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城市總是能吸引更多目光。 2022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連續兩年突破4萬億元、南京GDP預計達到1.68萬億,五年跨越五個千億級臺階…… 在長三角35.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億2000萬人民創造了接近1/4的國家經濟總量,而GDP在5000億元-10000億元之間的城市,則被稱為“腰部城市”。 作為省內GDP經濟的后備力量,它們邁入“萬億俱樂部”的雄心溢于言表,不僅如此,這些腰部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中還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江蘇雙城:下一個萬億預備軍
江蘇省目前已有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四座GDP“萬億俱樂部”城市。
而常州,常常被稱為預定的下一個萬億城市。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直言,成為萬億城市的機遇千載難逢,也稍縱即逝,2023年,是常州沖刺GDP萬億之城的決勝之年。
據常州市官方發布的數據,2022年常州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達9500億元,首次跨上9000億元門檻,增長4%左右,常州市離這個俱樂部就差臨門一腳。
在新能源車這個當紅賽道,傳統汽車時代名不見經傳的常州一馬當先,不僅領先蘇錫、領跑江蘇,在全國版圖中也占據重要一席,就連上海深圳等“一線車都”都無法對其熟視無睹。截至目前,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位的龍頭企業中,有4家已布局常州,動力電池年產值位居全國首位,占全國1/3、江蘇2/3;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超過3400家,居全國首位;擁有4家整車企業,新能源整車產量占江蘇“半壁江山”,預計2022年突破30萬輛;太陽能光伏產業鏈條完整,電池片及組件產能約占全國一成……常州,已經成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板塊中產業鏈最長、涉及領域最全的地區之一。
下一步,它的目標是成為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在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
相比常州,徐州更想以“產業強市”和“區域中心”突破重圍,作為一座建構在資源之上的城市,徐州提出 '343' 創新產業集群,讓一批'老字號’產業脫胎換骨,'新產業’積厚成勢,達到萬億城市的目標。
在浙江,杭甬雙城日益穩定。腰部城市中溫州、紹興、嘉興的競爭焦灼,但都穩扎穩打,“十四五”是它們給自己的期限。
2022年前三季度,溫州GDP達到了5818.7億元,據預測溫州很可能在第四季度成為長三角下一座8000億元級別的城市。溫州的目標是:“2025年GDP破萬億,常住人口破千萬”。
紹興市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未來五年,紹興將力爭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
嘉興提出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000億元以上、力爭1萬億元。2023年新年之前,嘉興正式提出“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標。對嘉興而言,提出打造“長三角中心城市”的目標,不僅是“宣言”,更指明了新階段的“新打法”。嘉興出臺的《中共嘉興市委關于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嘉興要打造樞紐型城市,建成高速公路樞紐、鐵路樞紐、航空樞紐、海河聯運樞紐“四大樞紐”。
去年三季度,金華做了個決定,到2027年GDP要達到萬億以上,能否超越臺州也是一大看點。
安徽省唯一的萬億地級市是合肥,2022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3.6%左右,突破1.2萬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4%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左右。
安徽第二梯隊蕪湖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550億,增長4%,與合肥有較大差距,這與發展省會城市的政策有關。
今年安徽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縮小腰部城市與頭部的斷層,未來五年構建多極支撐區域發展格局,不同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經濟總量超5000億元的市增加到5個。
對于安徽而言,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與滬蘇浙產業鏈等高對接、科技創新協同攻關、制度創新同步銜接,增強鏈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市場樞紐功能。
想成為“萬億城市”是所有腰部城市都在為之奮斗的目標。不過這些城市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成為“萬億城市”,而是想在經濟總量持續走高的基礎之上,成為具有帶動輻射作用的區域中心。
“首先,腰部城市為長三角頭部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采訪時舉例,杭州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托電商,而電商的商品主要來自于腰部城市,所以長三角城市的發展和腰部城市的支持息息相關。
腰部城市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樞紐關鍵。以被上海、南京等城市包圍的常州舉例,它的目標是建立引領功能的產業集群中心,成為長三角中軸樞紐;作為安徽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中的重要城市蕪湖,就有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定位;處于“義新歐”中歐班列與“義甬舟”開放大通道關鍵節點的金華,正緊抓時代的機遇,讓其逐漸成為內陸開放樞紐中心城市。
腰部城市的發展還是推動長三角區域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地區經濟平均度高,各地經濟發展較為均衡,離不開這些腰部企業的支撐,通過區域經濟發展,長三角減少了收入分配差距,實現了共同富裕。”盤和林說。朝著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邁進,長三角區域城市群內部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因此,腰部城市的發展也是長三角地區共建共享的重要戰略。
當然,長三角“腰部城市”的崛起,同樣離不開長三角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溢出紅利,為更多“腰部城市”的崛起帶來堅實的動力。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長三角正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支撐發展的基礎條件、時空距離方面,發達地區和暫時落后地區的落差都在快速縮小。未來,值得期待的城市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