleeing)和生育(Reproduction)。
邊緣腦(The Limbic brain):大腦的這部分負責管理身體的運動。此外,它還可以記錄產生愉快和不愉快經歷的記憶和行為,負責人類所謂的“情緒”。
新皮層(The Neocortex):這是大腦的最新進化出的部分,而且有很多功能。在新皮層中,我們有這樣的能力:推理、計劃、解決復雜問題、自我調節和做決定的能力
但最初,大腦主要專注于兩件事:生存和復制,所以,你唯一會想的兩件事就是如何找到食物和如何交配,就像動物一樣。那時新皮層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你遇到每一種情況時,首先都是從生存和交配的角度考慮的:“要一本書嗎?”不,我要吃的……”
導致思考困難的另一個方面是,我們根本就沒有思考。或者更準確地說,沒有對思考進行足夠的思考,也沒有思考什么。
當我們不去思考的時候,就會按照頭腦中當前存在的模式行事。這些模式肯定不足以應對我們正在經歷或將要經歷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斷面臨新的挑戰。當從未經歷過的事情發生時,就好像你突然被傳送到了一片大森林的中央,你周圍的一切都是新的和未知的。
每邁出一步,你就會發現更多的異域,但這種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畢竟,通過進入陷阱來發現陷阱是沒有用的。更有用的是提前發現陷阱,并避開它。
這就是教會自己更好地思考能給你帶來的好處。它會讓你提前發現破壞性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決定,以達到更好的結果。
02
要想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有幾個先決條件。而且你不只需要其中之一,而是需要所有這些東西,才能成功地應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
請看,更好思考的核心原則:
對思考本身進行思考,意味著你正在尋找提升思維的方法。
對思考本身進行思考,意味著你正在尋找提升思維的方法。
元認知(或者所謂的“關于思考的思考”)是第一個原則。雖然聽起來有點“離譜”,但元認知是你理解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你需要意識到自己在思考方面有問題,否則,就不會采取步驟來改善。你會“幸福地”意識不到自己的缺點,繼續在生活中前進,祈禱幸運會降臨。
善于對思考進行思考需要兩件事。自我分析和一些更難的事情:承認你并不完美。別擔心,沒人是完美的。你越是善于發現自己的缺點(尤其是在思維方式方面),你就越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以下是元認知的一個簡單例子:通過檢查自己的思維過程,你可以意識到自己真的不擅長記憶。但是,不要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這個消息,而要做一些事情,找到可以幫助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學習策略,提高記憶力。
認知偏見嚴重扭曲了我們的思維。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實是盲目的,而且,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
認知偏見嚴重扭曲了思維。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實是盲目的,而且,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
大腦“休假”的頻率比我們想象的要高。由于因為每時每刻都有很多事情發生,所以大腦創造了類似“思維捷徑”的東西。想象一下,它們就像你電腦上的快捷方式圖標,輕輕一點就能打開你想找到的東西,非常方便,這會大大增加你到開一個軟件的概率。同樣,你會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解鎖手機,查看剛剛收到的信息。即使你有一大堆工作要做,在99%的情況下,當你收到通知時,依舊會立即查看它。
畢竟,查看通知的感覺很好。而“好”,是我們一直想要的感覺。
認知偏差是大腦用來處理認知負荷的現成模式。雖然它們對大腦有益,但對你卻沒什么益處。
認知偏差可以被認為是“大腦的壞習慣”。
要避免認知偏差是極其困難的。但重要的是首先要意識到它們。例如,一個著名而危險的認知偏差是確認偏誤。簡而言之,確認偏誤是指我們傾向于“尋找能夠證實自己已有觀念”的信息源、人和想法。
有人可能會對你說,每天花5個小時在社交媒體上是你生活沒有進步的原因。然而,你并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如何支配時間的。對此,你的回應是,把這個人從生活中趕走,然后找到一群認為“社交媒體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的最好東西”的人。
當使用心智模型時,我們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世界。
當使用心智模型時,我們能更快更好地理解世界。因此,我們會思考得更快,走得更遠。
認知偏見會讓我們錯誤思考,但心智模型會幫助我們正確思考。
即使你有一大堆壞的思考習慣,也可以從心智模型中受益。事實是,不管你年齡多大,都可以改善自己的思維模式。
我們的大腦適應性很強,甚至可以說,我們能隨心所欲地塑造大腦。這就是心智模型的概念所在。
心智模型是能幫助我們了解世界如何運轉的思考工具。例如,有學習心智模型,解決問題心智模型等等。
這些也是捷徑。但與認知偏見不同的是,它們會激發思考,繼而改善行動,而不是沒有思考就行動。
例如,如果我們重新考慮上面的認知偏見,運用二階思維,你可以發現,雖然使用社交媒體現在感覺良好,但它只會導致你越來越墮落。瀏覽圖片并不能給你帶來長期的回報,只有短期的情緒收獲,且會迅速蒸發,讓你想要更多。通過在心理模型的幫助下進行這種自我分析,你可以用自己的時間做一些更健康的事情。
把你帶到“這里”的東西,不會把你帶到“那里”。你需要拋棄某些原則和策略,以便為更好的原則和策略騰出空間。
把你帶到“這里”的東西,不會把你帶到“那里”。你需要拋棄某些原則和策略,以便為更好的原則和策略騰出空間。
人們停滯不前的一個常見原因是,他們沒有更新自己的思維模式。
之前提到過,我們傾向于尋找能證實自己現有信念的東西,不懈地尋找能支持我們想法的事實。但這只會讓我們一無所獲,只是停留在同一個位置,永遠不會進步。
要想更好地思考,很大程度上要摒棄舊的思維模式,用更好的思維模式取而代之。
你需要經常練習拋棄不切實際的想法,為新的和更好的思考創造空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不加思考地做一些相同的事情。在一些大公司也是這樣的,他們會堅持做那些已經做了很多年的事情,從不更新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為什么下面這句話被認為是商業中最危險的話:“我們一直都是這么做的!”
但是,把你帶到“這里”的東西,不會把你帶到“那里”。
或者,我稍微改變《加速專業》(Accelerated Expertise)一書中的一句話:“當有缺陷的心理模型被替代時,學習思維就會進步;而當一個模型被完善并越來越難被否定時,學習思維就會穩定。”
所有這些都需要你放棄或拋棄目前持有的過時觀念,用更好的觀念來取代它們。
我們會先有情緒,然后才是思考。理解“人是由情緒引導的”這句話,可以幫助你在生活的許多不同領域做得更好。圖片來源:durmonski.com
我們會先有情緒,然后才是思考。理解“人是由情緒引導的”這句話,可以幫助你在生活的許多不同領域做得更好。這不僅能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了解他人。
在《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這本書中,作者以微妙的方式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的思維往往是有缺陷的。
簡而言之,因為我們生來就會先感受,然后才思考。
如果你感到沮喪,如果你懷疑自己,如果你缺乏自信,你的行為就會與你感到愉快、受到鼓勵和自信滿滿的時候大不相同。
即使是像感覺疲倦這樣簡單的事情,也會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改變你的思維。
例如,有一個概念叫做情緒綁架(emotional hijacking),也被稱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這是一種直接的情緒反應,忽略了大腦的理性部分。很明顯,如果你受到槍支威脅,大腦會拋開所有其他想法,迅速進入戰斗或逃跑模式(fight or flight mode)。
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我們累了,在辛苦工作的一天結束后,我們更有可能和配偶吵架。這不是因為我們有精力去爭吵,相反,是因為我們太累了,所以說話時沒有經過任何思考。因此,我們可能會傷害到別人,而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然后大喊大叫,而不是道歉。
理解“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緒的影響”,這是通向更好思維的5個主要原則的最后一個。
現在,讓我們看看可以使用什么思維策略,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
03
很少有一件事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有很多要求,以上只是一個起點。
聰明的人是怎么做的?
聰明的人不會只考慮自己的思維模式,他們還會花很多時間思考他們沒有思考的事情。
這聽起來簡直是在胡說八道,但請聽我說完。
當你考慮自己可能錯過的東西時,可以幫助你獲得以前無法獲得的新想法,并做出更好的決定。
畢竟,如果你僅僅依靠自己頭腦中的已有想法來處理生活中的事情,就肯定會錯過一些東西。這就是為什么要花更多時間來做決定。
當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一個問題上時,會發生兩件神奇的事情。首先,你會開始找到一堆的解決方案。其次,這個問題看起來不再可怕了,選項的產生會讓你覺得沒有什么好害怕的。
當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一個問題上時,會發生兩件神奇的事情。首先,你會開始找到一堆的解決方案。其次,這個問題看起來不再可怕了,選項的產生會讓你覺得沒有什么好害怕的。
準備一個清單,寫下你的主要問題,你目前生活中最大的障礙。然后,每當你聽到或讀到一些有趣的東西時,對照清單上的每個問題進行測試,看看是否有幫助。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并不是說我有多聰明,只是我在一個問題上花的時間更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是的,有些情況需要當下就做決定,但在其他情況下,我們可以研究一番。
深入可以幫助你成為專家,而廣泛會讓你的大腦更加豐滿、靈活。
深入可以幫助你成為專家,而廣泛會讓你的大腦更加豐滿、靈活。如果我們想精通一個特定的領域,通常會深入研究。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會閱讀某一特定主題的所有書籍。
當然,這完全有道理。讓自己接觸大量與某個特定主題相關的案例可以讓你做好準備。你將對這個領域有自己的見解,甚至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時,你會有策略來采取行動。
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你會變得只擅長一件事。
當然,被公認為專家是件好事。但你可能會不小心把自己鎖在自己創造的泡沫里,你知道很多關于做X的事,但你對W, Y和Z一無所知。
當今世界,我們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寬度。
當今世界,我們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寬度。
在我們當下的世界里,你需要了解很多不同學科的很多東西。不僅是為了更好地思考,而且是為了在生活中過得更好。
或者我換一種說法,深入研究可以讓你成為會計師事務所最好的會計師,而“既深入又廣泛”則將幫助你擁有所在領域最好的會計師事務所。
“思考大量的事情”和“思考正確的事情”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
“思考大量的事情”和“思考正確的事情”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
維基百科說,“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指的是工作記憶資源的使用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工作記憶中的內容會逐漸增加。早上醒來時,我們頭腦中可能只有基本需求,但晚上睡覺時大腦卻很混亂。
原因很簡單,我們在白天會通過各種來源獲得新信息,比如新聞、電視、其他人分享想法或要求我們做某事,等等。
記住這一點,關于“更好的思考”,一簡單個方法就是少想一些事情,不要讓自己被各種選擇和決定壓垮。有邏輯的解決方案是,把問題結構化,并一個一個地解決它們。我們的做法恰恰相反,我們會縮在舒適的角落里看 YouTube 視頻,拖延問題的解決。
雖然有些事情你不能不考慮,比如你的健康,你的家庭,你的工作,等等,但有些方面你確實可以主動忽略,例如,放棄社交媒體,放棄新聞,放棄追求完美。
錢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金錢會干擾我們的思維。
當我們沒有足夠的錢時,唯一想的就是錢。雖然金錢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它肯定能解決缺錢的問題。除了閱讀個人理財書籍,我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盡管如此,你還是要意識到,金錢會干擾你的整體思維。
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思維之間切換,可以讓你看到更大的圖景,并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連接。
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思維之間切換,可以讓你看到更大的圖景,并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連接。
當專注于一件事時,會有利于你完成任務。但你在這個過程中忽略了其他一切,這就是為什么你也需要讓自己的思維發散,因為這樣做會讓你看到更多的事情,有偉大的想法。
這就是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思維之間切換的意義。
在《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一書中,作者分享了關于這兩種思維類型的有趣見解。
當你處于專注模式時,關注的是當前的問題,大腦的特定部分被激活,你在一個狹窄的空間內工作。然而,這阻礙了新想法的進入,而這些想法有可能使你正在思考的解決方案更加新穎。
發散思維模式基本上就是不去刻意想任何特別的事情,讓大腦在不同的想法之間跳躍。雖然這看起來沒什么效果,但正是這種漫不經心的做法,可以幫助你找到解決困難任務的獨特角度。
或者換句話說,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給自己發散思維的時間,遠離問題,這樣你就可以探索當前問題與其他事情的關系。
當你為別人著想的時候,想到別人在想什么的時候,你就會變得不那么暴躁。少些隔閡,多些理解。學會換位思考,你身邊的機會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多。
當你為別人著想的時候,想到別人在想什么的時候,你就會變得不那么暴躁。少些隔閡,多些理解。學會換位思考,你身邊的機會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多。
我相信,世界上發生的大多數沖突都是因為缺乏同理心。人們不關心別人,他們只關心別人能為自己做什么。遺憾的是,這種零和思維不會帶來任何長遠的結果。是的,你也許能贏得這場戰斗,但贏不了整個戰爭。
以國際象棋為例。如果你只專注于自己的一方,便不會走得太遠。你還需要弄清楚對方在玩什么把戲,這才是你贏的方式。
這在很大程度上要運用到換位思考和同理心。
同理心到底是什么?
字典里將這種能力描述為一種“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想象他人可能在想什么”的能力。
我經常看到缺乏同理心的情況。當我與人交談時,通常聊著聊著對方就會把話題轉回到自己身上:“哦,我明白你說的問題是什么意思。現在,我來告訴你我的問題吧……”
“利用同理心來更好地思考”被嚴重忽視,因為它似乎不是更好地思考的解決方案,而似乎更像是營銷人員的解決方案。但我確實認為,它能幫助你更好地思考。你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和別人生活在一起。因此,你需要考慮自己的決定將如何影響他人。
寫在最后
那么,你能學會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嗎?
好的思維方式會帶來好的行為,好的行為會帶來好的結果。你需要與自己的思想交流,批判性地進行思考,這樣你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默認選擇第一個出現在腦海中的想法。
要想更好地思考,你需要用有價值的見解來澆灌自己的大腦,這樣的見解能激發更多的思考,而不是讓你殆于思考。
不過,環顧四周,我們周圍到處都是缺乏營養的信息來源,這些不是為了幫助我更好地思考而設計的。恰恰相反,它的目的是迫使我花更多的時間上網或滾動屏幕,讓我變得急躁和懶得思考問題。
要放慢速度,給自己時間去發現自己的局限性,并找到克服它們的方法。
迄今為止,閱讀書籍依舊是治療這一切的最好方法。
有些人思考多于閱讀,另一些人則閱讀多于思考。兩者兼而有之的人,增長智慧。兩者都沒有的人,保持無知。——約翰·利蘭(John Leland)
參考文獻:
Based on the studies in this article: Our Three Brains – The Emotional Brain, www.interaction-design.org
Based on this article: The limbic system,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ased on this articl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the brain, rewardfoundation.org.
Two great books that will introduce you to a variety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ways to overcome them are: Super Thinking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