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三所學校的考察筆記
2017年12月25日,參加教育部在青島召開的全國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現場推進會,會議安排了青島市的7所中小學校組織代表們考察,我所在的小組去了3所,分別是青島第五中學、嶗山區麥島小學和嶗山區育才學校,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新建學校,新建學校不是指辦學歷史短,麥島小學創建于1919年,青島五中創建于1986年,但三所學校都是2013至2014年在舊址上重建或者遷建、新建,新建或重建中體現了新的建設理念、規劃理念、辦學理念,實現學校整體規劃建設全新,教育理念全新,發展水平全新。
走進這些學校,從視覺到觀念,都讓人耳目一新,應接不暇。對比之下,西部的學校即使也有很好的建設,但是差距還是不小。
學校建設的國際二代
真是孤陋寡聞,第一次看到國際二代學校這個概念。青島五中2013年在舊址上完全重建,重建采用了國際二代標準的建設理念,即“教育技術先進,物理環境可控,人文交流和諧,信息多向傳遞”。這一建設理念,除了實現先進的信息化、數字化全覆蓋,關鍵是解決了城市學校空間不足的問題。我們看到,傳統意義上的操場、籃球場、文化場等活動場地,如果平面布局在有限的校園內,在城市學校就顯得十分擁擠,那么在建設中向立體空間要資源,操場建在了樓頂,籃球場建到了地下,樓宇的設計留足了寬大的空間,樓道寬度10多米,類似酒店大堂,既是學生活動、交流、休憩、沉思的場地,也是各種教育資源展示的空間,整個校園一棟單體樓,滿足了教學、活動、交流、工作、生活等所有需求,解決了空間不足的所有問題,真是有效利用資源呀!
國際二代學校的教室是信息化全覆蓋,多媒體展示臺、學生電腦、實驗操作臺,實現聲光電、溫度、濕度可控制的系統。
學校建設體現了綠色環保理念,裝飾材料、光伏發電、雨水回收、奇緣熱泵、新風系統一應俱全。
有效利用的空間也許十分稀缺,所以從地面到墻面,從過道頂部到各種角落都被充分利用和打造,三所學校的感覺是,精致到每一個角落,創新教育無處不在。
青島五中寬闊的樓廊
文化是學校的精神氣質
如果所有學校辦學條件都相差無幾的話,學校的差別主要是文化。
文化是一所學校從內到外的精神氣質的顯現,這種氣質決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制度設計、課程實施、教學形態、環境建設、人際和諧。
沒有獨特文化,就會千校一面。所有的學校都應該凝練出自己學校文化的表達符號,包括核心的理念,外顯的符號,類似一種圖騰。而這些文化內涵的凝練最怕大而無當,空洞無物。
青島五中是“松蘭”文化理念,源于建校是校園里有五棵松樹和一棵玉蘭樹,提煉出“松傲蘭潔”的精神文化,追求一種師生的精神境界,引申出教師的文化行為“松香蘭韻”,體現專注和師德,引申出“松貞蘭雅”學生文化行為,體現堅貞剛毅,博學儒雅。
青島五中的“松蘭文化”
麥島小學踐行的是“情趣教育”理念,讓學生做有生活情趣的人,圍繞情趣這一理念,構建“情趣·綻放”課程體系,這些課程又分為“情智”“益趣”“體驗”“品味”四大類。最讓人意外的是麥島小學圍繞“情趣”開發了一門“食育”課程,專門有兩間教室作為專門的教學場所,制作食品的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如果把食育作為動手實踐的課程是比較常見,但是系統開發成課程還編寫了教材,比較少見,介紹食材的成長,飲食的分布,食品的美觀,食物的歷史,中國的菜系,餐具的歷史和文化特征等等,簡捷地讓學生對每天所必須的飲食有了系統了解,真實關注了“情趣”。
麥島小學的食育教室
青島是一個海濱城市,學校的辦學中都注重吸收了海洋文化的元素。青島五中“讓海洋教育走進每一位學生”,建立了海洋體驗教室,開發了海洋文化課程。嶗山育才學校則關注了傳統的漁村文化,把一些漁村生活的場景、漁民的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設施搬進學校,建成一所博物館。
海洋文化元素
透過學校文化看到的精神氣質,感受到一所學校長期形成的文化特質,可能是地域文化的呈現,也可能是學校歷史的累積,也可能是校長的興趣,也可能是師生的價值追求。文化在學校是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文化的概念本身就很抽象不確定,變成師生共同遵循、可感知的符號系統,必然注入了一定的智慧和提煉。
嶗山育才學校提出了“動車文化”,乍一看有些牽強,“動車”作為一個具象,雖有現代感,但是缺乏審美上的意蘊,很難抽象出精神的意義感。但“動車”作為文化具象也是令人耳目一新,學校闡釋“動車文化”為,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的觀念,生發出“火車跑得快,節節都要快”的理念,強調了所有成員、組織都要有動力,人人都是動力源,打造動力型年級、動力型班級、動力型教研組、動力型教師等等。
嶗山育才學校的“動車文化”
課程多樣性整體有機
現代教育理念的課程觀已經發生變化:
統一性課程落實育人的基本要求,國家課程是統一性課程的基礎。
多樣性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和選擇,必須開發出適合不同興趣、不同個性、不同學習品質的孩子所適應的課程,這才是更高層次的教育公平。
未來性課程為學生未來生活打下良好基礎,課程實施要把孩子放在未來社會的需要去培育,盡管誰也無法預測未來社會的基本形態,但是能力、思維、觀念、品質等素養是面向未來的基本價值和工具。
麥島小學的“食育課程”,貼近學生生活,培養學生懂得生活情趣,也是著眼于未來生活。
食育教室
青島五中的課程建設,著眼于培養現代公民,圍繞“民族情懷,責任意識,國際視野”構建課程,把課程統一為“知類”“德類”“知德統一”,這些課程從定位上講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成熟的特點,從構架上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有機整合。雖然“知類”“德類”這樣對課程的歸類值得商榷,但是體現了課程的整體觀和多樣性相結合的理念,把地方課程海洋文化、傳統文化、安全教育、人生規劃按照課程性質歸入“知類”(強調認知)“德類”(強調實踐)課程。“知德統一”課程則為學校自主開發的小初銜接、STEM、多元文化體驗、藝術體育、創造制作等課程,避免了校本課程開設隨意化的現象。
青島五中的課程建設體系
新的教育理念以學習為中心,無論是課程、教學、活動都要關注到學習問題。青島市市南區深化課改中,加強“學”的策略研究,全面推廣自主、個性、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這些認識本身就抓住了課程改革的關鍵。
青島五中在學習中強化了課程的多樣性,讓學生更多選擇。
嶗山育才學校在學習理論方面提出了“微習慣”的理念,針對每位學生的起點不同,設置成長目標,從微小習慣養成抓起,把提升變成一種習慣。據說這背后的理論支撐是“行動科學”。在進步過程中微笑的進步容易實現,把微習慣變成持之以恒的堅持,就出現水滴石穿的效果。
看完這些學校,深感教育進入新時代,教育從條件、規模、數量等外在目標轉向細節、品質、內涵等內在發展,改革永無止境。