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歷朝歷代亡國之君的下場幾乎都很悲慘,秦王子嬰主動出城向沛公劉邦投降,不久即被入關的項羽殺死;唐哀帝李柷被朱溫廢掉之后殺死;明朝崇禎皇帝在城破前夕跑到煤山上吊而亡,死時身邊僅有一個太監(jiān);像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那樣退位后,享受到“皇室優(yōu)待”政策,能夠保全性命的可謂鳳毛麟角!
但在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位“另類”呃亡國之君,亡國后,非常瀟灑地留下“脫煩也”三個大字,就跑到深山里修仙去了,他,就是春秋時期茅國的國君。
茅國是西周的封國,首任國君為名臣周公的兒子伯禽,當年,武王伐紂,周公立下大功,武王將周公封到曲阜,但西周建立不久,武王病逝,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無法前往封地,他的幾個兒子也被封為諸侯,前往各自的封地。
茅國就是周公其中一個兒子子茅叔的封地,位置大概在今天山東金鄉(xiāng)縣和巨野縣之間。茅國面積狹小,國力不強,在分封初期,茅國國君和周邊的魯國國君都是周公后人,血緣關系很近,關系很好。
但是,后來茅國卻因為魯國而滅亡,這是怎么回事呢?還要從鄒國說起。
鄒國,也叫做邾國,是茅國的另一個鄰國,鄒國實力較強,和當時的魯國在伯仲之間,兩國在領土擴張方面沖突不斷,連年爆發(fā)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斷斷續(xù)續(xù)持續(xù)了兩百多年。
魯哀公即位后,發(fā)兵攻打鄒國,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掉鄒國。魯哀公哪來的信心能滅掉鄒國呢?原來這兩個世紀里,魯國不斷擴張,實力已經遠遠超過鄒國,已經具備了攻滅鄒國的實力。
鄒國此時的國君為鄒隱公,他在戰(zhàn)場上打不過魯國,就主動割讓漷、沂兩地向魯國求和,以保住國家。魯哀公得到二地后,同意退兵。
鄒隱公被魯國吊打,被迫割地求和,心里憋著一股火無處發(fā)泄,于是把手里的刀伸向了弱小的茅國。
鄒隱公為何要打茅國呢?除了茅國實力弱好欺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茅國和魯國同源,國君都是周公后人,而且兩國關系密切,消滅茅國,除了能彌補一些割地的損失外,還能找到一種報仇的快感。
茅國不是鄒國對手,很快就滅亡了。茅國國君非常灑脫,亡國后灑脫的寫下“脫煩也”三個大字,然后帶著家人跑到深山里修仙去了。據(jù)說,后來還騎龍升天,真的成仙了,成為道教神仙中的“茅君”。
茅國被滅后,魯國并沒有為其報仇,繼續(xù)攻打鄒國,很多年后,楚國向北擴張,滅掉鄒國,算是為茅國報仇雪恥了!
從建立到滅亡,茅國大約存在了四百多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