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人名叫王二,他有個怪毛病,就是誰給他說媳婦,他也不要。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呆著,突然外面來了五百兵馬圍了他家,王二出來一看,那領頭的跪下就喊爹。
這個人名叫王二,哥哥王大死得早,嫂子不想另找主,就想給王二說個媳婦,王家也好后繼有人。可是王二就是不同意,嫂子無奈只好請來他舅、他叔說合,給他壓力。
王二表面上答應,夜里卻偷偷跑到了滕縣夏莊,就在那里干活,一干干了好幾年。這一天,他到夏莊外的三官廟玩,忽見一個人倒在了廟門口,旁邊還栓了一匹馬。
這人只有十八九歲的樣子,臉如金紙,嘴唇焦干,就心口還“撲通”有口氣。王二趕緊弄來面湯水給他喝下,喝完不多會,小孩“哎呀”一聲醒了過來。
小孩說自己名叫褚三寶,他爹是南京府太,因不守學規逃學出來游玩,什么也沒帶,沒想到餓昏在這里。又問王二姓甚名誰,王二就說老家在臨沂,名字叫王二。
兩人就結拜了兄弟,王二給了他盤纏,勸他早日回家。褚三寶臨走時說:“大哥,有時間到南京去,我家住南門里,棋盤大街。”王二說好,褚三寶就走了。
王二在夏莊混了十幾年,三十七八歲了才回家看看。他嫂子看他回來了,喜得不得了,可沒過多久又把他舅他叔叫來,想要給他說媳婦。王二見狀又連夜走了,這回他推了個小車,買了幾十斤姜,心想:我上南京找俺兄弟去。
他走了幾天,四月的天氣,已經怪熱,他就找了個樹蔭歇息。突然聽到有小孩的哭聲,原來是個被人丟棄的小男孩。王二心軟就把孩子放在車上,推著走了。
找個飯館吃飯時,店主問:“客官,你怎么帶個小孩?”王二說:“在路上討來的。”店主說:“我有個表弟,家里很闊,就是沒孩子,論天讓我給他討個小孩。你看給我行嗎?”
王二一聽,就讓店主做了證人,把孩子給了店主表弟李家了。李家給了王二二十兩銀子,交好約,這孩子就算討給姓李的了。王二接著趕路。
又走了好幾天,王二來到一個莊上,當時正是半夜,他來到一戶高樓下,正要歇會,忽然從樓上“撲通撲通”扔下來兩個包袱,緊接著又從樓上下來一個大閨女,把兩個包袱一提,二話沒說就上了王二的車。
王二也沒吱聲,推著就走了。黑天也看不清,一直走了十幾里路,那閨女說話了:“表哥,這回我可出了火坑了。”王二只“哼”了一聲,那閨女回臉一看,就哭了。
王二問她怎么回事,她只好說了實話。原來她今年只十七歲,自從母親死后,父親給她找了個繼母。可她總受繼母的氣,就跟表哥約好今日私奔,剛才看到王二的車,以為是表哥來了,就慌忙下樓了。
王二說:“你別害怕,我叫王二,老家臨沂。我一輩子沒娶媳婦,你要是不嫌棄,我認你當干閨女,幫你跳出火坑。”那閨女聽完磕頭就認了干爹,王二推著閨女上南京去了。
到了南京,打聽到了褚三寶的住處,登門拜訪。褚三寶這時已經繼承他爹府太的官職,他一看是結拜的大哥來了,就傳令大門掛彩,二門結燈,兩旁奏樂迎接。
接進客廳,三寶問大哥這幾年過得怎么樣。王二說一切都好,只有一個心事,就是給閨女找個婆家。三寶說南京東門有個楊舉人,尚未婚配,于是就托人去說親。
楊舉人一聽是府太大人的侄女,哪有不答應的,就這樣兩家做了親。王二閨女出嫁用的一切嫁妝全部由褚家陪送,選了吉日就成了親。王二看閨女有了著落,就和三寶說要回家。
家里還有老嫂,王二放心不下,三寶給了大哥不少盤纏,王二就辭別回家了。一晃又是十五六年過去了,王二都六十多歲了。
這年冬天,王二正蹲在家里烤火,外邊忽然來了五百兵馬,圍著王家大莊要找王二。鄰居趕緊把王二喊出來說:“狀元領著媳婦走娘家來了。”王二心想:哪來的狀元?
出來一看,原來狀元就是楊舉人,楊舉人中了狀元以后,他媳婦說想回趟娘家,狀元就帶著媳婦來臨沂找王二了。狀元不認得王二,他媳婦認得,她見了王二就雙手抱住他爹,說:“爹,我回來看你了。”
莊上的人都說:“你看看,這多好。不是說王二沒媳婦嗎?怎么有閨女唻?”又有人說:“望好吧,王二這回可有喜了。”第二天,閨女和女婿就回去了。
過了三天,又來了一個狀元,也是五百兵馬圍著王家大莊。狀元見人就找王二,有人把王二叫來了。王二一看不認識,狀元就說:“我是你十五年前撿的兒,中了新科狀元,來認父的。”
一聽說他撿的兒又來了,王二更喜了。原來他剛到李家那會,李家沒兒。后來李家媳婦又生了個兒,從那起李家就不疼他了,還給他氣受。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最近中了狀元,就來認父了。
這王二一輩子沒娶媳婦,可是狀元兒,狀元女婿都有了。
這個故事出自《民間故事》之“王二拾兒得女”,講述了一個一生未娶媳婦的王二機緣巧合之下撿了個兒子又撿了個女兒,他給兒子和女兒找到好的歸宿,后來兒子和女婿都中狀元來認爹的故事。
王二一生與世無爭,積德行善,才得了這樣的好結果。這說明人這一生,只要一心向善,就算身后無人,也不會孤獨終老,也會有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