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附子15g,干姜10g,炙甘草12g。
【服用方法】
加水久煎,溫服。
【功效作用】
中說,主藥附子,大辛大熱,溫中回陽,使心陽振奮,陽氣達四末,則肢冷脈微可除,干姜溫中散寒,使脾陽得溫,運化水谷,能愈下利清谷,俗云:“附子無姜不熱”,因此,附姜同用,心脾兼顧,相得益彰,回陽之力顯著,甘草益氣補脾,全方藥簡效宏,共奏回陽救逆之功效。主要用于急救少陰病四肢厥逆等危重病證。
本方的甘草或干姜,與熟附子共同煎熬,可使附子毒性大為降低(中醫早有此說法),這是在同煎中附子中生物堿起了化學變化的原因。全方能興奮心臟及胃腸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而治療新陳代謝機能低下或衰竭的虛脫,故臨床上,可用于急性腸胃炎吐瀉過多,或急性病大汗出市呈現虛脫者,具有強心,抗休克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臨床運用以大汗、大吐、大瀉而亡陽暴脫,癥見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沉細弱為其湯證之要點。
本方常用急救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胃下垂、放射性白細胞減少癥、腓腸肌痙攣等病證。而必須癥見大吐,大瀉,大汗,肢厥神疲,脈微欲絕者之病人。
【現代運用與主治疾病】
1.昏迷(亡陽型)治宜回陽救逆。
以本方加牡蠣15g(先煎),人參、葛蒲各10g為主治方。
若神昏厥逆,口唇青紫者,當回陽救逆與活血化瘀同用,選回陽救逆湯。2.休克(陽脫型)治宜溫陽救逆,益氣固脫。
以本方加紅參(另燉兌人)15g,肉桂6g為主治方。
若四肢厥逆甚者,加當歸15g,細辛6g。大汗淋漓不止者,加煅龍骨、煅牡蠣各30g。
3.新生兒硬腫癥(陽氣虛衰型)治宜補腎溫陽,調和氣血。
以本方加桂枝、巴戟天、丹參、黃芪、當歸各3g,人參1g為主治方。
若血瘀明顯,肌膚紫暗者,加桃仁、紅花、赤芍各3g。腎陽虛明顯者,加鹿茸0.3g,研末沖服。小便不利者,加澤瀉、茯苓、車前子(包)各3g。
4.凍傷(陰盛陽衰型)治宜回陽救逆,溫通血脈。
以本方加人參15g,肉桂5g,丹參、蘇木各30g,當歸25g,赤芍10g為主治方。
5.慢性腎小球腎炎(陽虛水泛型)治宜溫陽利水。
以本方加黃芪20g,白術18g,茯苓、白芍各15g,豬苓10g,防己、大棗各12g為主治方。
6.多發性末梢神經炎(心腎不足,氣虛血滯,經絡不和型)治宜補氣養血,益腎強心,溫陽通絡。
以本方加何首烏30g,黃芪、熟地各15g,菟絲子、白芍各12g,當歸、懷牛膝各10g,桂枝6g為主治方。
7.不孕癥(脾腎陽虛,寒客肌腠型)治宜溫腎止癢。
以本方仙靈脾20g,肉蓯蓉15g,仙茅12g,肉桂、桂枝各6g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風濕痹痛加桂枝、白術、雞血藤。
2.泄瀉、水腫、帶下(脾腎虛寒)加黨參、茯苓、薏苡仁、白術。
3.急性心肌梗死加人參、麥冬、五味子。
4.雷電擊傷心跳驟停重用附子至25g(先煎),加紅花、當歸。
5.小兒泄瀉加黃連。
6.放射性白細胞減少癥加當歸、熟地、白術、淮山藥、枸杞子、肉蓯蓉、阿膠、大腹皮。
7.腓腸肌痙攣加牛膝、白芍。
【化裁變通】
1.通脈四逆湯(《傷寒論》)
本方倍加干姜組成。功能回陽通脈。主治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身不惡寒,腹痛,面色赤,干嘔或咽痛,脈微欲絕。
2.四逆加人參湯(《傷寒論》)
本方加人參組成。為參附湯之先河。功能祛寒回陽,益氣救逆。主治亡陽虛脫,陰陽俱虛,四肢逆冷,下利,亡血,脈沉微。
3.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傷寒論》)
本方倍加干姜,加豬膽汁組成。主治吐己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
4.茵陳四逆湯(《傷寒論》)
本方加茵陳組成。治中焦寒濕,四肢逆冷,面目俱黃晦暗。
5.茵陳術附湯(《醫學心悟》)
加茵陳、白術。治證同茵陳四逆湯。
6.回陽急救湯(《傷寒六書》)
本方加肉桂、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五味子、麝香。治寒邪直中三陰,惡寒路臥,四肢逆冷,戰栗腹痛,吐瀉不渴,或手足指甲唇青,脈沉遲無力。7.漿水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本方加漿水、肉桂、良姜、半夏組成。功能回陽救逆。主治暴瀉如水,或有嘔吐,身冷汗出,脈微弱。
8.白通湯(《傷寒論》)
本方去甘草,加蔥白組成。功能通陽救逆。主治少陰戴陽,陰盛于下,虛陽上浮,手足厥冷,面色赤,下利,脈微。
9.白通加豬膽汁湯(《傷寒論》)
即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組成。功能通陽救逆,益氣和陽。主治少陰戴陽,服白通湯下利不止,進一步出現無脈、干嘔、心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