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源 組成 病機涼燥襲肺,肺失宣降。
辯證要點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脈弦。
臨證加減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泄瀉,腹滿加蒼術、厚樸。
現代運用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
功用輕宣涼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涼燥,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脈弦。
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失宣降,痰濕內阻所致。涼燥傷及皮毛,故惡寒無汗、頭微痛。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稀;涼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脈弦為涼燥兼痰濕佐證。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之旨,治當輕宣涼燥為主,輔以理肺化痰。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表散邪,宣發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溫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共為君藥。前胡疏風散邪,降氣化痰,既協蘇葉輕宣達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共為臣藥。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干燥,是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本方乃苦溫甘辛之法,發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輕宣發表而解涼燥,內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氣調和,諸癥自除。
加減變化若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以解表發汗;汗后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以降肺氣;兼泄瀉腹滿者,加蒼術、厚樸以化濕除滿;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風止痛;熱甚者,加黃芩以清解肺熱。
使用注意本方藥性偏溫,溫燥 外感熱病 或津傷較重者慎用。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證屬外感涼燥(或外感風寒輕證),肺失宣降,痰濕內阻者。
方歌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臨床報道謝氏用本方加減治療風寒咳嗽87例,收到滿意的療效。將杏蘇散中的前
胡易為白前,并加荊芥、紫菀、款冬花。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結果:痊愈73例,好轉12例,無效2例。服藥最少1劑,最多5劑,大多數2-3劑。【
謝維朝.杏蘇散加減治療風寒咳嗽87例。廣西中醫藥 1985;8(6):37】
點擊加載更多
加載中...
中藥方劑之X開頭類 展開收起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系,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