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的范圍很大,所以建議大家先考慮有意向生活、就業的城市,然后再縮小范圍選擇院校。
我遇到擇校選擇困難的同學主要有3種情況:
① 有自己的夢校,無論多難都要考
② 想要選擇和自己實力相匹配的學校,分數不要浪費
③ 無所謂,只要能上岸去哪兒都行
同等水平的學校,熱門報考城市的學校難度要大很多。特別是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為國家經濟中心的上海。這兩所城市報考人數多,不缺學生,所以判卷嚴格。
考研學校會因為院校層次、專業實力、所在城市分為不同的難度等級。難度方面,原則上985>211>普通一本。但是由于學校地理位置的加持,北京、上海的一些普通一本的報考熱度甚至比很多211還要大,競爭程度也會大。所以看學校的難度,要綜合院校層次和所在城市。對于考研院校,我有幾個建議:
① 實踐性強,需要實習的專業(如計算機、新聞學、傳播學、法律),好城市>好學校>專業實力
② 師范類專業,師范類院校>綜合類院校
③ 將來想讀博、從事學術,學校層次很重要,城市就不那么重要
最重要的,大家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學習自律性選擇匹配的院校,如果你想全面了解各個院校的考研數據分析,可以選擇以下幾個角度去分析:
01 看擇校視頻
如果現在你正處于糾結院校的狀態,可以看各個機構的擇校類課程,這些課程大多都是免費的,網上能搜到很多。如果你需要有人給你定制分析擇校,一半需要付費幾十到幾百不等,但是如果你能拿到各個學校的考研數據,你自己完全可以分析。
02 通過學校官網查詢招生信息,了解是否具有壓分、歧視本科現象
03 了解學校復試差額比、報錄比、初復試成績占比等信息
04 以下這些坑,擇校時要避免
① 復試太晚。有些學校出分和復試都很晚,比如說4月中旬才能復試。如果一志愿復試太晚,一旦在復試中被刷,調劑就會被耽擱。
② 復試占比太大。大部分學校的初試占比60%-70%,也就是代表初試的分數很重要,一般這類學校都是按照初試的排名錄取的。但有的學校面試占比過高的話,就會有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對于本科學校一般的同學可能不太占優勢。
③ 壓分,不保護一志愿。學校壓不壓分,大家可以在你錄取名單中看專業課的分數,或者上網打聽,如果風評不是很好,也要慎重選擇,專業課壓分會影響調劑,因為調劑學校只看你的總分,不管你的一志愿是不是壓分。
④ 復試差額比過大。復試差額一般是120%,比如名額100個人,復試線就是排名第120名的同學的分數,然后從120名考生中淘汰20名;有些學校的復試差額比很大,比如北師大的兒童文學有一點復試差額比200%,這說明要在復試中淘汰一半的人,這個復試風險就很大。
在了解擇校先決條件和避坑指南之后,接下來大家就可以實際查資料了。我提供的思路是:先選專業,再定城市,最后選學校。剛開始學校可能有好幾個備選,你要查找一些信息進行對比,最終確定一個學校。查找的信息有:招生名額、統考名額、推免名額、復試分數線、錄取最低分、錄取最高分
易上岸專業優先
文不跨理,理可跨文統考、聯考專業優先跨考
有專業壁壘的慎重跨考,例如美術、音樂等
不能選擇自己厭惡的專業 即使上岸,那么你也將面臨好幾年的煎熬,如果是學碩還要寫論文,想想就頭大。當然,如果不了解一個專業,你是無法說出對它是否厭惡,所以一定要去了解一下。
第一種:不知道考什么專業
這類同學很單純,是一張白紙。單純到自己明明有一支畫筆,但是不知道從何下筆,這也是專業選擇的最基礎階段。針對這種情況,同學們需要首先明確有哪些專業,哪些專業能跨考,哪些不適合跨考。
大家可以在研招網都能查看所有的專業列表,如下圖所示。大家可以根據學碩/專碩和大類進行篩選排查,同時可以細分到各個院校和專業進行查看和調研,從而確定一個或者多個想考的專業。
第二種:在備選方案中糾結
這類同學可能經過研招網調研、師兄師姐推薦、成功案例等等已經完成了專業的初步篩選,但是可能跟我一樣有選擇困難癥,不知道怎么確定最后的專業。這時候就不能只考慮專業這個單一的因素了,需要綜合考慮難度、考試人數、就業情況等等,也需要重點考慮院校的因素。
第三種:質疑之前選擇的專業
首先說,出現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因為來自自身和外部的干擾都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復習了一段時間后覺得學習效果不好或者對專業失去了興趣,再比如對象/閨蜜/基友等勸說一起考XXX專業等等。那究竟能不能中途更換考研方向呢?當然能,但是是有條件的。首先,要換就趁早換,不要拖到時間來不及。一般來說能預留6個月時間的話就可以更換。其次要考慮未知的可能性,比如對象黃了,閨蜜不考了,基友跑了等待。最后要考慮到后果,更換后不太習慣而導致考研失敗的事情時有發生。
第四種:只求上岸
實際上就是期待招生人數多、報考人數少、分數低等考研難度比較小的專業。這種情況在多年前考研人數比較少的情況比較常見,最近這些年考研人數越來愈多,幾乎找不到非常容易的專業了。況且每個學校的考研情況也不一樣,不能斷定說某某專業容易考。一般來說,大家可以從幾個方面去評估。
1、報錄比低于3;
這個大家可以看看學校往年的報錄比(如果有公布的話),或者打電話給學校的研招辦老師問問。有一點需要注意,30:10和3:1雖然報錄比相同,但是招10人和招1人還是有區別的。30:10的報錄比會比較平穩,而3:1可能會遇到跳躍變化。例如突變成10:1或者0:1,這都是人性的博弈,也需要大家酌情看待。
2、年年報不滿;
怎么知道哪些學校年年都報不滿呢?其實很簡單,大家可以在每年考研后的第二天,逛一逛各大調劑平臺,主要是小木蟲,都能看到很多老師開始發布調劑信息。剛考完試,分數都沒有出來,怎么就有調劑信息呢?其實是老師們知道他所在的專業的報考人數低于招收人數,所以無論如何都是需要調劑的,這才出現了考試一結束就會發布調劑信息的情況。發現這種情況大家就默默的關注就好了,因為越多人關注,競爭者越多。
3、經常有擴招。
怎么提前發現哪些專業有擴招呢?大家可以看看招生計劃中專業的招生人數和實際招生人數。實際招生人數可以在學校每年公示的招生名單中看到。
還有一種大家常說的就是新開專業,例如最近幾年經常聽說開設人工智能或者某交叉學科的招生計劃。最后還有一種比較投機的方法,如果大家覺得有一定可能性也可以嘗試一下。就是如果發現有新聞說XXX學院要整體搬遷到XXX新校區,或者有建設教學樓的計劃,可能會在來年進行擴招,因為搬遷或者新建一般是往更大更新的地方,這就需要更多的學生來就讀,例如南大有些學院剛搬到仙林校區的時候擴招了,所以機會難得啊。
第五種:就業好就行
基于第三方的調研數據,超過50%以上的同學的考研動力是就業,所以很多同學考研時會優先選擇就業工資較高的專業,例如很多很多同學會跨考到計算機專業。
我有一個同學,從法律專業跨考計算機,而且是初始第一名。那么從近些年的發展來看,就業好的專業其實也不多,計算機和金融是一直都很火,會計、教育、新傳、自動化、通信、法律、統計、信息等等至少能安身立命,有資源的同學們可以選擇一些藝術、導演等之列的。
當然就業不單單是做打工人,創業做老板或者回家繼承家業當然也是可以的,這就看大家的能力了,一般來說建議選擇和未來行業相同或相近的專業比較好。也可以學習下北大賣豬肉的大神,不過我覺得至少大多數人無法成功。
第六種:學校好就行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名校夢,誰不想讀個211/985呢。但是這又分2種情況:只要有985/211的名頭就行、名頭和實力兼顧。如果單純的想要一個985/211的名頭,211考末流985,雙非考末流211等即可。如果是想名頭和實力兼顧又比較容易考,那可以關注一下哈爾濱工程大學(張雪峰強推)、東北林業大學、延邊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等。
我猜上面說的應該能覆蓋大多數同學的情況,但是具體要選擇什么專業,不應該是通過別人告訴你的,一定是通過你自己查詢資料后決定的,因為別人不一定只告訴了你一個人。
要了解考研常識和信息查找方法,考研不僅拼努力,更拼的是信息、選擇和正確的方法,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這一切,才能最大化的將我們的時間成本轉化為目標達成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