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油條是非凡油條的新欄目,嘗試以一千字的篇幅展現非凡油條常規文章難以抵達的世界深處的某一點。
篇幅比非凡油條更短小(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方便我們追熱點),口味保持一貫的爽脆,敬請關注。
作者:小蝦餃
編輯:養樂多
隨著《蜘蛛俠:英雄遠征》在上映三天狂卷6.16億票房,開啟了今年暑期檔響亮的第一槍。
復仇者們集體失蹤,荷蘭弟闖蕩歐洲一邊惹禍一邊談戀愛,史塔克先生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復聯4》的高價首映搶到錢包破產人流淚彷佛還在昨日,小蜘蛛已經扛起新時代大旗。作為漫威單人電影首周最佳票房,這樣的好成績不知道這其中有沒有你的一份貢獻。
電影,這項表現力極佳的現代藝術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從馬蹄子在奔跑中是否都著地的爭論開始,利用人的視覺暫留原理,一步步從需要音樂家在現場即興伴奏的默片發展到有聲電影,再到電腦特技突飛猛進的新篇章,電影一直以來都是符合大眾娛樂需求而不斷更新換代的產物。
而美國可以說是利用電影進行文化輸出的扛把子,要技術有技術,要情節有情節。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若是講電影界由好萊塢稱雄,怕是沒有人有異議。
反觀中國,基數大、消費能力強,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全球電影票房的中堅力量,也是那么的順理成章。僅根據2018年的數據,全球電影票房達到417億美元左右,而中國電影票房如愿沖破600億,達到了 609.76 億元(約合89億美元)。
同時,城市院線觀影人次也從2006年的0.96億人次達到17.16億,光是貢獻的國產電影票房就達到了378.97億元,與美國的差距逐年減小,說是世界增速第一實至名歸。
與之對應的,則是我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的事實。
這并不難解釋。
在經濟學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做“口紅效應”,就是說經濟蕭條的時候反而會導致口紅銷量的上升。口紅相對于大件來說價格便宜,用在嘴上的效果卻立竿見影,是經濟低迷期最受女性喜愛的消費品。這消費傾向也被稱作“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電影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口紅。買張電影票總比買套房便宜,帶來的感官刺激卻是即時而強烈的。有人喜歡在電影院里笑,有人喜歡在電影院里哭,總比在家里悶著焦慮舒服。所以每當經濟受挫時,人們就會走入電影院,而票房則會有明顯的攀升。
資本得到滿足以后,又提高了電影的供給,給人們更多情感安慰,幫助大家熬過難過的時光,良性循環就開始了。而電影制作水平夠高的國家,就能在宏觀環境的下降通道里找到補償性收入。
這就是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良苦用心所在。
除了經濟增速放緩這種大環境,中國電影業蓬勃發展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被著力開發的小鎮青年文化需求。
在中國電影行業發展早期,東、中、西三個地區間的差異猶如反向的地理階梯,大致趨勢是自東向西、由沿海到內陸密度逐漸降低。
而在近幾年票房市場中,一二線城市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發展空間已然十分有限。2018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在2018年的市場份額僅占19.4%,二線城市包括部分直轄市、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城市等共計32個占比為39.4%,早已不復當年之勇。
中西部城市卻異軍突起,三線及以下城市從影院建設到排片量的增長都非常顯著,尤其是四五線城市的增速處于高位,三四五線城市的市場份額則首次超過40%。
電影票房不斷下沉到中西部縣城,甚至2018年西藏的那曲地區都開設了兩塊銀幕,共產生票房4.24萬。
在票房超過5億的城市中,只有西安、鄭州和長沙票房增長還算不錯,同比增幅突破了兩位數,其他城市實在是乏善可陳,表現平平。其中不出意外的是哈爾濱作為東北省會城市,是5億俱樂部中唯一一個票房同比下降的城市,而長春和沈陽同為東三省省會城市的難兄難弟增幅不足1%,聊勝于無。
一二線城市的電影市場已然快要觸及到發展的天花板了,這給了三線及以下城市趕超的機會。上有國家政策扶持和政府推動,下有資本們聞風而動大搞建設,里應外合之間強有力地推動了電影市場在全國范圍內的均衡發展。
中國電影票房市場茁壯發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優質國產影片的不斷涌現,吸引著更多國人走進影院。
在剛剛過去的上半年,國內票房的前20名中有9部都是國產電影,《流浪地球》更是以46.54億的票房力壓《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42.4億票房強勢登頂。
回想一年前,2018年的年度票房第一也是同在春節檔上映的《紅海行動》,在全年top20中,國產電影占據了11席。其中年票房前五名分別為:《紅海行動》(36.5億)、《唐人街探案2》(33.98億)、《我不是藥神》(31億)、《西虹市首富》(25.48億)、《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23.9億)。
2017年摘得桂冠的影片是最終票房成績為56.83億的《戰狼2》,甩開第二名《速度與激情8》(26.7億)票房的兩倍還要多。
相比前幾年的IP至上、流量為王、爛片也能卷錢的時代,這年頭觀眾的品味都在不斷提高,是越來越不好糊弄了,也是倒逼行業拿出點真東西來。類似《“盜墓”公寓》這種刷IP賣情懷的電影,雖然票房在上映首日迅速突破3億元,但大家很快發現自己被騙了,口碑在第二天就斷崖式下跌,豆瓣評分一度被憤怒的觀眾打到2.6,甚至比經典爛片《富春山居圖》還要低。
連屢次質疑豆瓣評分的神作導演畢志飛都極力撇清關系:“愛情公寓跟我們不同,他們數據很正常,不存在惡意操作”。連逐夢演藝圈都不帶愛情公寓大電影玩兒了,真是讓人心情復雜呢。
流量IP跌下神壇,真正能左右票房的還是影片本身的質量和自身話題所帶來的熱度,口碑電影終于有了生存空間,以后邁向海外的空間也就大得多了。
不過,在看起來繁花似錦的中國電影市場背后,巨額票房代表的并不都是好事兒。直觀的增長數據沖擊力極大,但也是會騙人的。根據文娛大會統計,2018年的年度影院平均上座率數據不足12.5%,是2014年以來的最低值。且電影上映的總量雖多,但票房還是由排名靠前的影片扛大旗,末尾近七成票房甚至不足1500萬。
2018的年度總票房雖然比上一年度增長了近50億,2019年破百億的時間甚至比18年還要早上幾天。但這主要是春節爆款拉動的增長,依然改變不了大盤慘淡的事實。三月電影大盤數據以41.4億元收尾第一季度,和去年51.2億相比跌幅超過了20%。
今年進入第二季度后,總票房突破三百億的時間就要比去年晚上一周左右,后續乏力的中國電影票房數據實際上已經隱隱摸到了頂。市場從來都不是盲目無限擴張的,然后就出現了預售刷單、集中退票、午夜幽靈場,發行方或利用影院規則刷票,或者干脆自掏腰包購買票房,造成一種口碑和票房假象來吸引觀眾入甕的怪像。
說到頭了,如今電影已經不單純是藝術的展現,而是在資本市場的博弈。但行業的發展從來是一款無限游戲,用有限游戲的思路去博弈,爭一時輸贏,極易出現反噬,賠了夫人又折兵。
趙麗蓉老師早就為中國電影指出了一條大路:貨真價實。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